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燕
春秋时期,楚国都城里有一个铁匠,他手艺精湛,无论打造的兵器还是制作的农具,都供不应求。看自己的手艺这么受欢迎,铁匠便让他的儿子跟自己学打铁。
对自己的儿子,铁匠毫无保留,几十年的经验和盘托出。而且,为了让儿子学得更快,少走弯路,铁匠几乎是手把手地教儿子如何炼铁,又如何打磨成型。在父子俩的齐心合力下,打造出的每一件铁器都很精美。
时光飞逝,儿子很快成年。老铁匠便打算让儿子在都城再开一家铁匠铺,独立谋生。他认为儿子绝对有这个实力。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儿子的铁匠铺开业没多久,非但没有生意兴隆,反而受到很多人的指责。人们都说,他的儿子打造出来的铁器常会有一些瑕疵。无奈,儿子的铁匠铺只好停业。
对此,铁匠除了叹息,更有疑惑,他教得认真负责,儿子学得努力刻苦,怎么会没有学成呢?
有一天,大教育家孔子来到楚国,铁匠早闻孔子善于育人,便找圣人解惑。
孔子听了铁匠的疑惑,便问他:“你是一直手把手地教他打铁?”铁匠点头。“在你的指点下,他是不是一次都没有出过错,打出来的铁器都很完美?”孔子又问。铁匠又点了点头。
两个问题问完,孔子捻须而笑,说:“问题就出在没有出过错上,你总是手把手教他如何把铁器打好,一点出错的机会都不留给他,他怎能学得精?要知道,练好一门技术,需要好的经验,更需要错的教训呀!”
孔子说完,铁匠明白了,原来是自己太心急了,不想儿子走弯路,便手把手地教不让他出错,反而让儿子走上了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