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佑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对高考作文来说,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长短结合,整散交错,锤炼出极具个性化的语言,无疑能最大限度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巧用比喻,神采奕奕
1.巧用比喻,画龙点睛。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标题则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能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让标题吸引人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有效的就是根据特定的语境和文体内容,巧妙地使用比喻,以做到生动形象和新颖别致。比如有考生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为题,将“诚信”“坚持”“毅力”“坚强”等优秀品质比作“青松”,不觉令人赞叹。
2.妙用比喻,增添文采。在记叙类文章中,考生灵活运用比喻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能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在议论类文章中,恰当地运用比喻,可以化繁为简,变深奥为浅显,不仅便于人们深入理解,而且能使文章流光溢彩。如《父亲的哲学》中的一段文字:
年少的记忆里,父亲在家言语不多,像一头永不疲惫的牛,在家里家外忙碌。
作者将父亲比作“一头永不疲惫的牛”,形象地勾勒出了父亲老实巴交、任劳任怨的特点,文采斐然,读来备感亲切。
3.巧借博喻,气势磅礴。考生若将内容相关、结构相近、语气连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比喻句串联起来,用以抒情,则一泻千里酣畅淋漓;用来议论,则大气磅礴不容置辩。如《找回童年》中的一段文字:
童年是那一剂良药,沉淀苦涩后的幸福是那样的甘甜润心;童年是那一曲老歌,积淀平淡后的余音是那样的耐人寻味;童年是那道难解的方程式,揭开谜团后的欣喜是那样的回味无穷……
作者巧用博喻,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渴望找回童年的心情,令人不禁动容。
4.巧用比喻,发人深省。若考生在文章结尾恰当地使用比喻,会使文章更加含蓄蕴藉,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如《温润的记忆》这篇文章的结尾:
温暖、思念、疼痛,如纷飞的雪花,散落了一地……
作者融情于景,将“温暖、思念、疼痛”比作“纷飞的雪花”,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二、巧用排比,增加底蕴
1.巧用排比,先声夺人。在文章开头恰当地运用排比,不仅便于抒发感情,聚焦文章中心,而且读起来铿锵有力、气势磅礴,会收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如《自立+依靠=成功!》这篇文章的开头:
小草依靠顽强的意志,赢得了广袤的原野;雄鹰依靠强健的翅膀,赢得了辽阔的苍穹;水滴依靠不断的积累,成就了浩渺的海洋……离开了阳光的呵护,离开了雨露的滋润,离开了沃土的滋养,就没有荷花之高洁,梅花之馥郁;就没有翠竹之秀丽,杨柳之婀娜;就没有兰草之幽香,菊花之傲骨;自然也就没有五谷之丰登和百姓之安乐!
作者先从正面入笔,强调成功都需要依靠自身努力,随后从反面进行排比论述,大气磅礴,富有说服力和震撼力。
2.巧用排比,丰厚底蕴。在论述的过程中,如果考生巧妙地将名句嵌入排比句中,不仅能增强文章的气势,而且能彰显自己的文化底蕴,给人以厚重之感。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中的一段文字:
坚持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雄壮;坚持是苏武牧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信仰;坚持是土尔扈特部族不远千里,克服重重困难回归祖国的执着……
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入手论述,事例信手拈来,潇洒自如地诠释了坚持的力量和伟大意义,文化底蕴之丰厚令人叹为观止。
3.假设排比,有的放矢。考生倘若在开篇时运用假设性排比起兴,从自然界写起,由物及人,更能强化自己的观点,增强论述的针对性。如《走好自己的路》中的一段文字:
如果是小草,就不要羡慕大树的伟岸参天,你也可以长成一片新绿;如果是麻雀,就不要羡慕雄鹰的翱翔苍穹,你也可以在枝丫间寻找快乐;如果是小溪,就不要羡慕大海的惊涛拍岸,你也可以在山间自由流淌。生为人,也不要过度羡慕别人,要做好自己,绽放出别样的美丽。
作者由“小草”“麻雀”“小溪”写到人,鲜明地亮出“要做好自己,绽放出别样的美丽”的观点,针对性极强。倘若在文章末段巧妙运用“如果”模式构成假设性排比,则能照应前文,大气磅礴地强化文章观点,使文章内容更加深刻。
4.段落排比,条分缕析。在议论文中,若考生用三个分论点总起,构成段落排比,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容易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如《挺立的傲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三个分论点,“(一)站起来,在逆境中迸发生命的坚强;(二)站起来,在不屈中迸射永恒的光芒;(三)站起来,丰富生命的内涵,提升生命的品位。”构成排比,旗帜鲜明地阐释了精神的巨大作用,条分缕析,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三、巧用名句,含蓄隽永
1.巧用名句,语出惊人。古典诗文和名言警句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时时绽放着耀眼的光芒。考生适当采撷一些诗文名句,既能彰显自己的文化底蕴,又能打造出秀美的“凤头”,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如《惭愧也是一种美德》中的一段文字:
英国小说家狄更斯说:“恶,往往是昙花一现的,都要和作恶者一同灭亡;而善,则永世长存。”人都会做错事,只要会内疚,会惭愧,就是一种美德。因为,会产生惭愧之心的人,一定有一颗崇善之心。
作者由狄更斯的话巧妙地引出自己的观点,既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又能彰显文化底蕴,可谓一箭双雕。
2.借名句说理,透辟而悠远。经过岁月的淘洗,名言警句往往透着深邃的智慧的光芒,散发着浓郁的芳香。巧妙借用名句说理,不仅能使文章摇曳生姿,底蕴醇厚,而且能使说理透辟,韵味悠长。如《血性》中的一段文字:
什么是血性?血性是刘和珍“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从容淡定;血性是霍去病“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赤胆忠心;血性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一往无前……
作者巧借名句说理,以一当十,意蕴悠远。
3.旁征博引,异彩纷呈。在论述的过程中,倘若考生能充分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旁征博引,就能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作文潜能,张扬其炼字炼意的能力。如《给欲望套上缰绳》中的一段文字:
“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如若不能驾驭欲望的野马,任凭他纵横驰骋,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古往今来,多少人“虎视眈眈,其欲逐逐”(《周易·颐》),最终却自食其果,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结局之凄惨,令人不寒而栗……
作者旁征博引,既充实了论据,异彩纷呈,又增添了文化底蕴。
四、整散结合,充满诗意
整句是指运用对偶、排比、叠字、回环、层递、反复等手法,将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句子组合成形式整齐的句子。整句的形式整齐,音节匀称,气势贯通,念起来朗朗上口,给人深刻的印象,常用于铺陈,渲染气氛,增强文势。散句是指结构不一致,形式参差的句子,它的形式灵活多变。整句和散句交错使用,能使语言波澜起伏,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参差错落,引人入胜。如《挺立的傲骨》中的一段文字:
身为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龙章凤质”,才貌超群,本可一展鸿志。不幸碰上司马昭乱政。如果骨头酥软一点,也许还有可能像钟会那样飞黄腾达!但嵇康却高昂起不屈的头颅,安心在自家院子里的一棵大树下埋头打铁。虽然家园破败,但他有酒、有药、有高朋满座,有清洁如玉的精神生活!
作者不仅运用灵活多变的句式,长短结合,整散交错,而且充分发挥想象,诗意地再现了嵇康高昂起不屈的头颅,在那棵大树下埋头打铁的高洁生活,读来令人不觉为之赞叹。
总之,深邃的思想总离不开精美的语言,高考作文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在锤炼语言上下苦功,而灵活运用比喻、排比和引用等修辞手法,运用灵活多变的句式,不仅能彰显个性,而且能迅速烹调出“语文味儿”,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