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专业中高职衔接的问题思考

2016-04-26 15:15何金灿
关键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阶段

何金灿

【摘 要】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是让中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协调发展,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是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通过对江苏海院与溧水中专的电子专业“3+3”项目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存在问题和解决策略。

【关键词】 电子信息专业;中高职衔接;3+3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0-01

一、引言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是让中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协调发展,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是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中高职衔接”作为架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立交桥”的重要方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当前,中高职衔接普遍停留在学制衔接,在课程体系衔接、专业设置衔接、职业技能等级衔接、资源平台衔接、学业学分衔接等方面,还存在大量的问题需要去解决。因此,必须加强中高职衔接的内涵研究与实践,才能真正构建起横纵向贯通的职业教育立交桥。

本文结合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校(简称“溧水中专”)与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江苏海院”)就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衔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3+3”项目,通过对当前存在问题的分析,总结原因,提出解决策略。

二、存在问题分析

溧水中专与江苏海院的衔接项目由江苏省教育厅于2014年批准试点立项,两校经过多次交流对接,发展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资源建设、专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不衔接问题。

1、培养目标不一致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指挥棒,应由受教对象来制定培养目标。中专校招生的初中毕业后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其目标是培养实用的初级技术性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往往出现重操作、轻文化现象,只要求学生会操作就可以,而不去溯本求源。而高职院校由于长期以来生源主要来自普高,其培养目标自然较高,要求既重视技术技能训练,又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这两种状态,使得在衔接过程中往往出现高职的培养目标用于中职毕业学生理论偏多、难度偏高,导致学生进入高职后无法适应,出现厌学倦学的情绪。

2、课程体系衔接不到位

课程体系是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和抓手,其优劣从客观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内涵建设的核心。当前,中高职衔接出现的种种问题皆由于课程衔接体系不完善而至。常见的问题是中职学生理论基础差、课程重复或断层现象严重等,学生经常出现跟不上高职教学进度、对已学过的内容懈怠等,进而出现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最终导致了人才培养质量无法得以提升,毕业学生难以达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本文以江苏海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溧水中专电子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作一比较,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

(1)计算机应用基础

在中职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开设,课时为120课时;在高职阶段,也开设本课程,学时为52课时,这里面势必出现大量的重复现象。

(2)电子基础知识模块

在中职阶段,电子基础知识模块开设有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120课时)、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186课时)、电子产品结构工艺(60课时)等课程;在高职阶段,开设有电路分析与测量技术(65课时)、低频电子线路(72课时)、数字逻辑电路分析(64课时)、电子工艺课程设计(56学时)。课程知识出现大量的重复交叉现象。

(3)电子产品生产技能模块

在中职阶段,本模块开设有SMT设备操作与维护(90课时)、电子产品装配、调试与检验(84课时)、电子测量仪器与应用(84课时)、电工仪表与测量(30课时);在高职阶段,开设有电子产品测量实训(56课时)、电子设备维修技术(64课时)、维修实训(84课时)等课程。本模块交叉重复度不高,但衔接度不够。

(4)电子产品开发设计模块

在中职阶段,开设有单片机技术应用(90课时)、电子制图(60课时)、传感器及应用(84课时);在高职阶段,开设有C语言程序设计(68课时)、C51程序设计(75课时)、C51课程设计(58课时)、传感器与检测技术(75课时)、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训(28课时)、电子制图(75课时)。本模块部分出现了电子制图、单片机技术的知识重复,中职阶段没有开始程序设计课程,开设有难度较高的传感器及应用课程。高职与中职校在开设专业课程时,衔接程度不够,各自目标不清楚,出现了中职对高职的需求不够,高职对中职的要求不清晰等问题。

(5)技能等级证书

中职、高职都有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由于中职院校执行国教大纲要求,规定必须通过中级职业资格认证,而高职一直以普高学生为培养对象,对于缺乏技能知识基础的普高学生,也提出了必须通过中级认证要求。高职在证书衔接上出现了较大的盲区。

3、课程资源

中职院校在施教过程中,既要继承类似高中阶段的文化课教学方式,又要增加专业技能型课程。由于软硬件条件的局限,教师往往承担大量的工作,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较为薄弱。而高职院校经过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评估,普遍建有较好的教学资源,双方课程资源不能得以共享与协同。

4、专业文化

中职学校在专业文化方面普遍建设较为薄弱、视野较窄,对行业的发展动态掌控、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没有高职院校把握的准确、跟踪的及时、应用的面广。

三、解决策略

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本文初步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

1、机制与制度保障

中高职衔接不仅仅是学制的衔接,涉及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有很多问题不是教师自己个人行为可以解决的,因此需要在校级层面建立一种宏观管控的机制,来确保衔接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开展起来有计划、有要求、有制度等。譬如机制约定衔接双方必须要定期举行互访、相互听课、人员互派、课程共建等,这样有利于衔接双方信息的及时交互,有利于培养目标的统一制定、课程方案的科学安排等。

2、成立课程衔接工作小组

课程是衔接的核心,关乎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两校应在机制和制度的要求下,建立专业共建小组,由两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同时也要邀请具有典型性的企业参与。该小组可以通过研讨、调研,制定六年一贯制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地划分中职阶段的培养目标、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确定不同阶段的知识、技能要求,进而共同协商中职阶段开设哪些课程,高职阶段开设哪些课程,特别是强调能在中职阶段开设的课程,全部由中职院校开设,这样高职阶段就能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目标来培养人才。中职阶段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必须由高职院校指导下制定,并可以适当提供教学方式、模式等方面的指导。专业之间也要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互相听课、研讨课程、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等。高职院校也要帮助中职院校进行专业文化建设,经常安排专业教师到中职院校开展讲座,有助于开拓中职院校教师的视野,也有助于提升中职学生的专业认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溧水中专与江苏海院合作的电子专业“3+3”项目现状进行分析,剖析了当前在衔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初步解决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国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china.com.cn/. 2010-03-1.

2.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 2014-06-16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课程体系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