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娟
[摘 要]移动图书馆是众多图书馆正在建设的服务项目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对5个公共图书馆的移动图书馆项目提供的功能进行对比,分析公共图书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移动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 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58.6;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219-01
1 移动图书馆概述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3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1],截止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较2012年底增加800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从2012年的74.5%上升至81%,提升6.5个百分点。中国网民中通过台式电脑上网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的比例分别为69.7%和44.1%,相比2012年均有所下降,下降比例分别为0.8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此外,随着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移动终端设备的逐渐普及和移动网络带宽的改善,促使移动互联网用户群体增长加快。移动图书馆正是顺应这种态势,开始发展壮大起来的。而移动图书馆这一新型图书馆服务形态,为传统图书馆既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也让图书馆面临着挑战。
1.1 移动图书馆的概念
移动图书馆是指依托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使人们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各种便携移动设备(手机、PDA、手持阅读器、平板电脑、MP4等)方便灵活地进行图书馆的信息查询、浏览和获取资源内容的服务。
1.2 移动图书馆的特点
移动图书馆作为数字环境下的必然产物,相比于传统图书馆有其突出的特点:
①便携性。移动设备携带方便,不受空间限制,只要有无线网络覆盖或者数据流量,利用移动终端,就可以满足用户阅读需求。
②节省人力物力。用户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意使用移动图书馆,具有方便、快捷、节约时间等特性,便于提高用户使用效率。此外,馆员可在移动图书馆上实现同时与多个人的在线咨询,节省图书馆的人力物力资源。
③环保。移动图书馆使用简单,全程电子化,无需纸张,崇尚低碳、环保的理念。
1.3 移动图书馆的建设目标
移动图书馆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必经阶段,开发移动图书馆有利于拓展图书馆的服务领域,促进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是实现泛在图书馆服务的必由之路。移动图书馆的建设目标是:
①移动图书馆的门户站点。主要是信息发布和参考咨询,具体包括:图书馆相关新闻动态、咨询馆员基本信息查询、服务时间、借阅规则、到馆路线、展览与讲座信息、图书馆的图片和视频、基于手机的参考咨询等。
②支持各类移动终端设备的移动OPAC。由于各个OPAC厂商没有提供适合移动终端设备的OPAC系统,往往需要第三方软件开发商进行改造,实现在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上进行馆藏检索的功能。随着移动图书馆的发展,提供这类技术支持的OPAC厂商会越来越多。
③移动数字图书馆。即把图书馆的各类数据库延伸到各类移动终端设备,让用户可以在移动终端设备上进行检索和查询文献信息,同时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即时查看正文。
2 移动图书馆发展现状
近几年,国内很多图书馆已经开通了移动图书馆服务,但公共图书馆开通数量远少于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由于众多条件和因素的限制,发展较于高校图书馆较为缓慢。笔者对主要对开通移动图书馆较早的五个公共图书馆进行了比较,包括天津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厦门市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和南京图书馆,以了解移动图书馆的发展现状。
2.1 功能
通过对几个公共图书馆的对比可以看出,各移动图书馆都具备了馆藏查询和信息公告的功能,而其他功能则开通运行有所差别。
①馆藏查询。查询馆藏是移动图书馆主要开通的功能之一,也是移动图书馆运行的基本内容。馆藏查询主要对图书馆馆藏进行查询,大部分图书馆馆藏查询都可以精确到具体书库。
②信息公告。图书馆将本馆网站信息同步到移动图书馆,用户可以在移动端浏览图书馆最新动态和图书馆行业内动态。但图书馆的信息更新速度不一,如上海图书馆移动图书馆上的信息仅更新至2013年5月。
③展览讲座。主要在展览、讲座等活动开始前预告讲座的具体时间、讲座主讲人、主题、时间安排等。这一功能天津和首都图书馆并未提供,上海图书馆虽然设立了这一功能,但截止笔者查询日,并未发布任何信息。
④到馆路线。上海图书馆在其移动图书馆的“上图信息”中提供了上图的交通及联系方式,还设置“分馆导航”功能,可查找上海市所有公共图书馆的地址和电话,也可定位查找到距离最近的图书馆。
⑤参考咨询。为用户提供移动端在线的咨询服务。参考咨询功能应该是移动图书馆必备功能之一,但在调查的公共馆中,并未有提供此功能的图书馆。
⑥新书推荐/热门搜索。定期推荐到馆新书,或是对用户搜索频率最高的图书进行排序。上海图书馆和南京图书馆没有提供此功能。
⑦我的订阅。可根据用户自己的需求订阅相关的图书、期刊等。这一功能需要用户登陆后才可使用。
⑧电子图书、期刊和视频。用户可在移动端浏览电子图书、期刊或观看视频讲座。调查的图书馆基本都能提供这一功能,只是提供的方式有所不同。如上海图书馆必须在“市民数字阅读门户”中下载相应的客户端才可浏览电子书或电子期刊;南京图书馆的电子图书和期刊必须登录才能浏览,而南图的讲座视频则无需登录便可观看;首都图书馆则提供部分免费图书、报纸和照片供非登录用户使用,要使用更多的资源则必须使用读者证登录。
2.2 后台系统
由于图书馆自身的技术、资金有限,开发移动客户端的能力不足,因此,公共图书馆基本都是与大型数据资源供应商合作,定制自己的移动图书馆产品。国内主要采用北京书生、超星和Apabi移动图书馆,如天津图书馆、厦门市图书馆和首都图书馆都使用的是超星移动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使用的是Apabi移动图书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图书馆与通讯商合作的情况,如厦门市图书馆的“掌上图书馆”,就是中国移动福建公司与厦门市文化局合作开发的,移动还出资180万元为厦门市图书馆建设了IT体验区,为市民提供多渠道的信息服务。
3 移动图书馆为公共图书馆带来的机遇
面对用户阅读行为的转变,即便图书馆拥有再丰富、再优质的资源,若不思索新的服务模式,也必然会离用户越来越远。“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下,图书馆如何依托如火如荼的移动化业务深度挖掘图书馆的优势?依托资源优势,加强多渠道合作,转变馆员职能和用户观念已成为时代所需。
3.1 依托资源优势,建设移动图书馆服务
图书馆具备多种利于开展移动图书馆服务的优势。首先,图书馆有接受新技术、开拓新服务的强烈愿望,数据库、自动化、图书馆网站、OPAC、在线咨询、Lib2.0、RFID、图书馆ATM等均是图书馆对信息技术创造性应用的成果。其次,经过多年的发展,图书馆大都积累了海量的数字资源,并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和服务制度,可以在移动图书馆业务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图书馆规范的专业学术资源是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商业移动阅读内容的有力补充。最后,移动图书馆服务体系在许多图书馆中已经建立,为其他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积累了经验,借鉴国内外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吸取精华。如在移动图书馆客户端上可以增加微博、微信共享平台链接,为用户提供方便、及时的全媒体微阅读服务。
3.2 加强多渠道合作,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
移动图书馆融合了作者、出版社、资源商、网络服务商、通信商、硬件厂商等多个产业参加者,图书馆要成为其中的一员,就必须加强与其他参加者的合作。图书馆对资源的有限处置权和技术力量不足使其开展移动阅读服务,还需要获得其他参加者的批准和帮助,通过借阅阅读器或建立移动阅读示范体验中心发挥图书馆中介机构的社会职能,降低阅读成本,吸引更多用户利用图书馆资源。
为了维持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应对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图书馆员也必须不断转变自身职能,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便捷、更加快速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4-04-19].
中国科技博览2016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