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艺术在推墙

2016-04-25 15:43徐雯
博客天下 2016年8期

徐雯

传统的艺术展多在封闭的美术馆、车间内举办,而“艺术介入”正试图打破围墙,将艺术推向大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39岁的青年艺术家郭子龙站在他的作品《空中花园》前,催促他的太太用手机给他拍照。

在他身后是一个大约300平方米的绿色空间:松软的草坪绵延在商场明亮锐利的光线中,细密的绳索悬挂起布满泥土、鲜花、青草的浮岛,宛若飘在空中的城堡,而在悬浮物的下方是一个没有雾霾的微缩版的城市—街道和两旁的行道树清晰可见,甚至还能看到飘在半空中的游云,以及没有工业气息的、橘黄色的屋顶。

 “桌面研究”艺术小组创作的参展作品《爱婆罗》,全部由彩色的亚克力板叠加而成

创作这个作品,郭子龙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他为“悦目—艺术介入原创公共艺术展”量身打造,意图通过制造一个虚拟的、梦幻般的自然场景,以对抗现代城市的单调、冷酷、多污染,并向室外真正的春天致敬。

这也是“艺术介入”为推动艺术走出美术馆、走进公众生活所做的又一次尝试。本次展览的呈现空间打破了原来美术馆的白墙,来到了本身就光怪陆离的大型商场—北京市朝阳区大悦城。

根据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艺术介入”联合发起人兼顾问赵力的说法,这是艺术介入首次根据商业中心商户属性和客户群体特点,量身定制了一个艺术空间。配合朝阳大悦城二层的整体风格,这次展览力图将艺术性、公共性、时尚性和商业空间结合,以易被女性接受的方式创造新颖的购物体验。

3月31日,这场以“春天”为主题的艺术展正式开幕。5位艺术家带着6件作品,从以往封闭的艺术空间走入大众生活领地,等待他们的是北京4月间歇性的雾霾和商场里被春天释放出的拥挤人潮。

《空中花园》是一个鸿篇巨制,创作这个作品郭子龙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

从庙堂到江湖

开幕之前,郭子龙请了十来个人到黑黢黢的商场里帮忙布展。留给他和其他艺术家的布展时间不多,确切一点儿说,是3个晚上—商场结束营业之后的23点到第二天早上7点。而对郭子龙来说,每天凌晨3点以后,人就基本处于“犯蒙”的状态,因此每天实际的有效工作时间也就是4个小时。

“跟打仗一样。”郭子龙形容。由于作品《空中花园》是三百多平方米的鸿篇巨制,他必须考虑环境的变化、浮岛的沉重、材料的损耗等问题。没有大工作室,他只好把作品碎片化处理,然后利用3个晚上迅速完成拼接。“所以我脑子里必须对所有东西有预判。”郭子龙说,这样的方式让他缺乏安全感。

以往布展,郭子龙一般会做出超过10%的物料及资金预案,这一次他将这个数字提高到了30%。事实证明,他很有先见之明。他的作品元素中,有用塑料做成的石头,分布在草坪的不同角落,但是布展的第一天,它们中就有一些被损毁—“喏,就是那样”,在和《博客天下》记者一同观看作品的间隙,郭子龙看到一个外国小孩用脚踢了一块石头,但他没有生气。

在公共场合做艺术展,他知道这种情况难免会发生,因此带有自我安慰地说:“大家就想知道这是什么材质做的。”

和美术馆单纯、干净的环境不同,商场有着更多的光线、更缤纷的色彩、更大的场地限制,用“艺术介入”创始人赵力的话说就是:“这是一种有限制的创作,但往往能从限制中爆发出创造力。”此种情况下,艺术家们必须放下身段,考虑商场的复杂情况以及受众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作品更加轻松活泼,摆放更加随意。”参展作品《风动空间》的创作者王恩来向《博客天下》评价这次参展作品的特点。他是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在读研究生,曾参加过《2015艺术8中国青年艺术家奖展览》。在美术馆这些相对成熟的场景中,他会选用深色的材料,排列也会更加几何化,但是在这次的展览中,他选择了绿色,并根据展览通道的形状及人群走向对具体造型做了调整。

王恩来的作品由竖立在地上的若干个塑料袋构成,并在3个方位放置了人体红外感应装置。观众靠近这个作品时,控制系统就会爆发能量,鼓出的风就会现形于倒地的塑料袋中,让塑料袋站立起来。

“在分类清晰、功能确定的现代生活物品中发现新的可能性,利用去功能化的手段把这些材料进行重新组装,在不同材料特性的互相干预下生发出新的关系。”王恩来在作品介绍中讲述自己的创作理念。

在“艺术介入”运营总监刘军眼中,虽然相较于美术馆中更加几何化的表达,《风动空间》已经亲民了不少,但它依然是此次展览中最先锋的一个作品。他说,纳入这个作品,就是想看看在美术馆已经司空见惯的表达,在商场中会获得怎样的评价。

成立于2015年的“桌面研究”艺术小组这次带来了由彩色亚克力叠加而成的作品《爱婆罗》—一种传说中的仙界花草,也是英文四月“April”的音译。为了符合“春天”的主题,团队特地使用了更鲜艳的颜色。红色的亚克力板到处都找不到,他们就到广州定制了几块。但是临到3月28日布展这一天,场地却发生了一些状况—由于协调出了纰漏,原来安排好的地方租给了一个品牌做促销。一直到4月3日,“桌面研究”艺术小组才又找到合适的场所。

“考虑到公共场合的特征,互相做一些妥协。”“桌面研究”艺术小组的张哲溢说。20岁时,张哲溢就曾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艺术只能存在于画廊和艺术馆里面,为什么不能突然间出现在游泳池、商场,突然出现有意思的东西?”

如今,他正在把当年的设想付诸现实。

最好的时代

“艺术介入就是一个桥梁。”赵力告诉《博客天下》。

2014年,“艺术介入”团队正式成立,并在2014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北京国际设计周等活动中亮相。该团队目前聚合了国内外最有潜力的青年艺术家、设计师,力图通过更加系统和高水准的公共艺术实践,为中国未来城市化进程提供更多富含人文内容的艺术支持。把艺术搬出美术馆,是他们踏出的重要一步。

“我们强调艺术为人民服务,怎么能让现代的口号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呢?”谈起团队建立的初衷,赵力如是说。目前,他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美术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艺术管理与艺术推广,曾被很多媒体称为艺术市场的一个坐标。

近年来,中国艺术市场火爆,普通人对于艺术品的热情也在逐渐被点燃。2012年,民营机构首次操作的顶级艺术展“毕加索中国大展”耗资4000万人民币,票房却惨遭滑铁卢。仅仅两年之后,当2014年上海K11购物中心举办莫奈画展时,参观者却一票难求,展馆在周末不得不实行限流。

“一个展览,参观人次超过一千万,衍生品都卖光了,这反映了什么?大陆也有这个需求了。”赵力说。他曾在2014年为文化部市场司做过《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国内艺术品消费价格近年来出现了明显提高,从2009年的均价5000元上涨到2014年的均价15000元,国内艺术品消费水平的提升是均价上涨的主要因素。

“以前中国最好的美术馆,一年的参观人次也就是100万,现在可以达到五六百万。”赵力说。五六年前,赵力就想在国内办商业空间内的原创艺术展览,但是在国内根本找不到合作的点,只好到香港、台湾、美国等地去做。现在,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艺术欣赏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商场的属性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从原来的卖场变成生活体验馆。

赵力分析,艺术投资、收藏人群的迅猛增长与大量非美术馆的艺术教育有关。随着公众与艺术接触机会的增多,公众对艺术的欣赏能力也会加强,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在运营总监刘军眼中,“艺术介入”的创立,是艺术市场逐渐成熟的外因与鼓励艺术走出美术馆的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无处不艺术。不论是我们居住的小环境,还是更大范围内的公共环境,有点像今年年初的一个关键词—‘推墙(拆除小区围墙)。”刘军告诉《博客天下》。

他自称是艺术圈中最懂商业逻辑的那拨人。早年,他曾从事房地产和广告业,也曾负责过北京方家胡同的艺术规划。在他看来,现在还在谈“跨界”是一件非常过时的事情,因为界正在消失,已经“无界可跨”,艺术上的“推墙”运动也一样,未来会“无墙可推”。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人从粗暴的劳动力中解放出来,人们的职业属性弱化,于是无墙可推。艺术也不应该有任何限制。”刘军认为,艺术也应当具有分享机制。他举了美国火人节的例子。

1986年,为提倡社区观念、包容、创造性、时尚以及反消费主义,一个名为“Black Rock City,LLC”的组织在美国内华达州黑石沙漠组织了一场反传统狂欢节。沙漠中唯一售卖的是冰和咖啡,拒绝任何商业行为。参与者身着奇装异服,围观一个十几米的木制男雕像熊熊燃烧。发展至2015年,该地区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嬉皮士、雅皮士、艺术家的据点,每年的盛会都有超过7万人参与。

“从一无所有到能有这么大规模的活动,完全是因为艺术。”刘军说。在他的观察里,艺术不仅能改变一个地区的气质,也能对当地的旅游业有所推动。

2014年,艺术介入的团队曾在香港K11购物中心做过青年艺术家的巡展。艺术家毕横的巨型机械熊猫作品“阿潘达”捕获了很多人的目光,仅仅一个半月的时间就吸引了500多万人次参观、200多万人合影留念,其中包括刘亦菲等30多位明星,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力。

对于艺术家本人而言,刘军认为只要作品足够优秀,在现在的时代一定会被发现。“开玩笑的话,就是怀才和怀孕一样,除非你没有怀上,否则不用多久就会被发现。只要足够动人,穿过半个地球去看你(的作品),真的是可以实现的。”

“我觉得我们真的到了一个对艺术来讲最好的时代。”刘军说。

艺术就是春天

此次参展的5位艺术家,几乎都是第一次尝试在商业空间内做原创作品。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周艳峰有着与实际年龄不相称的白发。32岁的他利用爆米花做成了一个核爆时产生的蘑菇云形状的装置,取名为《Little Girl》。其蓬松可爱的造型吸引了大量游客的驻足,并散发着浓郁的香气。人们与之合影,或是借位做出一口吃掉蘑菇的动作。

这是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作品。儿童能在这里看到可爱的蘑菇形状,热爱食物的人们能在这里看到一堆爆米花,具有反思精神的人则会看到消费时代物欲无限膨胀之后的爆炸。

在一次回家的路上,周艳峰听到“砰”的一声响,看见是路边在做爆米花,这一下子击中了他灵感的神经。他本身就想做个与嗅觉有关的媒介,所以就选取了爆米花作为主要材料。最后展出的作品,每一个爆米花都是周艳峰自己炸出来的。他特地去买了一个电影院的爆米花机,又去买了一箱20斤的奶油和两包一共100斤的玉米,在家做了整整3天的爆米花。他笑称,一开始做爆米花很兴奋,饿了直接抓一把吃,可一直浸没在那种奶油味里,食欲也丧失殆尽。

“不同的人能有不同的理解,大家开心就好。”周艳峰说。

在这次展览中,郭子龙有两个特别有成就感的时刻。一是布展的第一个晚上,安静的商场里,他和帮手们一起将浮岛吊起来那一瞬,他激动地打电话给朋友说:“你赶紧过来!”另一次是布展期间,一天商场快封店时,一个女顾客还在观看,得知是郭子龙的作品后,她激动地上来握手、合影……这种直接的反馈让郭子龙受宠若惊。

“我希望,人们在参观我的作品的时候,能够脱离当下的环境,获得哪怕片刻的宁静。”这个喜欢读古典诗歌的艺术家觉得人在城市中生活有种种困扰:环境烦杂,空气不好,每天堵车,压力巨大。“你能说你喜欢这座城市吗?你爱它,是因为你从它土里生长了出来,但你不能说你喜欢它。”

也正因为此,郭子龙希望能够在艺术中创造高于生活的意境。他自嘲外貌粗糙,但内心细腻,践行着简单、诗意的生活。养的鱼死了,他不会随便找个垃圾袋包着就扔了,而是会郑重其事地埋到树底下,对鱼说:“明年你就变成一朵花了,咱们再见面。”

“艺术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就是春天。”郭子龙说。

走出美术馆后

对于此次展览,赵力和刘军的理解略有不同。前者更看重它的艺术性,后者关注的是它浓郁的商业属性。如何处理好艺术和商业的关系,既是艺术家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平台组织者绕不开的话题。

这次活动,朝阳大悦城方面给出了几项有趣的数据。4月2日到3日,展览所在的2楼客流环比提升11.4%,全楼客流提升2.4%。展览开幕之后3天,除《风动空间》这个作品外,其它作品周边品牌的过店客流和进店客流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比如,萧彬作品《虹》周边是ZUCZUG的品牌专卖店,艺术展期间的进店客流环比相较之前上涨了78%,《空中花园》周边的ICILE品牌则上涨了58%。

“从来没有美术馆会去测算一个作品的数据。我们第一次发现原来艺术作品也可以根据非常理性的数据分析去得出运作规律。我觉得这也会给艺术家提供一些帮助。”刘军说。这个思路开阔的艺术商人认为,在大数据无处不在的时代这些数据将是未来艺术家的一种工具。“做完了以后,你会发现这过程中可能还有另外的化学反应,1+1不是等于2,可能成了4和5。”刘军说。

在这次展览中,唯一呈现负数的是更具实验精神的《风动空间》,但作者王恩来并不知道此项数据。事实上,这个专注于现成品装置艺术的年轻人并不介意观者是否理解作品。

“作品不一定要被看懂,但一定要有开放性。生活中的现成品放在这里,给人一种陌生感,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王恩来说他不担心商场的观众看不懂,因为在他的观念中,从来没想去做一个人人都能看懂的作品。

“这并不是说,我不考虑观者的感受。而是,即便是最能引起人共鸣的东西,也无法满足每一个观众。所以艺术家能做的就是把自己要表达的东西表达充分。”王恩来对《博客天下》说。

而若以数据论的话,郭子龙和他的《空中花园》无疑有着更好的“成绩”。在这个性格温和的艺术家眼中,艺术品本身所占的地理位置并不会影响艺术品的价值,“我愿意把事情考虑得更加恰如其分”。

接到这次展出任务后,他曾多次来到朝阳大悦城实地考察,感受空间和灯光。他看到二楼是女性服装专用,所以采用了“空中花园”这个带有爱情典故的元素,又考虑到女性有可能带孩子,于是就决定采用柔软的材料进行制作。他甚至考虑到怎样才能更方便观众拍照—“当你进去拍照的时候,你是作品的一部分”。

“一旦你介入公众的空间,你就不能那么自私了。”郭子龙说。

对于艺术和商业的关系,刘军举了著名艺术家徐冰的例子。之前,他们曾经合作过深圳水湾1979的项目。作为中国首个艺术综合体社区,它力图营造一个人居生活公共美学空间。

刘军说:“徐冰在做一个作品的时候,他是没有界限的,他不会去分里面是商业还是艺术,而是在意故事的内容能不能打动他。什么商业、属性、传统、当代,这些概念对他来说都不重要。”

1977年出生的郭子龙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从事教学工作。他经常这样和学生讲:“艺术家做的东西不应该是艺术品,艺术家本身才应该是艺术品。当你自己是一个艺术品的时候,你会觉得你做什么东西都是可以的。”

大悦城展览之后,“艺术介入”将做更大范围内的尝试:比如艺术和跑步相结合,艺术和社会活动相结合,而在商业空间内的展览,他们希望未来能够做成“能摸、能碰”,甚至“能尝”的全方位艺术体验。

刘军认为,让艺术推墙而出进入公众生活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现在这一切,正在发生,“就像一座大山,既然它走不过来,那我们就走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