童祥珍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
从平时学生作文检测或评阅中,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选材还是篇幅雷同频出,感觉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严重不足,甚至连用词造句都似曾相识。纵观我们的中高考作文,何尝不是如此,假话连篇并不鲜见。在中小学作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杜绝这种现象,让学生在作文中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及训练中,除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品性即“文德”外,还要指导学生有模仿型习作向创新型写作转变,激发学生在习作训练中的主动地位,发展学生习作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一、习作训练,首要培养“说真话”的文德
叶圣陶先生关于作文教学指导: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作文的核心是“写真情实感”。具体的说,假如有所表白,应当是有关于真实事情的,则必须合乎事情的实际,关乎生活的实况,有种不倾吐不快的感觉,也就是关注内心的激发,性情的流露,这样才能算得上是“说真话”。
如下例小学生命题作文:
一年里有许多节日,如春节、端午节、“六一”、教师节、中秋节……你最喜欢哪一个节日呢?把你喜欢的节日写下来,可以写你喜欢的原因,也可以写在你喜欢的节日里发生的一件事。
题目:《我最喜欢的________节》
要求:1.认真审题,先想一想你最喜欢的节日是什么,再把题目补充完整。2.叙述要具体、清楚,表达要完整,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3.字数在400字左右。
以学生生活经历、成长经历为出发点的命题,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经历,成长感悟,引领学生思考人生学习生活的意义。作文题目要求贴近生活实际,关注成长中的各种体验,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有效杜绝无病呻吟,假话连篇的现象。
二、习作训练,立足于“模仿”中“创新”
模仿习作是小学生习作训练的有效方式,但模仿中往往让学生走上一种没有“例文”不会写或难写作的现象,过分依赖模仿,过于强调模仿,势必出现学生作文雷同的假话。叶圣陶:“学写文章从临摹的方法入手,搞得不好,可能跟一个人的整个生活脱离,在观念上和实践上都成了为写作而学习写作。”从小学习作训练开始,教师必须要把握好学生习作训练中,模仿的几个关键引导:
第一,怎样模仿习作?多年的习作训练中,发现很多学生作文,在模仿时“依葫芦画瓢”,这样的模仿相当于美术课上的临摹,照样子画样子。例如小学课文中《老人与海鸥》,教师让学生仿写身边人与动物间真情实感,学生往往把标题换为《爷爷与小花狗》《奶奶与小鸭》等,文中故事情节基本相同,大不了就把翠湖换成院子、池塘之类,连文中喂食等几乎相同。像这样的模仿没有实际意义。第二,模仿是为了创造作文的真实性。学会写实,是指导学生写作的一个起码要求。模仿例文选材真实性,模仿作者真实情感的表露,即“我的生活是什么”作文就应写什么。第三,模仿是为了学会从阅读中感悟习作的规律和方法。例如:作者的选材,立意,结构编排,遣词造句等表达方式。
三、平时练笔,要敢于训练写“放胆”文
学生作文中假话频频,很大程度上同作文教学中的“纯工具训练”、“为考试而作”相关,或许教师过分追求作文中的标新立异,过分强调文章“情”而造作而生。作文语文教师,尤其是中小学语文教师,在学生习作训练中,应着重训练学生关于“大胆说实话,露实情”,写“放胆文”。
怎样训练写“放胆文”?一是教师敢于放手,由学生自己命题、选材、构思、表达,给以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二是教师引导学生文中表达真情实感,不故弄玄虚,矫情造作;三是教师在作文评价和点评中,要立足“实事、实情、实感”。
其实在中小学作文训练中,日记、周记是一种非常好的“放胆文“训练。日记、周记对学生来讲有隐秘性,可以不用像考试一样要“曝光亮相”,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样舒服情感就痛快表达,选材也广阔丰富,可以是学校生活,家庭矛盾,读后感,见闻感受,个人情感纠纷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需要再文中说假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