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镇是自给自足农业社会的自然经济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重庆綦江区东溪古镇,面临生态环境恶化、山路驿道废、口岸的水码头闭、贸易集散地位丧失、历史风貌残存、居住功能退化等诸多问题。在当前国家的西部大开发建设、重庆直辖、乡镇城市化的新农村建设的背景的下,更加快了大批古镇消失。作为一定区域社会文明载体的古镇,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应予保护和传承,如今国内外已达成共识,保护古镇已刻不容缓,在社会和政府的干预下,重点保护的古镇,正按计划进行保护之中。
关键词:东溪;古镇;保护;利用
1 东溪古镇的状况
1.1 东溪古镇自然历史风貌: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贵州大娄山脉北端、重庆市南部,与贵州省习水县接壤。古镇是川、云、桂、黔的重要通道之一,亦是川黔要道的重要口岸,流经东溪古镇的綦江河直达长江,上溯黔境,陆路交通四通八达,使东溪镇成为一个商贸云集的繁华水码头。素有“川东第一山水古镇”美誉。东溪镇原名万寿场,东溪古镇在春秋战国时代属于“夜郎古国”地界,建场已经2200多年。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在此设立的丹溪县,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4年)撤县为镇,因东丁河向东流入綦江河和綦江河自东而来,遂命名为“东溪镇”。镇内:十景、九市、八庙、七巷、六院、五桥、四街、三瀑、三宫、二碑、二石、一村;太平渡口、琵琶古寨、贞节牌坊、摩岩石刻、建筑物上的木刻浮雕。明清街区,民居分布在石板路旁。青石、戏楼、瓦台、溪流、梯田、农家,伴着青松绿树的点缀,古镇所处地域为漕谷地带,山水相间,山环水抱,两面是山,中间是河,“瀑布、山水、河流、浅滩、怪石、古树、小桥、人家”,淡雅清幽是古镇自然实景画面。
1.2 东溪古镇的社会经济状况
(1)社会的变迁,山道马帮运输的盐道和粮道早废,水运已早被公路运输代替,东溪古镇作为川黔要道,川、云、桂、黔的重要通道及商贸水码头的商贸云集的繁华场景,已定格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现仅保留有地方行政组织镇的职能。
(2)城镇就业锐减,商业衰败,农业经济衰落,人口萎缩。但外来人员稀少,年青人外出务工普遍,人口大量外流,常住人口多为老、弱、病、残。
(3)古镇房屋建筑残破。古镇内的建筑、街道、商铺等等都自然风化严重,亟待维修;古镇的外环境也亟待防污排污的治理。东溪古镇当前大量的古建筑亟需维修和抢救性保护修缮。
(4)古镇呈现严重的功能性衰退,东溪古镇当前亟需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亟需确立新的经济支柱产业“旅游业”。如在无外力干预的情况下,古镇老街变新街,或变成新城镇式的水泥建筑物,将无法避免古镇历史文化的自然消失。
(5)古镇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古镇是我国一方地域的地脉和文脉载体,是民族的珍贵文化遗存,见证了当地社会变迁和民族发展。如古镇的消失了,此记载传承的地方文明也就随之中断。
2 如何保护好东溪古镇
2.1 保护东溪古镇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遗迹的有形物体。包括:山体、原野、土地、农田、花草、树木、河流、浅滩、怪石、瀑布、码头、建筑、房屋、小桥、古道、摩岩石刻、石碑、古镇老街的格局旧貌及整体布局等记载了古镇的文明实物。生态环境是古镇的山水风景和自然风貌,是古镇人文环境的物质基础,它与历史文化交融,共同构成了古镇的全貌,体现着古镇的和谐之美。
2.2 保护东溪古镇(依附于物或人)的非物质文化
(1)原著居民及其文化是古镇的灵魂。古镇淳朴的民风、闲适的生活节奏、简单的日常饮食起居、富乡土气息的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及手工艺品、热闹的节庆庙会等民风民俗,经过千百年的沉淀传承,又相对完整地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民间传统风俗、宗教信仰、价值取向、建筑理念、审美观念,移民会馆文化,最具地方和民间特色的语言、音乐、舞蹈、戏曲、绘画、木雕、编织工艺、手工作坊,以及装饰服饰、地方特产、风味饮食等都是要保护的古镇传统文化内容。政府要组织专业人员对古镇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行整理、记录、编志,还要抓紧对现存的非物质文化的传统技艺进行保护性的传授和寻找到新的传承人。
(2)古镇的抢救保护是一个严肃的课题,它既有理论问题,也有实践问题。为了更好地抢救和保护具有文化价值的古镇,政府要组织专业队伍,对其古镇的民俗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整理、记录、编志的工作;民俗志带有记录古镇文化遗产的综合性质,可以全面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建筑住宅的分布;公共设施、街道商铺布局;镇内不同的社会组织(如经济组织、职业集团、宗教、宗族、氏族、家庭,镇规、家规等)区域内的政治经济的中心地位;镇的起源传说、重大事件等。古镇文化是一种时空文化的综合体,除如上一些内容外,古镇的民居、服饰、饮食、生产(包括农、林、牧、副、渔)、交通、集市贸易、家族制度、人生仪礼(诞生、成年、婚姻、丧葬)、岁时节日、宗教信仰、口头文学(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体育竞技等也是《志》不可缺少的内容。建立完善的民俗志是古镇、抢救和保护的前提。不然保护就会流于盲目状态。
2.3 保护东溪古镇,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綦江县东溪古镇保护规划》或《东溪古镇保护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要求对历史文化古镇进行管理。《綦江县东溪古镇保护规划》细划出的保护范围,包括核心保护区,风貌协调区,自然景观保护区,自然生态保护区及重点文物保护建筑。对规划确定的古镇核心保护区和主要保护建筑物的重点保护范围内的建设项目方案,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1)编制东溪古镇整体规划保护发展方案。在区、镇二级整体保护规划方案下,对东溪古镇实施具体保护。规划法和文物保护法,可约束基层政府在保护古镇中的不作为和乱作为,及防止破坏性建设。例如,古镇保护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矛盾时,或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某项大的项目发生局部冲突时,基层政府都很难不选择牺牲古镇的保护对象。整体规划和文物保护法,可约束原住民的违规的自建或乱建,为规范古镇居民修建、修缮房屋行为,提供了准则。
(2)古镇将文保单位作为特别保护对象;规划设立核心保护区,以岩上的书院街、朝阳街、背街片区和岩下的太平桥片区为重(点);风貌协调区,以岩上老城区中,位于核心保护区外围,对核心区风貌有影响的区域为(线);自然景观保护区,以在綦江河、东宁河和永久河两岸划分的区域为(面);自然生态保护区,以在自然景观保护区外围20-100米不等的区域为(片)。进行整体保护,保护好古镇完整的历史风貌。
(3)古镇保护是一项动态的、长久的、常新的系统工程,不仅要对文物古迹,历史街区的保护,还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人文环境的保护,使历史古镇环境得以保留会聚。古镇保护应设专业的专职人员管理,禁止在古镇中乱修、乱撤、乱建房屋和在保护古镇建设中的破坏性建设,及时处理、排除对古镇的各种旧有的损害和污染源,并及时处理、制止对古镇的产生新损害和新污染源产生。
(4)古镇要实行退耕还林,在一定范围开展生态林业和生态农业种植。政府可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古镇环境进行园林景观政体设计,并实施园林景观环境工程。保护古镇山体的绿色植被和土壤,保护古镇范围的河流水体,清除古镇的水污染源,迁镇内的排污企业,撤除水泥护河堤,保护沿岸湿地及植被,使得许多昔日草绿水清、群鱼嬉戏的清澈河道,逐步恢复大自然生物的自然修复净化功能。
2.4 保护古镇,要以政府为主导
(1)古镇保护资金以政府出资为主要来源。遵循“谁出资谁受益”的普世标准。政府、企业、(产权所有者)个人可单独出资,也接受社会组织及个人的捐款。还可采用政府与企业与个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个人、企业与个人按比例共同出资等多种方式融聚保护资金。但企业出资,是利用古镇,以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而个人出资,是为了更好的使用房屋,并使房屋达到增值或保值的效果。古镇保护,一定要远离“开发”这一“急功近利”的不可逆转的新破坏。
(2)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投资者应该是政府。古镇保护,是以保护、传承、发展古镇为目的。政府不应该只充当“管理者”与“惩罚者”,更不能只满足于“税收”,或每年只拨出一笔专款用于古镇的修缮和维护,来解决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在古镇保护中,政府要统领全局,政府可动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古建筑保护基金、房屋大修资金、房屋排险资金等来保护古镇及其附属物等。
(3)政府出资,有利于古镇整体规划实施,便于达到古镇保护施工设计的要求,并确保施工质量,还可弥补保护工程中的技术、材料、资金的短缺与不足,可协调邻里关系,便于房屋保护施工及时的顺利进行,使古镇保持原有的建筑房屋风格的完整性。
(4)除提供资金外,政府还需组织专业队伍,多学科介入保护古镇。政府有能力组织规划、设计,以及人文和社会科学的专业队伍介入,深入挖掘、整理、研究古镇的历史进程,编写成《志》,并从中阐述古镇独特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脉络,从而增强古镇文化主体——土著居民特别是年轻人的“文化认同”,唤醒并激发起他们的更深层次的“文化自觉”,引导他们主动地热爱古镇历史文化,并积极投入到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日常工作中去。
2.5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古镇保护中,基层政府是关键
在政府的主导下,组建古镇行政管理执法队伍,建第三方监管体系及事后追责的机制。严格执法、降低在古镇保护中的失误,借社会力量,共同管理搞好古镇保护工作。
(1)第三方的监管人员,与古镇没有行政直属关系,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相关专业等人员组成。可专职、可兼职、或自愿者共同保护古镇。第三方的监管人员合理合法、公开公正地监督保护古镇工作,及时处理古镇保护中出现的问题。避免和纠正基层政府决策的失误及不作为、乱作为。防止粗制滥造的旅游景点和防止臆造的仿古建筑物在古镇的保护性建设中产生。督促相关部门公示,政府投入的古镇保护工程的信息发布,接受古镇和社会的监督。
(2)第三方的监管古镇内的所有房屋产权人、基层政府、建设企业、保护的单位、居民等;监查古镇保护区整体范围再无新的损害古镇的情况;还要促督,整改以前发生的危害古镇形象的事件。保护古镇工作做到不留死角,件件落实、事事有人管。禁止古镇老街社会车辆通行;保护好古镇老街的市容市貌;保护加强流经古镇的河流、水系的保护管理;保护古镇的水源及河水的洁净卫生。
2.6 确保工程质量,古镇保护性的修缮施工,必须按规划、审批、立项的方案图纸要求进行施工。防止在保护性的修缮施工中出现对古镇的破坏。要规范东溪古镇保护工程的全过程,古镇保护实施要分、轻、重、缓、急地稳步进行;古镇的文物保护单位的施工建设和古镇的保护性修缮一定要由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的承担,重视保护的技术,将新技术、传统技术、适用技术要有机融合在具体的古镇保护工作之中;古镇的保护施工人员应包含有高素质的施工建设管理人员,技术精良的泥水匠、细木匠、漆匠等参与具体的保护性修缮。
(1)在实施古镇保护的维修和抢救性修缮施工建设中,要遵循“修旧如旧,保持原样”的原则。避免或降低在保护修缮施工建设中对古镇再次损害。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修缮施工建设中坚持原址、原物、原状,周围环境与之协调、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逐渐将过去维修房屋的施工中留下砖混构件、金属、塑料构件换下,恢复建筑的原貌。
(2)首先抢修危房,排危消除房屋垮塌隐患和消除火灾隐患;其次建设公共的市政设施:安装消防栓、防盗、防自损设施;建设公共供水、电、气、通信网络、排污管道下地,建公厕;再逐步撤违建,迁镇域内老的污染企业,更换街门面的非木质的门窗,墙面瓷砖、水泥柱子、商铺的玻璃柜;逐渐撤出那些已影响古镇的市容貌的砖混结构或改建的砖木结构自建房屋,撤出那些新建房中与古镇与不协调的建筑,缓慢恢复老街原貌。
(3)加强古镇日常的管理维护,加大日常对古建筑等的管理。如日常的防火,禁止人为破坏,保洁卫生,大风后的巡检房屋的门、窗、屋顶是否损坏;大暴雨的巡查有无房顶漏、墙面浸漏、地面渗漏的突发情况;冬夏季关注房屋木质构件,冷热的收缩、伸涨所产生裂纹的破裂程度,定时进行防白蚁、防潮、防腐蚀检查处理,定期喷药,打蜡、上漆保养,减少自然风化。
(4)维修古镇的一般房屋时,可选择按原尺寸相同的仿木质的材料代替门、窗、梁、等木质房屋构件;以解决维修木材料缺乏和木质雕刻工艺复杂材料难找的矛盾,这大大降低成本,免去了日常的病虫害防治和定期的对木质构件防风化的上蜡刷漆的养护,延长建筑使用的时间周期。
(5)将古镇建成宜居之镇,普通房屋维修后,其内部结构,可适合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这样才会有人居住,古镇才有生命活力。
(6)抢救保护古镇的石桥、古道、摩岩石刻、石碑等。石类物品都要防止自然风化、污染和碰撞的损毁;石桥与古道,要防垮塌和风化。摩岩石刻和石碑,要防太阳直射、防雨淋、防污染、防石质的热涨和冷缩的表层龟裂、起层、脱落。防止凹凸图案纹饰的变平、凹下的文字变纤细,由洼、变浅,由浅变平;凸起的文字变粗、变坦。古镇的石类建筑及石类器物,都需要专业人员,定期进行抢救性加固与维护和保养。
2.7 在古镇中,要保留过去的社会关系及老街旧的邻里关系和原来的生活方式,已不可能
古镇保护,就是保护物质空间、传统生活、非物质文化。物质空间保留较容易一点;非物质文化保护,认定传承人和师傅带徒弟式的交替传承方式,目前也受到社会的重视,或有保护余地;而传统生活却最难保护。古镇里面一定要有老百姓的生活,原住民,原住民中的青年人,不然古镇就没有特色,更是没有生气。保护好古镇,让古镇既能满足现代人们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们的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从而使人类能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宜人居住环境。保护古镇的前提下,完善功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后代留下发展空间。东溪古镇的保护和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投入、各级政府的规划管理和社会大的力支持及古镇居民的参与,受益者应是古镇居民。大力宣传保护古镇,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培养居民热爱保护古镇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与古镇居民共同保护好古镇,促进古镇的经济发展。
3 东溪古镇的利用与发展
3.1 利用优势,确立古镇发展方向,以旅游为古镇主业
东溪古镇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景观和浑厚底蕴的历史文化文遗存资源是全社会的公共财富,它也是旅游行业的最优质的旅游资源。可创特色的旅游品牌。“旅游业”为东溪古镇的支柱产业,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今天东溪古镇生存发展的需要。东溪古镇的旧时的社会功能耗尽,又拥有众多旅游行业的优质资源,古镇的发展首选旅游业,为镇的支柱产业是择之必然。镇内居民也需要旅游业,来提高改善生活水平,增加经济收入;镇基层政府需要旅游业,来提升业绩,增加税收,发展古镇经济;旅游业是国家的第三产业,国家需要新的经济亮点游行业,来替代旧的资源消耗量大的重污染行业的转型,古镇游带动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国内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古镇游渐成国内游的热潮,社会需要新景点古镇游来,拉动消费,满足现在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游客也需要古镇游,借助古镇的环境与氛围返璞归真,缓解城市生活压力,唤醒游客的记忆和民族自豪感。
3.2 创特色旅游品牌,发展东溪古镇经济
(1)古镇的自然风貌游:有“流水、怪石、古树、小桥、屋舍”,淡雅清幽是古镇自然实景画面。有明清街区风貌,青石、戏楼、瓦台、溪流、梯田、农家,伴着青松绿树的点缀,山体、瀑布、河流、浅滩自然景。原生态的风光游、绘画写生游等。
(2)生态观光游:东溪古镇建有“新农村示范点”,“农家乐”和新兴的“生态农业”“光观农业”体验游。生态农业观光园生态果园500亩樱桃基地,百花桃200亩基地;生态农业观光园5000平方的8个钢架大棚草莓、葡萄。建成40亩体验区,体验区内分成体验式耕作、赏花、摄影、苗圃等小区,以休闲、观赏、体验农业与绿色旅游特色;建有1000亩油菜花观光基地等,供人们光临体验。
(3)举办各种文化交流和文化专题旅游:在现仍流行川剧、评书、龙灯、舞狮、唢呐、版画、秧歌、腰鼓艺技和木雕、竹编、草编、藤编工艺等,古镇内留有夜郎文化(吊脚木楼、七孔子崖汉墓群、山民能传唱夜郎山歌)、宗教文化(南华宫、万天宫、龙华寺、观音阁、王爷庙等)、傣族文化(“南平辽”碑、现太平桥码头留有“关索桥”遗址)、抗战文化(贺龙“抚我孑遗”的自省碑、国民党中央军事参议东溪“双桂园”住址、民国时“东溪米案”)、民耕民俗文化(故事传说、东溪民韵、《东溪赋》、“旌表节孝”牌坊等遗存)、房屋(穿斗式“小青瓦”顶、“竹木夹墙”体、“草木白灰”墙面和雕花木窗格,组成的商铺和民房;梁柱式或穿斗式和梁柱式混搭,飞檐翘角、坛庙“五脊六兽”、镂空木刻浮雕群,窗花格板、多种不同的木质构件的榫卯连接固定接口,搭建成的“三宫八庙”;可寻残留的泥土竹木构成的土坯墙茅草屋的痕迹;砖木结构的小青瓦屋,砖混结构的平顶房穿插其间)。
(4)东溪古镇专题旅游:东溪古镇浑厚的历史底蕴,以文保定点处的三宫、八庙、石桥为点;以老街、码头、石板路驿道为线;文保定点处、老街、码头、周围环境后山、前水的整体保护范围为面为依托,发展旅游业,带动古镇社会进步经济的发展。古镇的老街区它保留了街区生活和“根性”文化,不仅代表着地域形象,也反映着国家的文化形象。古镇专题旅游,国内国际上都有成功的先例。
(5)传统的当地集市游,俗称“赶场”。东溪场镇自古以来定期赶场,时间为农历三、六、九。每逢赶场日,方圆几十里的人,集聚到镇上,出卖土特产,买回生活用品。东溪赶场曾有“九市”:百货市、麻纱市、水口市、竹子市、草鞋市、柜子市、鸡市、米市、猪市之称。东溪的辣椒,优质品种齐全,还成功举办多次辣椒采销会。
(6)古镇,建成宜居之镇。人丁兴旺,才能镇旺、财旺、人气旺。古镇常住员:原居住地的居民、年青人,各类专业管理人员、旅游从业者、旅游相关产业从业者、文化从业者、小商品从业者、小手工业者、艺人、匠人、网络、快递货运、发掘特色旅游产品者,志愿者等。旅游业为支柱产业受益的应古镇居民。
(7)古镇特色商品:有木雕、版画、草鞋、草绳、竹篮、蓑衣等手工艺品,纺织品有东溪牌“短裤”;名特食品:“豆腐乳”、“花生”、黑鸭“刘氏黑鸭”和“丹溪黑鸭”、“手工面”、“黄荆豆花”小吃、“啤酒”、“老酒”、卤菜“杨狗烧腊、豆腐干、卤蛋”,可供游客享用。
(8)“旅游业”为龙头支柱产业。在旅游“吃、住、行、游、购、娱”与“会、展、演”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表现方式,实现历史文化的立体延伸,并带动和促进古镇其它相关产业(行业)的发展。如文化产业、小手工业、物流业、交通等行业、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
3.3 在利用发展中,都要确保古镇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并注意下例几点:
(1)东溪古镇的管理,可公开引进社会专业人员或可聘自愿的宣传员和督察员共同处理常事务,形成决策、管理、监督相互制约的科学管理机制;保护管理好古镇,向外推广大力宣传旅游业,促进古镇经济的全面发展。
(2)防止在古镇发展中的过度性开发的人造景点和旅游设施,对古镇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古建筑是古镇旅游的重要亮点,制造“假古董”建筑,这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相悖。
(3)防止过度商业化,新修商店对古镇环境老街道的不协调。
(4)防止古镇过度商业化。老街的保护区内限制普通商贩叫卖,逐步地把那些向游客出售小装饰品的商店迁移到保护区的外面;通过发展观光旅游,恢复传统“老字号”,演示传统手工艺;突出本地的特色产品。减少嘈杂的喧闹恢复古镇的宁静。
(5)“双休日、黄金周”游客量的控制。古镇的容量过“饱和度”会使古镇内经常处于拥挤混乱的场面:幽静的水乡环境氛围被破坏,不仅无法正常游览,甚至对古迹、建筑等造成了破坏。
(6)古镇要建成为“宜居、宜业、宜旅”之镇。避免古镇的老街道出现空壳化的状况。古镇旅游的基础是驻足者,旅游出人气,但要“留住人”要有“常住”(租房户)、“常留”(经营者等)、“常来”(度假者等)让人感觉舒服、舒适的居住对古镇也非常重要。
(7)在古镇旅游中,不仅要多展示文化遗存,还要吸引旅游者融入某种“桃花园”情境或者以某种更主动的方式体验目的地的文化;多活态彰显,少死板的展示;少机械解读,多试用灵活、轻松、智慧的方式解读、展示厚重的历史是展示“活着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之必然。
4 保护古镇与古利用
4.1 古镇历经朝代的更替,见证历史的变迁,反映独特的民风民俗,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的延续,也是人类文化文明的结晶。旅游是第三产业中的朝阳产业,是绿色环保产业。发展旅游业是当前社会的需要,它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也是今天东溪古镇生存发展的需要。古镇保护是目的,旅游是展示保护古镇成果的手段;旅游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可带动古镇及环境的更好保护;保护好古镇,可为旅游业提供优质资源。古镇旅游要建立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之上,谋求旅游与自然和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协调发。
4.2 古镇也是现实生活场所,与现代人的物质生活紧密联系,古镇具有群体、实用、更新、生活等“宜居”属性。古镇的主体是当地居民。保护古镇并非意味着延续过去那种与现时不合拍的艰苦生活,而是要考虑居民的发展,居住环境改善,提高当地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最大限度地实现所有古镇居民的利益。通过古镇保护的效果和政策引导,向古镇居民和游客说明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的必要性,他们才会加培珍惜,并自觉主动参与古镇的保护。
4.3 古镇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保护好古镇资源是实现古镇经济利益的前提,没有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古镇保护中不适宜有“开发”的含意,开发必然会对古镇环境或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新破坏,古镇保护与开发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利用,资源与保护利用之间矛盾依存,要做到协调与统一,形成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效益双赢的良好循环,并福荫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的古镇发展模式。
5 东溪古镇的发展
东溪古镇作为历史传统与现代化文明交融的文化形态,承载着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当地居民的传统风俗、宗教信仰、价值取向、建筑理念、审美观念等多种文化内涵。现东溪古镇在原有的景点之外,增设的旅游新景点有菜籽榨油、糕点、青石板上烤糍粑、烤酒手工作坊及生产的特色品种。新建13000m2的游客接待中心及古镇汽车站建设工程;建新区6000m2的4星级酒店建设工程;新修4A景区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工程;三孔连接拱桥的“东丁大桥”建设工程;镇安大桥建设工程;福林河民俗风情街景区建设工程;设施的不断改善,为古镇旅游业的进一步的提升发展,提供了硬件基础。东溪古镇正在保护性的有序恢复发展之中,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旅游设施增多,突出古镇特色。东溪古镇在政府主导、部门支持旅游搭台,文化唱戏,利用自然环境美和深厚的历史遗存,交通方捷,网络作息快捷,争创国家5A(古镇)旅游业景区,打造东溪古镇旅游的特色品牌,创东溪古镇为国际历史名镇的旅游品牌。保护好古镇,传承民族文化,坚持绿色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社会,让古镇充满生命活力,进入保护、利用、发展的良性循环之中,东溪古镇的明天会更好!■
作者简介:方全国,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博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