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生地黄25克,生山药25克,生山茱萸25克,沙苑子15克,芡实12克,知母9克,黄柏9克,莲子心6克,车前子(包煎)10克。
功能:补肾益精,滋阴清热,固涩敛精。
主治:遗精。
用法:每日煎服1剂,连煎2次,首次清水1000毫升煎至250毫升,第二次清水500毫升煎至150毫升,取得药液分早、中、晚3次温服。
方解:方中生地黄、生山药、生山茱萸补益肾、脾、肝三脏。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生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生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沙苑子甘温补肾固精,为治泄精虚劳之要药,最能固精;芡实益肾固精。沙苑子和芡实相配为用,补中有涩,是补肾涩精之对药。知母清虚热,黄柏泄虚火,在益肾固精的基础上增加了清虚热之功,使相火得安。莲子心,有交通心肾之妙,同时清心火,使君主安位。各安其位,则心肾上下交济,水火得济。车前子利湿降浊,清泻虚火,同时兼治补益药滋腻之弊。全方以补肝肾为主,适当配伍清虚热、泻湿浊之品,标本兼治。
加减运用:若偏于肾阴虚者,加熟地黄、枸杞子、阿胶;若偏于肾阳虚者,加锁阳、鹿角霜、菟丝子;若偏于心火旺者,加黄连、栀子、酸枣仁;若偏于心脾虚者,加黄芪、人参、茯神;若肝经湿热者,加茯苓、薏苡仁、萆薢。(河南中医药大学李鹏超整理)
组成:乌梅肉6克,炒白芍10克,炙甘草3克,北沙参10克,大麦冬10克,石斛10克,丹参10克,炙鸡内金5克,生麦芽10克,玫瑰花3克。
用法:诸药浸水15分钟后即行煎煮,沸后改用微火再煎20分钟。滤取药液约300毫升服之。
功效:滋养胃阴,舒肝柔肝。
加减:口渴明显,阴虚较甚者加生地黄10克;伴有郁火,胃中烧灼热辣疼痛,痛势急迫,口苦而燥,渴而多饮者,加黑山栀6克,黄连3克;舌苔厚腻而黄,呕恶频作,湿热留滞在胃者,加黄连3克,厚朴花3克,佛手3克;津气两虚,兼见神疲、气短、头昏、肢软、大便不畅或便溏者,加太子参10克,山药10克。
有些工作特别需要用眼,如终日在电脑前工作,容易使眼睛发生疲劳,更应重视眼保健。
五脏六腑的精气上注于目,而肝“开窍于目”,眼睛的生理病理与肝肾精气充盛与否关系密切。肝肾精气充盛,养眼明目,眼睛便不易疲劳,能转动灵活,明亮而视物有神;如果精气不足,两眼会黯淡无光,或两眼干涩,或视物昏花,或夜盲等。
视疲劳保健,防治眼病,欲用膏方,首推真菊延龄膏。真菊延龄膏出于《卫生编》,菊花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蜂蜜滋养补虚,一并熬膏,用于明目保健,延年益寿。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载: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一月初四日,张仲元、姚宝生谨拟老佛爷菊花延龄膏。鲜菊花瓣,用水熬透,去渣再熬浓汁,少兑炼蜜收膏,每服三四钱,白开水冲服。
陈可冀等评议: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一月初二日西太后脉案,载有“老佛爷脉息左关弦数,右寸关洪大而滑,肝经有火,肺胃蓄有饮热,气道欠舒,目皮艰涩,胸膈有时不畅”等语,前后除用此方外,并有用明目延龄丸等清肝明目方者。此方仅鲜菊花瓣一味,其疏风清热明目之功效当更强。
菊花常用的有白菊花、黄菊花和野菊花。野菊花的主要作用是清热解毒,而白菊花和黄菊花在清热的同时有养阴的作用,适宜于服食养生,所以叫作“真菊”。白菊花和黄菊花统称为菊花、甘菊花,能清肝火,平肝阳,助明目,治疗眼病的杞菊地黄丸,菊花就是主要药物。
膏方立意重在滋肾养肝,清火明目,健脑益智,用于两眼干涩,视物昏花,头晕耳鸣,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心悸不宁,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等。临床观察,此方除了用于眼保健外,对于帮助睡眠,提高脑力,抗衰老延年益寿,都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