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丽萍
摘 要: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边际化问题,近年来已备受海内外学者关注。但对边际化问题的思考侧重于对边际区本身,而对空间关联作用下的边际化探讨不足。本文从微观角度,以重庆东北部典型山区农业县巫溪县为例,基于“核心—外围—边际”的梯度地域,选取具有空间关联作用的“主城-区县”(即“渝北-巫溪”)剖面,构建综合经济实力测度指标体系,运用数理统计与地理信息技术,探讨其经济边际化特征、程度、趋势。研究表明:从主城到巫溪县的剖面线上,综合经济实力梯度差异明显,巫溪县经济边际化态势严峻,边际化程度并呈逐年倍增的趋势。
关键词:巫溪县;综合经济实力;经济边际化
20世纪80年代,一批学着将研究重心转到极端严寒地区、脆弱生态环境区、乡村地区、边远山区、持续贫穷地区。90年代以来,随着理论探讨的深入,具有上述特征的不同地区在“边际地区及边际化”这一组术语下得以提升和整合。吴缚龙等从城市社会空间分异角度对中国城市空间边际化问题进行了研究[1]。Hill讨论了中国南部边际和危机地区的发展变化轨迹[2]。20世纪以来,对微观角度的边际化分析逐步受到一些学者的重视与关注。就渝东北地区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渝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建议[3][4],②渝东北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5],③巫溪县社会治理方面的成果[6][7],④巫溪县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8]。
一、研究区概况
巫溪县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东北部,处大巴山东段南麓,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截止到2013年,巫溪县辖2个街道、15个镇、15个乡和一个乡镇级开发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巫溪县常住人口为41.41万人(户籍人口为52万人)。全县土地总面积为600余万亩,其中农用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4.33%,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63.33%,从用地结构可以看出,山区农业县特征明显。在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格局重构、城市经济空间极化背景和重庆山区特定的自然人文条件下,重庆边远山区农村尤其是巫溪县经济呈现出持续而强烈的边际化特征。
二、具有“核心—外围—边际”梯度特征的“渝北-巫溪”剖面选取
边际地区边际化程度是基于两个或多个地域单元发展状态的比较,具有相对性。相比较的地域单元,既可以是空间分离的,也可以是空间毗邻的。为简化研究和便于实证,本文主要聚焦于空间关联体不同地域单元进行分析与比较。选取“主城—区县”(渝北-巫溪)剖面(图1),旨在通过梯度差异的测度衡量巫溪县的边际化程度和趋势。
三、综合经济实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综合经济实力的测度
遵循揭示性、典型性、地域性、可操作性原则,选取7个指标作为测度因子,建立综合实力测度指标体系(表1)。依据各指标对综合实力的贡献程度,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因子和指标层权重。基于重庆市统计年鉴(2000-2014)等数据,利用公式:
计算2000-2013年“渝北-巫溪”剖面上各个区县的子因子值Q0和目标值Q。目标值Q即为其综合经济实力。
四、经济边际化静态分析
根据测度结果,对2013年“渝北-巫溪”剖面各区县的综合经济实力值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得到各个区县的综合经济实力指数,选取2013年进行分析(图2)。可以看出:“主城-巫溪”剖面线上的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存在明显的梯度差,而万州区处三峡库区核心,属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城市,是200公里半径范围内城市人口唯一超过80万的中心城市,故其综合经济实力在剖面线中出现一个第二峰值。而巫溪县位于剖面线地理位置最末端的同时,综合经济实力最低,且与其他区县差距甚大。需要说明的是,综合经济实力与经济边际化程度是一对此增彼减的关系,综合经济指数越低,边际化程度则越高。可见,巫溪县经济边际化严峻。
五、经济边际化动态分析
基于以上综合经济实力标准化处理后的测度值,择定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渝北区为基准单元(其综合经济实力为Q1)。计算了剖面线上其他各个县区的边际化值和边际化率(表2)。从动态变化看,2000到2013年期间,各区县相较于基准地域边际化值都有明显增长,说明各个区县的边际化程度都呈加剧态势。边际化率除忠县和梁平外都不同幅度增加,但增速差别较大,巫溪县增幅巨大,由2000年的6.59增加至到2013年的98.45,可见,其边际化率随时间而倍增,边际化程度呈现迅速加剧态势。
六、结论
从社会经济发展态势来看,巫溪县边际化程度极大,发展局势严峻。呈现出一系列问题: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差距拉大,发展潜力和竞争力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极端化。重庆经济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支撑在于城市经济特别是主城区经济,而边际山区农村,本质上是难于“城乡一体化”,社会经济发展最大的问题和难点还在于面积广阔、人口众多的边际化农村地区。如何在城市空间经济进一步极化的同时,缓解山区农村持续的边际化,成为市委市政府需要关注的重大议题。
参考文献:
[1] Wu F, Webster C J. Marginalization in urban Chin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M].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2] Majoral R, Jussila H, Delgado-Cravido F. Environment and marginality in geographical space: issues of land use, territorial margin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millennium[M]. Ashgate Publishing Ltd., 2000
[3] 冯维波, 彭丽. 后发优势与渝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1: 011
[4] 秦琴. 渝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J]. 特区经济, 2009(3): 208-210
[5] 李利平, 朱邦耀, 徐小红. 渝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评价与分析[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 26(3): 228-232
[6] 王名, 杨丽. 社会管理创新的“网格化”体系探讨[J].探索,2012,1,136-141
[7] 袁金辉. 论欠发达地区社会建设中的 “包容式治理”——以重庆市巫溪县为例[J]. 学术交流, 2011(7): 141-144
[8] 谭兴和. 浅谈影响巫溪县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及对策[J]. 南方农业, 2007(5): 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