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办学: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路径简论

2016-04-21 12:30莫玉婉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走出去发展路径国际化

莫玉婉

摘 要 “走出去”办学有助于高职院校国际化实施路径的多元化。总体来看,我国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初步形成了“依托外部有利条件”与“依靠自身资源优势”走出去的实践形式。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依然存在诸如办学目标尚不明确、规范机制不够健全、办学水平有限、国际化师资匮乏等方面的问题。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的有序推进,需要政府的引导与规范,也需要院校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还需要社会团体的广泛参与。

关键词 走出去办学;国际化;高职院校;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1-0013-05

高职教育国际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与高职教育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关,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提高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影响力的有效途径。随着国家一系列职教发展政策的有序推进,一批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得以迅速提升,高职教育的中国特色逐渐凸显,部分特色强势专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尤其在国家着力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的50多个国家、90多个城市,将为我国高职院校“走出去”提供难得的战略机遇。

一、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的概念框架

鉴于高职教育国际化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尚未有规范的内涵界定。在具体办学过程中,实践者要么将“走出去”办学“窄化”为境外办学,要么将其“泛化”为高职教育国际化的一切表现形式。“走出去”办学内涵的含糊不清,容易将“走出去”办学淹没在国际化办学的浪潮中,看不到其价值和意义,也不利于真正“走出去”办学活动的开展。

当前,有关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的论述主要有如下观点:第一,政策层面的“境外办学”。2002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暂行管理办法》中规定,高等院校境外办学是指:“高等学校独立或者与境外具有法人资格并且为所在国家(地区)政府认可的教育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在境外举办以境外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或者采用其他形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实施高等学历教育、学位教育或者非学历高等教育。”第二,理论研究层面的“教育输出”。“基于知识社会前提下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知识的输出,具体指作为知识商品的人力资源及物质资源的交流,也包括信息的交流,不仅是物资的转移,也包括文化的传播。”[1]第三,办学实践层面的“发展阶段”。实践者将教育国际化分为四个阶段:引进来,聘请外籍教师,引进外方人才培养方案;派出去,选派教师、学生出国;引进标准,引进国际从业标准;输出标准,这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最高阶段[2]。

已有关于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的政策规定、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构建“走出去”办学的内容体系、概念框架奠定了基础。但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需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阶段性要求,继承并发展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活动的一般属性,并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合法的高职教育办学活动。综合来看,当前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需要建构相应的发展观。

第一,从认识论视角来看,“走出去”办学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国际化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为描述高职教育发展模式转变而提出的一种实践理念,是高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特征。“走出去”办学是实现高职教育国际化的一种途径,更是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走向成熟的必然阶段。

第二,从实践论视角来看,“走出去”办学是高职院校转型发展、检验办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的有效路径。在经历了规模扩张、内涵建设、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之后,我国高职教育不仅在组织、制度、理念等方面具备了“走出去”办学的基本条件,并进一步提出了更高的办学诉求。高职院校既需要通过“引进来”提升办学水平,也需要通过“走出去”扩大国际影响。高职院校推进“走出去”战略是对传统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思维的突破,也是对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回应。

第三,从政治论视角来看,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是服务于国家战略布局、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国家推出了“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中国制造”“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改革战略。高职教育也顺应了改革的内在要求,提出了高职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国际化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之一,“走出去”办学也成为政策安排的新亮点。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是高职教育回应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发展方向的预警。

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是一个依靠“引进来”不断壮大,并最终以“走出去”为根本目的的建设过程,也即将传统的单向的高职教育国际化,走向一种双向互动的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过程。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是立足院校办学水平与办学特色,通过输出我国优质高职教育资源,开展教育活动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办学活动,并最终实现高职教育由“国内国际化”(引进国外教育资源为主)走向“国外国际化”(输出我国优质教育资源为主)的一种表现形式,包括境外办学与境内办学(接受外国留学生)两个层面的内容。

二、高等职业院校“走出去”办学的实践形式

“走出去”办学已成为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已在“走出去”办学层面进行探索,通过对这些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实践的归纳,根据“走出去”办学依托资源的侧重点不同,将其分为两种模式:依托外部有利条件走出去办学;立足院校自身优势输出优质教育资源。从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实践来看,前者是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的主流形式;但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趋势与承担的时代责任来看,后者则是真正体现高职教育办学质量和国际地位的根本标志。

(一)依托外部有利条件走出去办学

第一,适应企业“走出去”战略,开展跨国技能培训。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为我国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提供了机遇。在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我国跨国公司发展需要的本土化技能型人才通常会成为阻碍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最大障碍。为解决本土化人才缺失的问题,走出去的企业尝试与高职院校共同设立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对接当地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市场,为当地也为企业培养新一代产业工人。2012年6月,教育部《关于鼓励和引进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就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金与我国境内学校合作赴境外办学,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在相应政策的支持下,一些高职院校结合区域经济和“走出去”企业发展需要,通过开展跨国技能培训以培养走出去企业需要的本地化人才。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配合江苏红豆集团在柬埔寨建设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的需要,于2011年在柬成立了培训中心,培训红豆集团企业所需要的柬埔寨员工[3]。紧跟广东农垦“走出去”发展战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于2015年分别在泰国、柬埔寨建立两个“学习中心”,进行农垦人才培训[4]。

第二,顺应文化输出战略,开展语言培训服务。在服务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同时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高职院校也责无旁贷。目前,这种文化输出主要表现为语言输出,其载体则是相应的对外合作项目及海外孔子学院。如为满足周边国家学习汉语的需要,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中国—俄语国家合作项目”,已为220 名来自中亚五国和俄罗斯的学生提供了汉语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5]。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马来西亚科技大学共同建立了汉语言文化中心[6],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陆续在泰国、缅甸和老挝建立了6个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从事汉语言文化课程的教学。虽然海外孔子学院以普通本科院校为主力,但一些独具特色的高职院校已开始尝试海外孔子学院建设。如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在2011年与玻利维亚圣西蒙大学合作共建了该国唯一一所孔子学院,同时也是全国公办高职院校的首家孔子学院[7]。这些办学活动实现了以高职院校为主体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第三,依托对外援助政策,开设援外培训项目。一直以来,对外教育援助是我国实现“双向”教育交流的重要手段。商务部发布的《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指出,中国积极帮助受援国发展职业技术教育。2001-2012年,中国与埃塞俄比亚联合开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累计向埃方派出400余人次教师,培训当地农业职业院校教师1800名、农业技术人员35000名。中国在苏丹援建的恩图曼友谊职业培训中心累计为苏方培训学员数千名[8]。除此之外,“发展中国家管理官员研修班”也是我国在2005年联合国大会上的郑重承诺,是我国政府向发展中国家援助计划的重要部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援非”实训基地,至今共举办50多期“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管理研修班”,学员遍布10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9],不仅把我国职业教育的模式与经验传授给发展中国家,更扩大了中国职业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二)立足院校优势输出优质教育资源

第一,建立海外分校。海外分校是未来高等院校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高职院校也出现了相应的发展苗头。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其烹饪专业优势及顺德本地烹饪行业的资源优势,与马来西亚UCSI合作开设顺峰烹饪学院,逐步尝试以海外分校的形式走出去办学。

第二,开展留学生教育。2009年教育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高职院校招收来华留学生数量只占总来华留学生数量的1.44%[10]。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目前招收来华留学生的渠道较少,层次较低、规模小、形式也较单一,留学生大多来自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形式上以短期汉语培训为主,开展学历教育进程缓慢。如北京信息职业学院在短期语言生之外,还在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和多媒体技术等专业招收学历教育国际留学生,为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培养计算机等软件工程人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依托该院在农业种植、畜牧等方面的优势,招收海外留学生,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农牧业发展[11]。

总之,从现有办学情况来看,经济发达地区和边境高职院校是“走出去”办学的主体。借助国家经济政策,依托区位优势走出去也表明了高职院校与国家经济发展之间的战略性联系,企业“走出去”的程度决定了高职教育“走出去”的可能性,高职教育“走出去”的步伐决定了企业“走出去”的高度。但我国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区域间分布并不均衡。

三、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明确的办学目标与规范的约束机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的目标市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尤其是区位优势明显的周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较之于本科院校的办学实力和声誉优势,高职院校授予的大专文凭限制了学校对境外学生的吸引力。因此,高职院校进入国外教育市场的策略主要是通过降低学费、提供奖学金等优惠政策吸引外籍学生。如此一来,不仅增加了国内校区的办学负担,更无利于提高本校的国际声誉。与此同时,很多高职院校仅仅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外加现有各种评价体系对“国际化”指标的重视,导致各高职院校盲目开展各种国际合作办学活动,甚至将其作为创收手段,重审批、轻管理。在开展合作办学活动的同时,并没有很好地对其进行培养和扶持,导致很多合作办学项目形同虚设,很多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的步伐。“走出去”办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是现有的办学活动在前期调研、设计规划、资金来源、准入与退出等方面还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

(二)国际化办学水平不足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国家(省级)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已成为我国优质高职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办学特色比较明显的一类院校。这些院校办学基础较好,具有较长时间的国际化办学基础,甚至一部分院校已将“国际化”作为具体发展战略。在“走出去”的探索过程中,这些院校也发挥着相应的示范带头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高职院校已经完全具备“走出去”发展的实力,这从现有的“走出去”办学形式就可见一斑。我国高职院校现有的“走出去”办学活动主要依附于外部资源,依托优势专业“走出去”的院校较少。但特色及优势专业则是我国高职院校参与国际职业教育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这说明我们还需要在自身的专业建设和办学水平上下功夫。其次,“引进来”资源转化率较低,办学水平提高有限。虽然近年来高职院校通过教师互派、学生互派、学位互认、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等途径,不断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职教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比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英语的BTEC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以及CBE模式、CBET模式、MES模式等,但是这些在国际上获得认可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却显得水土不服。引进来的优质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则无益于提高高职院校自身的国际化办学水平,更限制了“走出去”办学的步伐。

(三)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尚显滞后

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的前提。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难以保障“走出去”办学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随着近几年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活动的开展,一些教师获得了出国进修机会,但是碍于外语水平和教师个人资质的限制,不少教师对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没有全面认识,也缺乏对国外优秀教育模式和手段的改造吸收,从而限制了国际化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能够适应“走出去”办学需要的国际化高职教师队伍亟待构建。

(四)与我国跨国企业合作的深度不够

高职教育国际化不同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高职教育国际化是由企业国际化推动的。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与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的紧密性更高。无论是依托外部条件还是自身优势“走出去”办学,高职院校“走出去”都要具有良好的校企合作基础。只有与企业紧密联系,其培养的人才才能最终满足企业走出去的人才标准需求,其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但由于我国缺乏校企合作的传统和体制机制保障,能够与跨国企业合作的高职院校仍然凤毛麟角。

四、高职院校如何“走出去”办学

影响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的因素十分复杂,既有高职院校自身内部因素,也有国际大环境、国家政策、海外文化差异、海外教育成本等外部因素。因此,规范并推动高职院校走出去,并非高职院校独自就可解决的,需要协调各方利益主体形成联动机制。

(一)政府应做好必要的规划和支持工作

政府支持是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的基础性保障。我国现有政策关于“引进来”的偏好比较明显,尚未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并举。如《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相关规定就把重点放在“招收中国学生为主”。这一政策规定不仅严重限制了国内现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发展,更使得“走出去”办学难以有法可依。鉴于此,政府应不断完善走出去办学的政策体系与保障机制建设,如结合企业“走出去”发展需求,建立专业遴选与预警机制,及时发布国外院校的一些相关信息,协助高职院校做好学校宣传工作,在周边国家举办相应的职业教育展等。与此同时,要到另外一个国家开办高职教育,必然受到该国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法规的制约,合作过程中出现的经济、文化和制度冲突,需要借助政府之间的有效协商来解决。

(二)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增强自身办学实力

我国高职院校自身办学实力不足、缺乏吸引力,是影响走出去办学的决定性因素。可以充分借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发展跨国教育的相关经验,通过引入跨国教育资源不断提升自身的办学实力,从而增强对国际留学生的吸引力。尤其需要重视留学生管理工作,保证招生与管理并重,避免“重招轻管”造成的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对学校品牌和形象造成的不良影响。另外,要注重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培育,重点进行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等方面的特色培育,通过特色立校,增强高职院校的海外吸引力。

(三)用市场化眼光看待走出去办学

在《服务贸易总协定》中,教育被视为一种商业性服务。在国内教育界我们可以保证教育的公益属性为主导属性,而在教育国际化、“走出去”背景下,则要保持其市场性、商品性为主导属性[12]。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要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和民间力量的重要作用,完善政策,加强信息引导,鼓励其参与“走出去”战略合作项目。要用市场化眼光去选择目标市场,了解当地潜在求学需求,仔细辨别外方合作的动机和目的,努力寻找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只有建立在互惠互利基础上的合作办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转化已有中外合作项目

不可否认,高职院校必须通过较为稳固的渠道寻找外方合作伙伴。现有的一些海外教学活动就是因为合作基础不牢固,相关领导人的更替就可能导致合作项目半途而废。反观已有的成功案例,基本是在长期中外合作项目的基础上转化为“走出去”办学项目的。良好的前期合作能够使双方深入了解彼此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从而为海外办学提供牢靠的合作基础。

(五)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机制

构建完善的走出去办学质量保障机制,是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我国可以充分借鉴澳大利亚海外办学的相关监管措施,组建专门的质量审核机构对输出高职教育的院校以及海外教学活动进行定期质量审核,确保国内高职院校具有国际水平的办学标准,与高职教育输入国共建良好的质量保障体系。

参 考 文 献

[1]黄文伟.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和UCSI为例:打造我国高职院校海外办学的核心竞争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9):68-71.

[2]打造世界一流高职实现中国医疗器械“育人梦”——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国家骨干建设巡礼[N].中国青年报,2013-06-28(05).

[3]姚建莉,朱艺艺.柬埔寨西港特区“走出去”的无锡模式[EB/OL].[2015-04-22].http://www.nfcmag.com/article/5511.html.

[4]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紧跟“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东南亚国际项目[EB/OL].[2015-08-23].http://www.gdaib.edu.cn/news/shehuifuwu/2015/0809/12108.html.

[5]王毅.“一带一路”战略与职业院校发展[EB/OL].[2015-08-19].http://www.chinazy.org/models/adefault/news_detail.aspx?artid=60991&cateid;=1539.

[6]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5)[EB/OL].[2015-11-15].http://www.tech.net.cn/web/rcpy/articleview_sch.aspx?id=2382.

[7]丁国声.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应“走出去,拓展空间”[EB/OL].[2012-11-21].http://edu.gmw.cn/2012-11/21/content_5756882.Htm.

[8]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EB/OL].[2014-07-14].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jyjl/k/201407/20140700661190.shtml.

[9]岑咏.助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高职教育“走出去”大有可为[EB/OL].[2015-08-18].http://www.chinazy.org/models/adefault/detail.aspx?artid=60986&cateid;=1539.

[10]李翠霞,刘英杰.增强高职院校对海外留学生吸引力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8):221-223.

[11]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5)[EB/OL].[2015-10-15].http://www.tech.net.cn/web/rcpy/articleview_sf.aspx?id=169.

[12]徐晓林.文化安全视野下的中国教育“走出去”战略[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114-122.

猜你喜欢
走出去发展路径国际化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