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斌
(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杭州 311101)
文献著录格式:李红斌.草莓红中柱根腐病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3):376-377.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
李红斌
(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杭州 311101)
文献著录格式:李红斌.草莓红中柱根腐病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3):376-377.
摘 要:主要介绍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的发病症状、发病原因和综合防治方法,为草莓生产中该病的识别和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症状;防治技术
近年来,由于保护地栽培和多年连作等原因,草莓土传病害的发生逐年加重。草莓红中柱根腐病也逐渐成为众多土传疾病中的主要病害之一。红中柱根腐病又称红心病、红心根腐病,国内研究报道该病多为疫霉菌引起,但也有研究报道认为,茄腐镰孢菌也能引起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红中柱根腐病和其他土传疾病一样,发病后较难治疗,而且传播速度较快,成片发生。其在生产上造成较大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在草莓苗移栽成活、新根发生、植株长出新叶后,才出现病症,茎叶萎蔫,使大部分种植人员猝不及防,损失较为严重。现将该病发病过程、症状和防治方法报道如下。
红中柱根腐病的主要症状为植株萎蔫,茎基部和主根截面中心木质部呈红色。致病菌主要侵害草莓根茎部,最易发病时间主要在苗移栽时期。
在杭州地区,草莓植株被侵染后前期没有明显症状,在移栽定植后草莓苗发生新根和新叶后,出现叶片萎蔫症状。刚开始发病初期表现为叶片边缘微卷,叶尖出现萎蔫,逐渐发展为整个叶片萎蔫。发病初期时叶片在中午萎蔫(图1),第2天早晨可以恢复,但3~6 d后就不再恢复,随着病情加重,整个植株倒伏萎蔫,最后枯萎死亡。在叶片出现萎蔫后,切开植株茎基部,可发现茎基部中心木质部呈红色(图2),但发病初期根部生长正常,新根仍能萌发(图3)。故一般会误认为刚移栽成活,根系未长好,中午萎蔫属正常现象,而错失防治最佳时期,等发现部分死亡后,周围植株都已感病(图4)。
图1 草莓植株发病后萎蔫
图2 草莓发病植株茎基部中心呈现红褐色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是疫霉菌或茄腐镰孢菌侵害引起的病害。病原菌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通过病株、土壤或基质、农具、灌溉水、雨水等传播蔓延。病原菌侵入主根或侧根尖端的表皮,沿着中柱生长,发病中后期中柱变成红色,腐烂。病原菌传播较快,1株发病四周都会感病,陆续出现萎蔫枯死。
图3 发病草莓植株根生长情况
图4 草莓连片感病萎蔫
该病裸根苗移栽发病较重,基质穴盘苗同样会感病,但发病时间会比裸根苗延迟。土壤湿度高易发病,低洼地排水不良或大水漫灌地块发病较重;常年连作会导致土壤中病原菌增多,易发病;一般黏性地块比砂壤土易发病。
3.1土壤或基质处理
轮作。种植过草莓的土壤3年内不再种植草莓,最好水旱轮作,无土栽培最好每年更换基质。有条件的种植户可在当年草莓种植结束后,于6—9月进行半个月以上连续灌水漫田处理,可有效减少该病的发生。
土壤消毒。目前,常用且效果较好的化学药剂为氯化苦和石灰氮,土壤消毒时间一般在6—9月份,在草莓生产结束后,拔除植株,清洁田园后进行。土壤消毒需注意:化学药剂处理土壤必须保持湿润,这样药剂才会充分溶解,均匀分布在土壤的耕作层;且要盖上薄膜,才能因高温高湿而充分发挥化学药剂的熏蒸作用。另外该病只用物理的高温闷棚而不加入化学药剂防治效果较差。
氯化苦处理方法。用氯化苦50 g·m-2左右,均匀施入湿润的土壤或基质中,拌匀,用透明薄膜覆盖20 d左右,利用阳光照射使土壤温度升高到60℃,起到高温熏蒸消毒作用,处理后揭去薄膜,15 d后待药剂充分挥发后可定植。
石灰氮处理方法。石灰氮学名氰氨化钙,是一种具缓释肥和杀菌剂双重作用的化学药剂。均匀撒施石灰氮150 g·m-2,与土壤均匀混合,同时覆盖透明薄膜,持续30 d左右,处理后揭去薄膜,10 d后可定植幼苗。
3.2化学防治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主要化学防治方法如下:
药剂浸苗。将草莓幼苗根部全部浸在99%恶霉灵可溶性粉剂500倍液中约10 min,取出,待根部自然干至无滴水,即可定植。
灌根处理。发现病株后及时灌根,可选用30%恶霉灵·5%恶唑菌酮1 000倍液,或35%甲霜·氟唑500倍液,或99%恶霉灵1 500倍液,或27.5%甲霜·17.5%恶霉灵1 500倍液进行根部浇灌,连续处理3次,每次间隔5~7 d,不同药剂交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紫英,康艳萍,袁斌.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35(4):577-580.
[2]赵秀娟,王树桐,张凤巧,等.草莓根腐病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8):419-422.
[3]王宁,张锴,郭建明,等.土壤消毒技术在国外草莓栽培中的应用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4(12):143-144.
[4]刘辰,孙奇泽,高波,等.石灰氮对连作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花生学报,2015,44(2):24-29.
(责任编辑:张才德)
作者简介:李红斌(1978—),男,浙江龙游人,农艺师,硕士,从事园艺植物抗病育种与栽培研究工作,E-mai1:1hbhg@sohu.com。
收稿日期:2016-01-12
中图分类号:S4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0528-9017(2016)03-0376-02
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