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估算教学”的误区

2016-04-22 14:50邓丹丹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估算教学误区小学数学

邓丹丹

摘 要:数的运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改革以来,估算教学一直占据着计算教学的一席之地。然而,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于估算教学的认识存在着误区,导致学生的估算意识缺乏,估算能力不强,估算脱离实际等。只有教师认识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实践反思,走出估算教学的误区,学生的估算能力才能得以提高,估算意识和习惯才能真正养成。

关键词:小学数学;估算教学;误区

数的运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改革以来,估算教学一直占据着计算教学的一席之地。“估算,是指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简便的、粗略的计算。估算是一种数感,也是一种能力。”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对估算的要求调整为“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使估算的要求更加具体、明确。纵观小学数学全套教材,每一册中都会出现估算的教学内容,可见估算教学的重要性。然而,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于估算教学的认识存在着误区,导致学生的估算意识缺乏,估算能力不强,估算脱离实际等。以下是笔者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一、走出“轻‘估重‘算”的误区,凸显估算的教学本意

这里所说的“估”指估算,“算”指精算,即口算和笔算。公开教学中,计算课的展示精彩纷呈,主要集中在口算和笔算,而估算教学很少“登台亮相”,估算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即便是教师认识到估算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也是“雷声大,雨点小”。

二年级下册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习题:

先估算得数大约是几百,再用竖式计算。

199+297 95+106 392+407

403+208 704+198 506+399

第1小题,应该这样估算:199接近200,297接近300,200+300=500,所以199+297的得数大约是500。然而有些学生觉得估算过程太麻烦,就直接先用竖式计算,算出结果是496,而496接近500,所以估算得数大约是500。本应先估后算,可学生却本末倒置,先算后估,教师面对学生这样的估算常常是“睁只眼闭只眼”,只要最终竖式计算的结果正确也就不多追究了。可是这样的估算已经违背了它的教学本意。

是什么导致了估算教学一直处于这么尴尬的境地?笔者想,我们不能单纯地把责任归咎于教师,虽然各册教材都编排了估算内容,但是期末考试的试卷上口算、笔算唱主角,估算一直被遗忘在角落,如果能够适当增加对学生估算能力的有效评价,那么教师的教学重点一定会对估算有所倾斜,估算的教学本意也得以凸显。

二、走出“‘估‘算分离”的误区,发挥估算的运用价值

估算与精算常常一同出现,因为估算是保证精算正确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精算之前估算,对精算行为起整体把握作用;在精算之中估算,对精算行为起局部调控作用;在精算之后估算,对精算结果起检验反思作用。

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安排了这样一道习题:

先估算下面各题的积,再用竖式计算。

31×23 59×64 41×19

27×22 40×32 38×11

31×23,因为31接近30,23接近20,所以31×23的积接近600,而少数学生由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没有完全掌握,导致竖式计算错误(如图1所示),而正确结果应该是713(如图2所示)。155与600相差甚远,此时学生应该发现自己的结果有问题,从而检查自己的笔算过程,调整现在的笔算结果。可是学生往往并不去参考估算结果,算完就了事了,为估算而估算,流于形式,这样的估算还有什么价值呢?

估算对于精算的运用价值,教师应当引导强调,让学生体会用估算结果来检查精算结果并判断调节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估”“算”分离的现状,发挥出估算应有的价值。

三、走出“脱离生活”的误区,体现估算的现实意义

估算不仅可以检验、调控精算的结果,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不需要算出准确值,只要近似值就可以解决问题了。比如给房间铺地砖,我们只要粗略地估计一下房间的占地面积,就可以判断出要买多少块什么规格的地砖了。

二年级下册教材中出现了这样一道例题:

买一辆自行车和一台电风扇,大约需要几百元?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这一题教材中讲解的是“四舍五入法”,把403和105都估成一个整百数,403接近400,105接近100,400+100=500(元),所以大约需要500元。部分教师提出了疑义,因为403和105都被估小了,所以准确结果应比500大,现实生活中外出购物,通常要把钱准备得多一些更符合实际。由此教者产生了困惑,对这一类问题的估算到底应该采用“四舍五入法”还是“进一法”更适合。甚至有些特定情况下还需要采用“去尾法”等。

那么,在估算教学过程中,如何让数学与现实生活进行真正意义的沟通呢?笔者觉得,教者应该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感悟,分析比较,让学生体会估算要贴近现实生活,不同的情境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估算方法。

四、走出“标准答案”的误区,重视估算的思维过程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提起数学,也许就会想到1+1=2,想到标准答案。然而,对于估算的教学,如果也以单一的标准答案去评价学生的估算能力,似乎缺乏对学生个性化的、合理的估算过程的尊重。

笔者曾经在一则案例中读到过这样一道习题:

一个篮球的价格是36元,王老师带了550元,大约能买多少个篮球?

一位学生的答案是:550接近560,36接近40,560÷40=14(个),老师批改的是×。理由是,这道题的标准答案应该是把550看成600,把36看成40,600÷40=15(个),并且550÷36的准确结果也是15多一些,所以标准答案是15个。如果教师能够耐心地分析这位学生的思维过程,把550估成560,也是合乎情理的。14个与15个之间只是“准”与“更准”的问题,不存在“对”与“不对”的问题。

估算没有标准答案,也“不一定以是否最接近准确数为标准,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采用多种策略进行估算,并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路和理由”,估算过程的合理性比估算结果的准确性更为重要。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认识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投入自己的精力去关注、研究、实践、反思,才能真正走出估算教学的误区。对于学生而言,估算不仅是能力,也是一种意识、一种习惯。当学生们在教师的正确引领下,不断积累各种各样的估算方法,并内化为自己的认知能力,那么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习惯便已然形成,估算的意义与价值也自然体现,学生的数学素养随之提高。

猜你喜欢
估算教学误区小学数学
冬季洗澡的误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探析
新课标下数学估算教学探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