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丽丽
【摘 要】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化进程,经历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创新与发展,又对当代中国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中国化,需要结合中国国情实际和阶段特征,以实现理论的当代化、本土化、民族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化,即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当代中国的发展特点相结合,致力于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小康社会的建设,开创生态文明实践的新局面,以实现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
1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揭示出人是自然的产物,并且提出与人密切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成果,从根本上也是自然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本身是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131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是人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人与自然是互相依存、互惠互利的统一体。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阐明人和自然之间产生互动、联系是需要实践作为中介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特定的生产方式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基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马克思最终揭示出人与自然统一的方向依赖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化解,生态文明的实现,关键在于人类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以及技术模式的变革。
人类应该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尊重、顺应、爱护自然,才有可能长久地生存。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全球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发展、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中国生态文明的实践道路指明方向。
2 毛泽东思想中的生态文明理论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思想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但是在国家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发挥了探索性的作用,比如水利建设、工业布局、植树造林等方面。[2]
2.1 开展水利建设
建国后毛泽东从流域治理、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入手,加大水利建设,根治水旱灾害,以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淮河、黄河、长江等各大江河流域,组织各省协作、分段实施、共同治理,不仅预防洪水等灾害的发生,而且达到了发展农业经济的目的。
2.2 合理工业布局
鉴于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毛泽东指出应合理进行工业结构的调整。“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3]25内地生产力的提高,不仅有利于加快区域经济发展,而且可以改变单一的农业格局。工业布局逐步平衡有利于国家安全,也益于国家资源的合理使用以及生产成本的节约。
2.3 加大植树造林
林木具有多重功效,包括保持水土、湿润空气、预防风沙、生产用材。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毛泽东强调农村经济规划应包括绿化荒山和村庄,既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又促进农业的经济发展。同时毛泽东提出,“必须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作风,厉行节约。在生产和基本建设方面,必须节约原材料。”[4]160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计划性、长期性。毛泽东思想提倡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也是对生态文明理论的发展。
3 邓小平理论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邓小平理论深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表现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重视环境、坚持生态可持续发展观、生态建设制度化和法制化等方面。
基于全人类的角度,邓小平意识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经济发展应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并重,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统一发展。
马克思主义提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因为这种生产方式造成了生态危机。立足中国实际,邓小平提出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保护、污染治理以及环境修复等问题需要长久性、持续性、常态化的机制,依赖于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体系,有利于人类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生态文明理论
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强调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人口增长需要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建设应当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领着生产力的前进方向,体现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影响自然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影响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坚持生态环境的依法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方面取得一定的进步,国家相继制定、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生态环境法律普及方面,各级领导干部应带头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有关职能部门严格执行法律规定。在社会上加强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法制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环境法律知识,使广大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自觉守法,营造全员爱护生态的氛围。[5]
强调生态保护的国际合作。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提出,人类面对的许多问题,比如科技发展、环境保护、人口控制等方面具有全球性特点,需要国际通力合作。在纪念联合国成立50 周年特别会议上,他指出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不仅要靠各国努力,还需要国际配合和密切合作。[6]
5 科学发展观中的生态文明理论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方针,是将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的发展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7]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以及人类自身的生产、再生产,都要以自然界为前提,因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
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协调、全面、可持续的战略,要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整体文明建设,指出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应包含以下特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证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协调一致性,充分发挥高科技、高效益、低消耗、少污染的优势。科学发展观力求实现生存持久、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
6 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化理论成果丰富,不仅符合中国实际特征,而且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作用,为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指明总体方向。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多方面取得进步,但也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党的十六大指出,“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成为小康社会重要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目标,这是我们党在总结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验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
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坚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是在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经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生态文明理论的探索,形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这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创新,而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在当代的自觉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是指导我国当前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根本思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高凌云,吴东华.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探析[J].人民论坛,2012(5).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方世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系统理论的丰富和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4).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