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文化之兴衰

2016-04-21 14:03毕然颖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2期
关键词:兴盛渤海政权

毕然颖

摘 要:渤海国文化相比于有着五千年辉煌的中华文化,在历史上犹如昙花一现,在这短短时间内,却创造了丰富的渤海文化,本文主要讲述渤海国文化的兴盛与消亡原因。

关键词:靺鞨;民族意识;盛唐文化影响;自觉意识;文化交流;政权;文化基础;族群入侵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1

(一)兴盛原因

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海东文化凝聚着民族的向心力。渤海国建于713年,建国始,渤海国文化在多民族以及盛唐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兴起。渤海国文化兴起分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1.自身原因。一方面,靺鞨人的兴起及渤海国的兴盛是渤海国文化得以兴盛的基础。696年营州事件之后,建立了以靺鞨部贵族为主体,融合多民族的政权,史称震国。公元713年,震国王被唐朝册封为渤海郡王。和平盛世文明成果更为灿烂。另一方面,强烈的民族意识,使得渤海国文化在外来的深入影响下又有着独立的特性。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有共同地域,有共同经济生活以及有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状态的人们的共同体。靺鞨人建国后形成了渤海族,渤海族是多民族融合的大整体,在渤海国两百多年政权中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在渤海政权灭亡后,渤海族遗民依然有着渤海族不与其他民族混杂的傲然自居的民族性格。

2.外来原因。渤海族是一个多民族的融合体,没有深厚的文化根源,大部分文化都是吸收邻族先进文化成果。渤海族有着吸收先进成果的自觉意识。

首先,盛唐时期中原文化强大的辐射力。盛唐时期文化、经济各方面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巅峰,可以说是那一时期世界的“中心”,盛唐文化对亚洲与之相邻的其他国家的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日本的文字深受汉字影响,渤海国文化也与盛唐文化密切相关,渤海国之所以能够建立,得益于唐朝的册封,在此之前,渤海国地区一直是向唐朝称臣,面对经济、文化乃至政治地位都远胜于自己的唐朝,渤海国为了国家强盛、统治稳固,积极引鉴唐朝文化。可以说,渤海国文学的繁荣,是与唐文化交流的直接结果。

其次,民族集众之长,取周边文化之精华,融合自家之长的自觉意识。靺鞨人在开始兴起之时就十分欣赏中国的文化,靺鞨首领乞乞仲象和大祚荣一直以来受汉文化影响很深。所以在渤海国建国之后积极地派遣使者使唐,学习中原文化,这体现了民族对于先进文明的自觉吸收。渤海国作为一个融合多民族的政权,主体靺鞨族本身没有什么文化根基,其他民族亦是如此,所以渤海国在很多方面,不仅在文化,在经济、政治以及宗教信仰都有明显的外来痕迹,而在这众多的对渤海国的外来影响中,与渤海国领土相连并且国力最为强盛的唐朝便理所应当地成为了渤海国仿效的首选。

最后,充分吸收融合外来文化。渤海国本身就是多民族的大融合,不同民族文化以及生活方式都渐趋融合,对于外来文化也表现出十分包容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谦虚吸收别国文化长处,这里面,有中原文化、新罗文化、日本文化的影响。在这之中,当数中原文化的影响最为深刻,可以说在当时靺鞨人除了自身民族与汉民族不同根外,在文字、语言、社会生活习惯以及经济政治制度方面,已与唐人无异,影响至深,看似如一国两分。除了中原文化这个基础,渤海国文化又融合了许多其他外来文化因素。靺鞨人兴起初期比较依附高丽和突厥,但在建国后则是以唐为大靠山,与日本和新罗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与新罗文化有所交流,但总体来说,文化影响不大甚至可以是忽略不计的,到后期,渤海国与新罗关系陷入紧张,在经济、政治方面有了利益冲突加上唐在其中挑拨离间,使得两国友好式交流彻底中断。与之相对,渤海国与日本一直保持着友好密切地联系,频繁派遣使者到日本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日本文化,但在地理位置唐朝和日本之间的渤海国,更多的也是充当着日本与唐朝文化交流的媒介,渤海国经常将唐朝的文物传入日本。

(二)消亡原因

但渤海国文化存在许多不牢固之处。渤海国文化没办法真实反映出当时渤海国的社会经济形态,对于文化的吸收更多的是建立在政权的需要上,是从上往下推行汉文化,但社会民众却大部分不买账,渤海国文化社会基础的匮乏是其在历史上昙花一现不能长久的原因之一。渤海国文化实际上是披着繁华外壳的竹子,外美内空。

1.内部因素:政权消亡,使得文明被新族群替代,渤海国文化没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基础十分薄弱。渤海国是一个多民族大融合之地,各种文化交错,缺少一个向心力。

首先,国家统治机器维护政权的需要。借鉴唐朝文化,使得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尽量跟得上唐朝脚步,稳固民心,牢固统治。随着国家机器的破碎,政权的消亡,这个在短时间内兴盛起来的区域文化也必然随之消亡。

其次,渤海国文化基础十分薄弱。渤海国文化成果是官方文化成就的表现,渤海国的文化大多是在上层社会贵族中十分流行,由多种民族聚合起来的下层民众则依然保留着自身民族本身的内涵,就算各民族生活文化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但本质并未发生什么变化。就渤海国文化的下层基础薄弱这点,有一个十分鲜明的例子,中原文化对渤海国文化之深,渤海国官方一直推行使用汉语使用汉字,但是就今天现存的资料文献里,使用汉语以外语言的占了大多数,但是哪一种语言是渤海国通用语,到目前为止还存在很大的争议。

再次,渤海国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在这短暂的国家历史中,文化的聚合力还不够强。

2.外部因素:外来族群的侵占,使得原有人民散至全国各地,人数本就不多的民族,更加支离破碎,文化也就无法再兴盛。契丹统治阶级在灭亡渤海后,对其实行了“迁徙其民,荒废其地”的政策,创造精神文化的主体离开了,这个文化也便随之消散。契丹的这一政策,使得渤海國的文化没有了发展家园和发展条件。

渤海国文化在短短几百年间光彩熠熠,但没有深厚根基与创新的文化,总会被历史的涛涛大浪淹没。

猜你喜欢
兴盛渤海政权
河南心意拳系列之三:兴盛周家口
渤海大学作品精选
党的七大擘画建立新型国家政权的蓝图
“烈焰”,在渤海边燃烧
辽代“斡鲁朵”内的渤海人移民
论教育在考据学兴盛中的作用
太行山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扬州雕版印刷技术的兴盛和传承
丝绸之路“新北道”的开通与兴盛
马士英与弘光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