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政策浅析

2016-04-25 17:34蔡玥俊
2016年10期
关键词:优惠政策高考少数民族

蔡玥俊

摘 要:自优惠政策实施以来,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干部和优质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问题也让大众对此产生了质疑。

关键词: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政策

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到柏拉图的“实施初等义务教育”,在人类演进的历史上,教育始终处在一个至关重要的地位中。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自优惠政策实施以来,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干部和优质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问题也让大众对此产生了质疑。

一、优惠政策的产生

1952年,中国打破了原有的高等学校单独招生考试和同一地区高自傲联合招生方式,建立起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拟招生考试制度,这一制度成为了中国教育考试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作为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机制,高考既是连接大学与高中的枢纽,又是大学与社会连接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中国几十年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史上,具有选拔性质的高等教育招生考试政策是国家通过政策手段对高等教育资源的一种宏观配置,它的制定和实施状况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意志重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健康发展,其中,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政策就是其中非常重要举措之一。

(一)教育起点公平

教育起点公平是指学生在整个受教育的准入阶段不会因为其他原因而有差异,这是法律赋予每位学生的权利。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由于身处的地理环境的差别,所享有的教育资源、教育资金投入、语言文字等方面都会与发达地区有所差异。

首先,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集中于西部偏远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在基础教育方面,受到经济发展条件的影响,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等都落后与发达地区,尤其是教育发达省份,如:北京、上海、江苏等。

其次,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从小接受的语言、文字、文化教育多以少数民族特有文化为主作为完全以“汉族思维模式”命题的高考试卷而言,少数民族学生相对处于弱势地位。文化的差异和思维模式的迥异,造成了可能产生的巨大分数悬殊。

由此一来,若是在招生过程中采取统一分数线录取模式,就必然会降低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率,从而违背“教育机会公平”中所强调的入学机会公平。

(二)教育过程公平

教育作为一个公共“产品”,其受益群体虽主要为个人,但结果却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过程的工公平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保障,也是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最深远也最直接的一个核心环节。

教育过程公平,一方面强调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需要保障同类学校具有基本的硬件设施、教育资源以及资金投入、师资力量等,这些配置能够为每一位个体学生提供相对公平的受教育条件;另一方则强调对于具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学校及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的“差别对待”。

从师资力量上看,与发达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资力量尤其薄弱。一方面,优秀的师资力量不愿去到较为偏远地区的民族地区;另一方面,民族地区薄弱的教学水平难以快速培养出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优秀教师。这不仅影响了民族教育的发展,更限制了民族地区学生“走出去”的机会。

从课程设置方面而言,民族地区的课程缺乏民族和地方的特色,少数民族学生使用的教材鲜少有与本民族文化相关的内容。对于民族文化储备略处弱势地位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适应不同的教材,这也使得他们在“一考定终生”的高考中始终处于劣势位置。

高考中针对民族考生的优惠政策一方面给了学生“走出去”的机会,另一方面更是为民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三)教育结果公平

无论是教育起点公平,亦或是教育过程公平,其最终的归宿就是要落实到教育结果的公平上。教育结果公平强调是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成果,在教育输出中,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享有同样的个人发展空间和相同的竞争力。在教育机会公平的前提下,提供给学生“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使教育能够与其天赋的发展相适应,而非一味追求结果的一致。

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跨文化的学习加大了他们获取成功的难度,争取到一个与汉族学生同台竞争的机会往往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而且这种高代价未必可以收获预期的结果。因此,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政策的实施与执行实际上是为这些处于竞争弱势地位的民族地区考生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及机会,让教育结果的公平在更大程度上得以实现。

二、政策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

少数民族招生考试中的优惠政策是国家保障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制度化的绿色通道哦,也是国家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少数民族也逐渐改善了其曾经在经济、文化等发面所占据的劣势地位,再加之高考在教育中的地位逐渐凸显,因此,各方对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政策的争议愈发激烈。

(一)加分标准存在差异

在少数民族高考招生加分政策中,各省市通常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加分标准,但地区差异较大的加分标准也带来了不少争议。以14年各省市的少数民族考生加分政策为例:

教育部所出台的政策中规定: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享有政策民族加分的权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省市的具体操作却大相径庭。其中,北京、天津、安徽、上海、江苏、浙江、河南及湖北,这几个教育资源分配较为集中,教学水平较高的教育大省对于少数民族考生实行无条件加分政策;山西对于省内的少数民族考生采取不加分仅限同等条件有限录取原则;其余省份则根据所处少数民族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给予不同的对待政策。

由此不难看出,各地可以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决定本省市、自治区的高考加分复读和范围,在全职范围内,地方的权利形式弹性空间较大,缺乏统一而又明确的规范标准。

(二)民族身份的确定

在民族加分政策中,对于少数民族身份的确定和核实是关乎到能否最后得到加分的关键。在高考这样一个竞争无比残酷的选拔性考试中,高考的分数关乎到一个学生未来的发展。

少数民族高考加分的制定和实施本质上是为了实现教育公平,给予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民族地区考生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某些地区的民族考生也开始享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好的教育资源,区域内的教学水平差异在不断缩小。与此同时,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跟随父母或其他原因来到了北京、上海等教育资源发达城市,从小便接受着良好的基础教育。因此,单纯以少数民族个体的身份来决定加分与否显然有失公平。

三.改良对策

现阶段,位置我国高考教育招生中所涉及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在实行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挑战,直接或间接地对教育公平产生了一定的一项,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爱,一方面要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差异。

(一)加分界定强调地区差异

在同一省份内,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学生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和教育资源也会有着千差万别。以西藏为例:身处拉萨市的少数民族学生与农牧区学生相比,拥有较为完善的教学资源和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农牧区的学生所生活学习的环境大多地处偏地区,无论是教学资源,亦或是师资水平都与城市学生有着较大差异,但在最终考试的录取环节却没有针对性的区别对待,必然导致农牧区学生在升学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从现实中来看,可以按照所处区域的不同制定不同的优惠政策,因地适宜,更加符合整体利益要求。

(二)消除“一刀切”带来的“不公平”隐患

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的本质是要消除教育中因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经济因素等差异所可能带来的不公平。但就如今而言,由于一些个人因素或其他原因,一部分少数民族人口已开始向经济发达城市流动,他们中的一部分从小便接受着与城市中其他汉族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但在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高考中却只因自身的少数民族身份就可“轻而易举”地享受着政策性加分,这对于一同学习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汉族学生给 而言显然有失公平。因此,在衡量民族加分的时候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民族身份”,单纯一刀切地用“民族身份”这一概念进行加分有可能回导致不公平的隐患,因此在审核“民族身份”的同时,应对其之前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教育资源等进行合理的考量,并制定出相应的政策进行规范。

参考文献:

[1] 滕星.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优惠政策新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5(06):96

[2] 滕星.民族教育概念新析[J].民族研究,1998(02)

猜你喜欢
优惠政策高考少数民族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对我国《环境保护税法(征求意见稿)》优惠政策的思考
各城市具体优惠政策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