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 坤(江苏华电仪征热电有限公司,江苏 扬州 211470)
关于仪征电厂一级反渗透膜硅酸铝盐污染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的探讨
颜坤
(江苏华电仪征热电有限公司,江苏扬州211470)
摘 要:仪征电厂4×150t/h的一级反渗透膜运行近四年,出力逐渐降低,出现硅酸铝盐污染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对反渗透膜的化学清洗方法进行调整,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反渗透膜;硅酸铝污染;化学清洗
反渗透膜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的半透膜,表面微孔的直径一般在0.5—10nm之间,运行一段时间后膜孔堵塞或变形破损,必然会造成系统运行的衰减。造成反渗透衰减的主要原因有:膜的材质、运行水温、进水水质、加药品质、加药量和运行压力等。
1.1材质的先天不足造成反渗透膜的使用年限受到限制
反渗透膜的材质主要有以下几类:1.醋酸纤维素膜元件,随着时间的推移,运行中酯基团会水解,从而造成膜的功能丧失;2.芳香烃聚酰胺膜,适应的pH范围可以宽到2-11,但对水中的游离氯很敏感,接触后易老化;3.复合膜(目前最常用的材质),复合膜的脱盐率基本不随使用时间而改变,但运行中仍易被氧化而造成衰减。
1.2进水压力对反渗透膜的影响
进水压力增加会提高膜的脱盐率,但当进水压力超过一定值时,加大了浓差极化,脱盐率不再增加,并且膜由于长期在一定压力下高负荷连续运行,易破损变形。该损伤不可逆。
1.3进水温度对反渗透膜的影响
反渗透膜产水电导对进水水温的变化十分敏感,进水水温每升高1℃,产水量就增加2.5%-3.0% (25℃为标准),进水一般温度控制在10-35℃。进水温度过低,产水量较低,但温度过高也会造成膜的老化、烫伤以及运行成本的增加,损伤不可能逆。
1.4进水水质的影响
由于运河水质和长江水质的不稳定性,当原水恶化时,设计的水处理工艺不能满足反渗透进水水质的要求,造成反渗透膜污染。一般运河水的恶化易造成反渗透膜的有机物污染,使得运行压差增加,产水量持续衰减。而长江水在汛期到来时胶体硅严重超标,造成反渗透系统整体运行压力抬升,产水量在运行一段时间后会骤然衰减。其他如余氯、SDI等进水指标超标也会引起反渗透膜的污染,造成运行产水量降低。可通过化学清洗的方法消除或减轻膜的污染(余氯污染不可逆)。
1.5药品质量和加药量的影响
反渗透运行过程中需在进水侧依次投加杀菌剂、还原剂和阻垢剂等药品。加药点控制不好,会造成各药品在运行过程中反应不充分或药品交叉污染。药品加药量偏小不起效果,加药量偏大会堵塞膜表面的孔隙,造成膜药物中毒,使膜丧失过滤性能,产水量大幅衰减。可通过化学清洗的方法消除或减轻膜的污染。
1.6其他如运行中启停操作不当等也会造成反渗透膜不可逆的影响
2.1仪征电厂水处理现状
仪征电厂水处理系统设计流程为:长江水→反应沉淀池→空气擦洗滤池→超滤→一级反渗透→二级反渗透→电除盐。一级反渗透的出力为4×150t/h,采用一级三段式,于2012年3月开始正式使用,运行至今接近3年半时间。运行期间出现运行压力逐步抬升、压差不变、运行产水流量逐渐衰减的现象,经化学清洗后又会逐渐上述问题,且清洗效果逐渐变差。
抽取一支反渗透膜解剖,发现膜表面有明显的污染物,背面手感有颗粒物存在,进水端膜色较白,出水端偏黄,且有较多的黑点。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图1),发现主要污染物质为硅酸盐和有机羟基盐。
图1 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而通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发现膜表面覆盖的大量颗粒物主要元素为铝、硅、钙及有机元素,膜背面的少量颗粒物的元素成分为钙及有机元素。初步判定为硅酸盐污染和少量有机物污染(图2)。
图2
究其原因,长江汛期胶体硅严重超标,超过设计水处理工艺的处理能力,长期运行,硅酸盐沉积在膜表面,给反渗透系统的运行带来了不稳定影响。
3.1预处理水质的调整
铝盐对水中胶体硅有一定的去除能力。铝盐除硅的主要条件包括温度、接触反应时间、pH值、结晶状态等。对原水进行混凝沉淀除硅试验。通过调整聚铝的加药量来适当去除水中胶体硅的含量。
3.2加强系统的启停冲洗
保证保安过滤器的正常运行,组织颗粒污染物进入反渗透系统,同时加强系统启动和停运的冲洗,降低膜的机械性污堵。
3.3改变化学清洗方案
通过改变清洗方案,用0.1%NaOH或0.025%十二烷基磺酸钠进行化学清洗,清洗效果较好,膜的性能恢复正常且能维持较长时间的运行,能保持膜的清洁度和安全稳定运行(表1)。
表1 清洗前后数据对比
3.4调整反渗透阻垢剂的加药量
通过调整阻垢剂的加药量,保证水系中钙镁离子的分散度,以起到阻止结垢的目的。
以上措施对减缓反渗透膜的硅酸盐污染,防止反渗透膜硅酸盐结垢有一定的效果。目前清洗化学清洗周期可控制在3个月1次,清洗后运行效果良好,各段压差、流量、脱盐率等指标与初设计较接近,出水水质均能达到规范要求。
作者简介:颜坤(1981-),女,江苏扬州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厂化学。
DOI :10.16640/j.cnki.37-1222/t.2016.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