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北华人“弃汉入缅”背后

2016-04-26 17:46许芷君
凤凰周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白马身份证毒品

许芷君

当前总统吴登盛把象征权力的权杖转交给缅甸建国以来第一个民选总统吴廷觉时,缅甸民众围观在电视机旁,空气中弥漫着亢奋与希望;但140公里以外的掸邦华人聚居地,却活在另一个时空中——这里的主题词是和平、摆脱贫困,而非民主。

在吴登盛卸任数日前,缅甸移民部在网站上公布了一份以《将居住于大勐稳的民族定为“勐稳白马族”》为题的行政批文,令坊间一片哗然。“白马”即Bamar或Burma,为缅族译音,属于被缅甸法律认可的135个民族之一,属于六大种族中的缅族大类。

通告并没有给出这批入籍华人的准确人数,坊间传闻的数字则从六万到十几万不等。缅甸历史性的政权交接之前,对缅北华人身份的这次“大赦”,像一颗沉重的炮弹,炸开当地华人与缅族久未愈合的历史伤口。

文件一经颁发,就有当地民众质疑,缅北华人在宗教、文化、语言及文字上都与缅族相异,并不能归类为缅族。更有分析认为,此举颇具政治意味,即将卸任的政府利用此举来保证未来的选票,使得由军人集团转型而来的联邦巩固与发展党(USDP,下称巩发党)能够赢得该区多数选票。

“这件事对当地华人的影响非常直接,缅甸政府通过吸收他们,将其改造成掸邦地区一个亲军政府的政治少数民族集体。”英国巴斯大学国际亚洲中心主任黄伯农(Bryan Wong)向《凤凰周刊》解释说,“鉴于其跨社会和跨国贸易的背景,这批祖籍为中国的缅甸人会成为军方在当地政治、经济活动中的中间人。他们将服务于军人集团的安全利益,监视其他掸邦少数民族。而且因为他们拥有投票权,可在今后的选举中为军方投票。”

分而治之VS民族和解

尽管难以一一查证缅甸华人的来历,但两个主要由中国汉人转成的被缅甸政府认可的民族为:果敢和勐稳,均有上百年历史。其他华人根据自身种族,转变为掸族、克钦族、克伦族等。

此批勐稳华人居住的大勐稳地区,位于缅甸北部掸邦省北部,与贵概、登尼、滚弄、老街、贡降、木姐接壤。掸邦是缅甸最大的行政省区,占了缅甸近四分之一的领土。但历史上,掸族领地包括缅甸北部、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地区、泰国北部清迈到清盛和老挝北部的会分高原。

当地生活的掸族居民,由大大小小数十个跨境民族杂居,一些地域甚至以部落聚居,直至缅甸建国早期,仍保留着砍头祭神的传统。在缅甸境内的掸邦领地,历史上几乎从来没有形成过“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式国家,几百年来一直以由土司当政的城邦小国为主。英国占领缅甸后,正式承认了34个城邦国。其特殊、碎片化的土司小国特性,导致掸邦历史上受强大的中国王朝和缅甸王朝背腹夹击,常常要双向纳贡。

一般认为,勐稳华人扎根缅甸200多年,始于十八世纪中叶,一名段姓土司跟随缅甸国王征讨泰国,后被封大勐稳的世袭土司。1962年缅甸军政府在全国废除土司制度后,大勐稳华人曾自发成立“汉人土生会”,以民间组织的形式向缅甸政府申请加入缅甸国籍。但是,他们的努力始终未能得到政府的批准。

在大勐稳地区,由于常年战乱,各地均有自己的军队。勐稳民兵当中,最著名的领导人当属吴敏伦(又名王国达)。其民兵组织 Mung Nye成立于1972年,至今仍有百人规模。上世纪80年代,他曾帮助时任军政府首脑丹瑞共同对抗缅共势力。当时有知情者向缅甸媒体透露,吴敏伦经常要求丹瑞承认勐稳华人的缅甸公民身份。

如今,吴敏伦作为巩发党邦议会议员,在去年缅甸大选中二度连任。此次大选前夕,大勐稳地区曾流出过一份为巩发党拉票的通知,其中写道:“凡我勐稳白马民族同胞,在本年阳历11月8日(农历九月廿七日)的民主大选中,年龄满十八岁必须参加投票之人,务必投狮子党(巩发党)之票……(因)我民族名称和地位虽已得到批准,但尚未完善。只有巩发党在这次大选中能够获胜,我民族才能百分百得到认可与稳定,希望大家慎之重之。”

据缅甸移民局3月下发的批文介绍,1998年丹瑞前往北部掸邦之际,曾将居住于大勐稳地区的勐稳白马民族,由“勐稳”之名改为“大勐稳地区白马族”,成为缅族一个分支。2010年10月20日,缅甸内政部批准成立半官方性质的勐稳民族文化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国家和平发展委员会第一秘书、前缅甸总理钦钮中将组织成立。

移民局在2009年给居住于大勐稳地区的勐稳白马族发放身份证时,将“种族”一栏原来的“勐稳德佑(汉族的缅文译音)”改填为“勐稳白马/佛教”。而在2013年颁发的身份证上,“种族”一栏仅填上了“勐稳”。“这标志着曾获丹瑞大将承认的缅族地位正在遭到篡改,因此,当局在2014年曾指示移民局有关负责人,给予修正。”批文中如此写道。

批文更称,部分官员不明白国家领导人的意图,将该族群定为勐稳族,因此原本有6万人口的勐稳白马族,在选举投票时,仅有620人获得正式投票权。凡身份证上标有“勐稳/德佑”、“勐稳/佛教”者,均无法获得投票权。

因而,在黄伯农看来,此举有着极强的政治目的。“这种战术相当不错,延续了(英国)殖民时期‘分而治之的策略,让一个族裔去制约另一个族裔,使军人集团维持其绝对的权力。”

但效力于华盛顿外交政策研究机构斯蒂姆森中心的资深研究员孙芸认为,即便缅甸官方有政治用途,也不应否认这一举动的合理性。“我们要关注的是,华人通过改变种族身份后,可以获得充分的公民权利。在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是一个正常过程。”

“当然,这类决定必须是双向的,即勐稳人愿意成为缅族,以及缅甸政府愿意让勐稳人入籍缅甸。”孙芸补充说,只要有利于缅甸的民族和解、维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家,这个举措就不应被解读成反华阴谋。“毕竟,这是他们的内部事务。”

如履薄冰的缅甸华人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贵概地区议员的吴敏伦与现任人民议会副议长吴狄默苗一样,被广泛认为有贩毒记录。掸邦监毒组织的有关报告指出,吴敏伦与由大毒枭坤沙的武装组织衍生出来的两个民兵组织领导人有密切联系,不仅涉及毒品制作和贸易,还涉及非法取用掸邦的大量天然资源。

事实上,绝大多数治理缅北地区的地方武装高层与毒品贸易都有着深厚联系,其命运往往也与背后支持他的军政府头目紧密相连。维基解密曾公布过一段来自美国驻仰光大使馆的内部文件,这份日期为2009年9月1日的内部文件指出,“自1975年以来,前果敢地区首脑彭家声已被美国毒品监控局指认为主要的毒品交易贩。”另一份维基解密文件则显示,在现任果敢地区领导人白所成的治理之下,果敢成为“毒品和非法武器贩卖的温床”。

在缅甸北部华人居住的数个聚居地,历史上也一直掺杂着泛滥的毒品、无情的背叛和利益的倒戈。

1968年,加入缅甸共产党阵营的缅北从社会结构及政治架构上经历了一次彻底转变——旧毒枭被迫逃离,土地被重新分配给无土地的农民。然而,由于替代种植难以推广,缅共未能解决长期困扰果敢的毒品问题;与此同时,由于缅共失去了来自北部邻邦中国的支持,上层对禁毒兴趣非但不大,反而将其作为利润丰厚的经济手段。直到今天,在此生活的年轻人吸食毒品的情况仍十分普遍。“就像买菜一样,(毒品)到处都有。”在果敢教书的华人王小燕告诉《凤凰周刊》,“18岁到30岁的年轻人,还有好多中年人,我觉得大部分都在吸毒。”

如今,大勐稳华人主要聚居在掸邦最大城市腊戌的六保区,另一个主要的华人群体果敢族,则聚居在三保区。此外,还有很多从边境地区来的中国人在当地经商。有统计显示,来自中国的缅甸公民占了腊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腊戌的城市主道,商铺上中文字随处可见。缅甸华人很少穿着缅甸传统服装隆基,衣着打扮与中国边城相似。实际上,当地出售的衣服、食品及原料,也大多来自中国。缅甸华人,无论是勐稳白马族还是果敢族,都有自办华文教育,世代保持汉族习俗。但无论是勐稳还是果敢,在公开场合都会旗帜鲜明地声明:“我们是缅甸人,不是中国人。”

事实上,弱化华人身份或与中国的联系,是不少在缅华人的生存哲学。与穆斯林强化身份和宗教的立场不同,缅甸华人长期以来都尽量低调处理与中国的关系。

仰光华人、广东工商总会副监事长赵振恒向《凤凰周刊》表示,现在缅甸政府里没有华人势力,很多华人甚至不敢承认自己的中国血统。50年代,一些人会在身份证上写上“汉族”,但后来很多人放弃了这一做法。“缅甸官方不喜欢华人参与政治,就算参加,(我们)也不能像马来西亚那样,可以直接用中文名。”

根据缅甸 1982 年颁布的《公民法》,该批华人被重新归类为“勐稳白马”后,将授予完全国民身份的粉红色身份证,而不是早前的临时身份证(俗称白卡)。缅甸军人统治50年来,缅甸一直否认给予华裔、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公民身份,即便他们在缅甸出生,并几乎从未离开这个国家,也只能拥有“白卡”。但同时,不少中国大陆籍公民却可以通过“买卖”,在保留中国国籍的同时轻易获取缅甸公民身份。

“想要在缅甸拿身份证,需要你的祖辈有门派(户口),不然就要花钱。若是单亲家庭,办证就更加困难了。”25岁的缅北华人李小兰告诉《凤凰周刊》,作为三个孩子母亲的她,由于没有合法身份证,孩子无法到下缅甸地区或者其他任何大城市读书受教育,甚至连出行都有诸多不便。

“这种情形下,勐稳华人的决定将为缅甸华人群体树立先例,其他未获得身份证的缅甸少数族裔和其他在缅华人很可能会效仿他们的入籍做法。”孙芸说。

猜你喜欢
白马身份证毒品
物流线上的毒品追踪
马站着能睡着吗
特别的“缘分”
一匹白马
火烧毒品
据说最近流行晒身份证,各路大神都被炸了出来
权重涨个股跌 持有白马蓝筹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locutors’ Choice of Speech Strategies and Their Power Strength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