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故宫。
在民国编辑徐志摩年轻时,是瓷花砖上堆灰、石缝里长草、石板上青青的全是霉的“空院子”。
在现代作家林语堂年轻时,如同伊甸园里的苹果,充满了圣洁和神秘色彩,禁锢起来的是诱惑和完美。
在革命作家唐弢年轻时,虽然建筑得金碧流辉、巍峨壮丽,但在凝重静穆的氛围中,却不免包含令人压抑的单调、呆板而又枯燥的气息。
在60后诗人西川年轻时,是历史、传说和“幽灵的栖居之所”。
在80后纪录片导演叶君正年轻时,那里有一群“不忘初心”的人,默默进行着技艺传承,像一个不乏生活气息而又安静和谐的世外桃源。
而在更加年轻的90后乃至00后B站网友眼里,它彰显了祖国的文化,为了看它的纪录片,“慕名而来”到B站“舔屏”。
这些围观的年轻人,最终让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成为了“网红”。
我们梳理了这些在不同时间节点上“围观”故宫的年轻人,其中有那个时代心怀家国与使命的沉痛,也有这个时代心怀敬意与美感的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