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2月29日的第88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主持人克里斯.洛克(Chris Rock)特意找了3名亚裔小孩扮成“会计师事务所职员”登台,暗讽亚裔和犹太裔“只懂得挣钱”,甚至“雇佣童工”,结果引来一片哗然。素来谨言慎行的华裔NBA球员林书豪在Facebook账户上罕见怒斥“受够了”美国人用程式化的过时、歧视性印象看待亚裔,却反倒自鸣得意,觉得开这样的玩笑很有面子的风气。林书豪的勇敢反驳,也引发了许多华裔名人,如美籍华裔艺人岑永康(Harry Shum Jr)、吴恬敏(Constance Wu),著名网络时政杂志《看板》(Slate)总编洛文.刘(Lowen Liu)等的共鸣。
连日来北美许多人都在争论一件事,即常被北美华裔指称的“透明天花板”(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的对华裔歧视)是否真的存在?
天花板的透明
正如一些评论家所指出的,洛克的“玩笑”存在一定的特殊成因——本人是非洲裔,此前因奥斯卡本届奖项被非洲裔团体讥讽为“最白的一届”而急欲转移话题,等等,且他的这番“玩笑话”脱口而出后,对此提出严肃批评的并不仅限于华裔,也有包括白人在内的其他族裔。
如著名黑人演员杰弗里.怀特(Jeffrey Wright)就表示,洛克的玩笑并不好笑,“应该重新改正”,认为“开这种无聊的、针对亚裔的玩笑,然后高谈阔论什么‘好莱坞的多元性”是毫无意义的;文化评论家克鲁兹(Eliel Cruz)表示,用这种针对亚裔的刻板偏见开玩笑,并影射莫名其妙的童工问题,“是根本不可笑的笑话”。当“洛克笑话”在网络上被传播后,许多北美网友纷纷发表感慨,称“这样的笑话毫不可笑”、“真为当今时代还有这种种族偏见堂皇出镜感到羞耻”。
自上世纪60-7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兴起后,原本被认为“天经地义”的族裔歧视,在美国已变得“政治不正确”,近10年来在美国公开场合表达针对华裔、亚裔歧视性言论的人或做法,都很快受到严厉批评,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或迫于压力被迫道歉,或受到严肃惩罚。
如2006年接连发生两起辱华事件,一件是Clear Channel调频105.1电台音乐DJ史达(Star)攻讦竞争对手Envy,并辱及其华裔妻子和4岁混血女儿,结果因拒绝道歉被革职,另一件是当年底脱口秀The View主持人奥当奴(Rosie O`Donnell)在谈论一件和华裔毫无关系事件时用旧金山历史上种族主义者侮辱、殴打华裔时常用的“ching,chung”语气词侮辱、调侃华裔,最终迫于各界强大压力,在事发后9天公开道歉。
又如2008年,CNN主持人卡弗蒂(Jack Cafferty)在报道奥运火炬接力途经旧金山唐人街新闻时,污蔑“中国产品是一堆垃圾”,“华人和过去50年来一模一样,基本上都是一群暴民和匪徒”,结果在北美华裔强烈抗议和抵制呼声压迫下,CNN和当事人本人一再道歉方才过关。
2013年10月16日美国广播公司(ABC)深夜档滑稽秀节目“吉米鸡毛秀”(Jimmy Kimmel Live)之“儿童圆桌会议”中,主持人吉米.坎摩尔(Jimmy.Kimmel)在听到一个参加“圆桌会议”儿童被问及“如何还清欠中国的钱”时,回答“美国应该杀死所有中国人,这样就不欠他们钱了”时,竟以“这是个有趣想法”和“让我们来更深入地讨论这个话题”的语气加以鼓励,节目播出后遭到各界强烈抨击,最终迫使ABC宣布“删除节目视频”。
当地时间2016年3月1日,意大利那不勒斯,当地华人手舞中国国旗和意大利国旗游行抗议,反对种族歧视、针对华人的暴力和抢劫。
在林书豪之前,大陆NBA明星姚明也曾遇到过种族歧视事件,“大鲨鱼”奥尼尔和快艇队前老板斯特林(Donald Sterling)都曾用带有历史侮辱性的“中国佬”(Chinaman)形容姚明,遭到姚明本人抗议和各界批评后都公开表示道歉。
公开把多元文化列入国策的加拿大,在这方面走得更远、更坚决:2006年6月22日,加拿大时任联邦总理哈珀(Stephen Harper)在加拿大国会正式宣布,以国家的名义向历史上遭到歧视性“人头税”政策损害的华裔受害者道歉;2010年9月29日,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新西敏市由市长亲自宣读了一份声明,正式向历史上曾被该市歧视性法规迫害、乃至消失殆尽的华裔社区公开道歉,从而成为北美首个为当年排华政策而作出公开正式道歉的市政府;2014年,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宣布在省议会中正式引入“华人受歧视历史道歉”议案,正式将向历史上受歧视的该省华裔道歉、补偿列入议事日程,并计划将华人受歧视历史写入本省中小学教科书。
在表达对“洛克玩笑”不满时,演员吴恬敏使用了“这是一种退化”的措辞,这足以表明在当今北美社会,针对华裔、亚裔的歧视性言行至少在台面上已经是“不可接受”的,一如一位网友在社交工具上所言,今天北美华裔头顶上的“天花板”固然有,但已经是“透明”的了。
透明的天花板
然而透明的天花板依然是天花板——看不见摸不着,甚至会有人冠冕堂皇地宣称“根本不存在”,但事实上你到了一定高度,就很可能撞个正着。
前不久轰动北美、导致2.20美国、加拿大45座城市华裔同日大游行的纽约华裔警察梁彼得(Peter Liang)案,尽管有人煞费苦心地试图证明“不存在任何种族歧视”,但更多人实事求是地指出,单就个案而言,梁彼得误杀黑人青年被判有罪,一如此前最轰动的两起白人警察误杀黑人被判无罪一样是合乎法律逻辑的,但两相比较就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即在同类性质案件中,华裔受到了有意无意的“另眼相看”。
笔者10多年前就认识的一位华裔好莱坞女演员,初登好莱坞时还是个童星,她在和笔者交谈时曾多次感慨“华裔演员被好莱坞‘定型”、“明明根本不熟悉华裔角色,你不照着他们心目中的‘华裔形象去演绎就说你‘不像”,从不久前著名亚裔演员Ken Jeong对《纽约时报》抱怨“情况已经有些好转但远非彻底”可知,这种“定型歧视”的确如他所言“离消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南加州大学安娜堡新闻与传播学院(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 and Journalism)新近一项研究发现,近两年北美发行的所有电视剧、电影、网络剧中,至少有一半没有一个亚裔美国人形象,即便有也几乎没有主角。
英国唐人街,华人杜团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活动,抗议遭受歧视的现状,以及过于负面的公众形象。
作家米娜.凯姆斯(Mina Kimes)在谈及“洛克玩笑”时尖锐指出,如果当晚奥斯卡颁奖仪式上的亚洲人(获奖者和嘉宾)稍多一些,这些玩笑“至少也不会显得如此刺耳”。
事实上如洛克这样“华裔就是赚钱机器和血汗机器人”之类“亚裔定式看法”,虽然大多数人嘴上不说,但“心中的天花板”远未消失。在美国、加拿大都有许多人指出,他们的雇主和许多同事都有刻板的思维套路,认为印度裔同事天生适合当管理,而华裔同事则是“天生当工程师的命”——尽管很多时候并非如此。这种刻板而顽固的偏见,令许多本应获得更远大发展机会的华裔,在上升到一定阶段后就受困“透明天花板”而难以突破。
且嘴上不说不代表心里不想,嘴上“道歉”不代表心里服气,如前面提到的奥当奴,被公众指责后一度非但不服气,甚至公然在社交网络账号上挑衅“我还会开更多的这类玩笑”,遭到各方强大压力后,迟至第9天才作出迟到且并不真诚的道歉,而“吉米鸡毛秀”捅出漏子后一度仅在主页上取消连接和标志了事,直到被不依不饶的批评者发现并一再指出,才姗姗来迟地彻底删除。姚明当年在NBA碰上所谓“中国佬风波”,当事人中固然有“大鲨鱼”这种的确原本不知道“中国佬”带有贬义、且真诚道歉的,也有仅出于公关敷衍目的有口无心“道歉”,事后又多次发表各类种族歧视言论的。
另一类歧视
北美还普遍存在一种“另类歧视”,即表面上不算歧视、甚至冠以“尊重”、“平等”辞藻,但实际上“打入另册”的做法。
比如在美国一些州、市,近年来多次以“平权”为由试图修改教育法,将择优录取改为按族裔人数“平等分配”,表面上看是“族裔平等”,实际上是试图借此削弱华裔学生在成绩上的优势。2010年,加拿大知名杂志《麦克琳》刊文抱怨加拿大大学“太亚洲化了”,称名牌大学充斥着过多的亚裔学生,更借一些受访者之口指责华裔、亚裔“威逼子女非进名牌大学不可”,说亚裔学生是“分数机器”、“进校后放弃社会活动和交际死读书”。
一些北美媒体、商家为了商业利益或某些特殊原因,刻意放大原本并不准确的“华裔形象”,如2013年中国春节期间,加拿大温哥华地区某楼盘刻意雇佣“房托”扮演“中国大陆来的豪客”,在媒体面前大谈“温哥华房价便宜”、“中国人买房根本无需多想”,主流媒体加拿大广播公司(CBC)竟信以为真加以重点报道,结果很快被人戳穿,原来所谓“中国豪客”不但就是大温哥华本地人,而且其中一位甚至根本就不是华裔;2007年某大陆华裔移民成立了一个政党,当时华裔比例最高的卑诗省列治文市免费小报《列治文时事报》曾刊出化名文章,称“加拿大将出现华人国中之国”,但实际上这个“大陆华人政党”昙花一现,其发起人在短短几年内先后代表多个政治立场不同的传统政党转战联邦、省、市三级选举和多个选区,被认为是“不成功的政治投机者”、“不能代表华人形象”,如今早已成为一个笑话。
长期以来,北美华裔习惯于“各扫门前雪”,族群内部不团结、不关注政治,且往往以为息事宁人、避免用族裔声音说话和削弱华裔属性就是“融入主流社会”,殊不知北美政治、社会文化的“主流做法”,恰是关注政治、勇于发声,以及坚决捍卫和积极争取本应属于自己的权益,真正的“融入主流社会”并非忍让或自匿族裔特征,而是用北美的“游戏规则”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和族裔利益。正如“梁彼得事件”后一些北美华人领袖所言,华人要融入主流社会,远离政治、事不关己,或逆来顺受一味忍让,都是行不通的,黑人族群的许多做法固可斟酌,但他们勇于发声,用于利用北美规则和自身团结保护自己利益的逻辑和原则,却是值得北美华裔族群借鉴、效仿的,而此次好莱坞“洛克玩笑”风波的肇因,同样是当事人力图回避敏感的“奥斯卡奖不够黑”的话题,而将“奥斯卡奖不够黄”视作理所当然、甚至可以肆意调戏,好莱坞和美剧中黑人、亚裔角色比重、戏份的变迁史,也同样足以提示亚裔、华裔,到底该怎样“融入”。
左:英国伦敦,伦敦唐人街曾举行过3个小时罢市,抗议英国边境署(UKBA]“歧视性执法”。近期.英国边境著连续数周在唐人街大规模搜捕非法移民,突袭了多家中餐馆,伦敦华埠商会认为这一行为涉嫌歧视华人,丑化华人杜区形象。
右:当地时间2016年2月6日,比利时布鲁塞尔,当地市民和全世界的游客共同参加迎接猴年春节的大游行活动,华人们在这个时候得到最大的存在感。
耐人寻味的是,在北美很多地方、很多时候,华裔政治家或名流往往“胳膊肘往外拐”,反倒非华裔政治家常常出来主持公道,如前面提到的“加拿大大学亚洲化”风波,事发后一些华裔名流出来“反思”,而时任联邦部长肯尼(Jason Kenney)、时任UBC大学校长图普(Stephen Toope)、时任多伦多大学校长倪德威(David Naylor,非华裔)等均明确表示“从没有师生这样抱怨过亚裔学生”、“华裔学生和其它族裔一样热衷于社会活动”,肯尼还曾在一次集会上明确表示,亚裔家长有权选择教育方式,对某个族裔学生的品头论足“有种族歧视之嫌”,“难道学习努力、成绩好得以升学是一件坏事么”?
总而言之,北美华裔、亚裔头顶上的确有一块“天花板”——透明、但仍然存在,要彻底打破仍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