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物理练习课

2016-04-26 15:23陈勇
关键词:习题物体公式

陈勇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练习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本文谈谈在物理练习课中的点滴收获及体会。

一、梳理知识网络,夯实练习基础。

掌握基础知识是解决练习题的前提,概念、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每堂练习课前必须掌握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物理概念、定律、公式(注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复习。其次,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践问题,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深化做好准备。

二、深入钻研教材,精选典型习题。

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是练习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对练习题的选择是关键。

1、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课本理论和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生活即是物理,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练习题的好素材。例如,在运用速度公式解题时,我编了这样一道题目:周日下午17∶00开会,老师家到校的路程是20km,如果骑摩托车的平均速度是10m/s,问老师16∶30从家动身会迟到吗?学生解题后发现老师迟到了。教师接着提出如果要不迟到必须在什么时刻前动身.这样编排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原来我们时刻都在运用物理。

2、善用一题多解开阔学生思路。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极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密度应用练习,我选用这样的一道题:爸爸需要购买5kg的汽油,用容积为5L的油桶够装吗?先让学生解答,结果会发现大多数学生用求5kg汽油体积的方法来判断。为了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教师进而启发学生从5L的油桶能装多少kg的汽油和5kg的某种液体体积为5L,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等思路引伸扩散思考。通过练习,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3、巧用一题多变,发展学生思路。练习课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导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我曾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列火车长150m,以20m/s的速度通过一个长3km的隧道,需要用多少时间?”学生在解答这道题后,再把题目改为:“如果这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了100s,这座桥有多长?”进一步还可以把这道题改成:已知车长、桥(隧道)长和过桥(隧道)时间,求车过桥(隧道)速度;已知桥(隧道)长、车速和过桥(隧道)时间,求车长等题目。通过这种“一题多变”的习题探讨,大大开拓了学生思路。也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积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深入浅出化解习题难度。

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体。在物理练习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点拨、引导两个方面:

1、点拨关键词语。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现象。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予以指点。例如,学生在学过二力平衡后,教师让学生讨论:“起重机将10t的物体在匀速提起、静止空中、匀速下降三种情况下起重机对物体的拉力分别为多少?”大多数学生会认为上升时拉力大于重力,下降时拉力小于重力,这就说明学生被物体“上升”和“下降”所迷惑而忽略了关键词“匀速”。找到症结后,教师提出疑问:“如果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它将会怎样运动?”从而解决这个难点,使学生对二力平衡这个概念有了深入认识。

2、引导化难为简。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例如,学生在做“把重为1000N的物体沿着长9m的斜面拉到到3m高的楼台上,所用的力是500N,这个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斜面摩擦力是多少?”由于初学机械效率的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教师便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分为5步解题:A求总功、B求有用功、C求机械效率、D求额外功、E求摩擦力,并引导学生复习在斜面使用过程中,物体上升高度和手拉绳子上升移动距离的关系。由于分步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轻松的实现了认识的飞跃。

总之,物理练习课的教学不仅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而且还应最大程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的内在因素和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乐于探究的兴趣,发展学生严谨缜密的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猜你喜欢
习题物体公式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组合数与组合数公式
排列数与排列数公式
抓住习题深探索
等差数列前2n-1及2n项和公式与应用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悬浮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