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电影中父权构建的异语同声

2016-04-21 14:03黄永歆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2期
关键词:张扬李安比较

黄永歆

摘 要:内地和台湾的文化均由儒家思想主导的中华文化的支脉,而父权作为儒家文化集中表现之一,两岸对于父親角色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是统一的。然而,两岸地域自然环境不同,政治经济的差别,受到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程度的差别,都对文化的导向逐渐显现出相异,父权作文本土文化的核心之一,地位和表现形式也出现了认知方式上的差异。本文以李安的“父亲三部曲”和张扬的“父子三部曲” 作为比较文本,分析比较两岸电影中父权构建的相似和相异之处。

关键词:李安;张扬;父权构建;比较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2

中华文化数千年的积淀,所形成的文化观念和传统影响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传承模式,儒家学派主导下的家庭伦理架构起了以父权作为核心力量的社会形态。然而自近现代以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新世界的秩序规则与传统的儒家伦理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追求个性自由、打破传统禁锢等诸如此类的观点开始逐渐深入人心,影响着现代家庭和社会的发展趋势。代表传统的“父”形象和代表新兴世界的“子”形象处在迅速变革当中,在生活方式、价值准则等方面爆发出激烈的代际冲突。中国早期电影就已经开始诉诸了渴望婚姻自由、追求代际间平等的要求,伴随全球化语境的日渐扩展关于父权构建的主题更加频繁地出现在当代电影当中。两岸很多电影都涵盖父亲的主题,在电影文本中探究这种新的社会文化景观下的社会意义。

作为由儒家文化主导,同脉而出的内地与台湾电影,在父亲这一主题上相似也有着差异。与第五代导演不同,父亲形象在大陆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意味深长的文化象征内涵。《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因为作风问题被降职的父亲,《站台》里素质低下、毫无威望的主人公父亲,都是对父亲权威形象的破坏和瓦解。在第六代导演中,张扬的“父子三部曲”则更为集中地探讨了社会变迁中父子关系的构建和现状。与内地电影立足于中华历史文化不同,台湾电影具有本土特有的地域以及历史特征和受到更多的外来文化影响的西化风格。相较于其他台湾电影对于父权以及父权社会的抨击和批判,有着中西教育和文化背景的李安在他的“父亲三部曲”中对于父亲形象的刻画“更加倾向于在尊重和理解父权、父爱的基础上审视被深深打上西方文化烙印的不在纯粹的父子关系”。

相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相似的文化表现形式,两岸电影中对于父亲角色的定义在很多方面是统一的,对于父权所处现状也有着类似的定位。

一、为传统保驾护航,始终强调父权的尊严和权威

古代中国小农经济成为经济的主要形式,导致了与此经济基础相对应的家庭制度也深深根植于中国数千年的文化氛围之中。加之儒家文化对于三纲五常的大力推崇,让等级森严的父权家长制对于资源和权力都有着绝对的支配权。在这种家庭制度的主导下的父亲形象,通常是权威和尊严的代表。

父亲三部曲中李安用父亲自身充满传统色彩和保守束缚的职业身份在父权建构中完成了父亲这一形象最直面的权力构建。朗雄所扮演的父亲,无论是《推手》中武艺惊人的太极拳教授,《喜宴》里严肃的退休将军,还是《饮食男女》里厨艺精湛的中餐大厨,父亲身份本身所附带的最直接的身份极其具有中国传统的掌控意味。张扬的父子三部曲中父亲的地位并不以父亲社会身份做为奠基。《洗澡》中大明的父亲是一个澡堂的搓澡工,《昨天》里的父亲不过是一个在儿子叛逆面前无助绝望的剧团退休演员,《向日葵》塑造的被文革摧毁绘画梦想的对现实深感无力的普通职工,社会身份并没有在塑造父亲角色的过程中带来另外一个系列电影的作用,但是,张扬的三部曲却用传统道德束缚了父亲与儿子的关系,即使本身深处边缘地带,为了儿子依旧忽略自身困境而全心全意付出的讲述模式,将父亲置于无私而伟大的道德地位,同时情感捆绑了受到传统儒家伦理所影响的观众,也将捍卫了家庭中父亲的权利和尊严。两组系列电影,虽以不同的方式,却在父权构建的平台上首先保持了父权不可撼动的地位,将传统父权讲述为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

二、直指现状,描述现代社会中父权的尴尬地位

中国数千年来的文化传承造就了中国特有的伦理范式,以父权为中心尊卑有别、等级差异的家庭伦理为历史的前进提供模型和便利,使家庭能够成为一个极其具有凝聚力的组成,成员之间以亲情孝道作为纽带,重视道德教化和人伦温情,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的平稳,给予传统经济发展良好的社会环境。而这种稳定的家庭结构也囊括着与生俱来、无法避免的缺陷,成员将集体意识上升至惊人的高度。这种传统意识与以人自我为中心的现代文明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和抵牾,传统伦理的说服力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愈发苍白,父权陷入一种尴尬的处境。《推手》中的父亲和土生土长的美国媳妇之间缺乏最基础的沟通和了解,《喜宴》里传统的将军父亲也不得不接受儿子和外国男友的同性之恋,向现实妥协。东西方文化在接壤时所碰撞出的火花,以父亲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即使有着强有力的文化作为后盾,在截然不同的西方文化面前依然节节败退。《饮食男女》里与女儿之间貌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现状,《洗澡》中父亲对于在外地工作的大儿子的指责,《昨天》里叛逆、逃离的儿子对于父亲的羞辱殴打,《向日葵》中儿子对于父亲多年来安排自己人生无法按捺的反抗,都描述了父权在当下文化转型时期传统伦理序列被打破,新的父子文化尚未形成建立的现实下,所处的难以转圜的境地。

同出一脉的文化使得两岸有关父亲主题的电影在父权构建的过程中,均留有了共通文化内涵的烙印,父权的原始形象被放置于极其相似的框架当中,让出身于两个地域的父亲形象有着以文化作为维系的共通之处。但是大陆与台湾地域本土文化的差异,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程度和范围不尽相同,价值取向一定程度上产生分化。加之李安和张扬两位导演自身个人经历的不同,也致使六部电影文本中的父权构建方式也存在着明显的分别。

三、文化碰撞中的相同议题,完全不同的解决方式

两个系列的电影并不仅仅在文本中提出了父权危机的议题,也在完成叙事的过程中在提出了自我意识中解决问题或是缓解当下现状的方法。

《推手》中的父亲抱着传统共享天伦的价值观漂洋过海同在美国定居的儿子同住,再给儿子惹来了许多麻烦后父亲最终决定以离开作为解决代际矛盾和文化差异的方式,跳脱出儿子的生活范围。《喜宴》里同性恋的儿子让父母为抱孙子一事而忧心忡忡,只得和女人结婚以达成父母的心愿,父亲在明知道儿子同性的性取向之后选择依然装作一无所知,父亲最终选择了悲凉的宽容和退让。《饮食男女》中的父亲是文化浸入时对于现代思想所做的反应是最为融入的,父亲不仅最后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家庭相处方式,对于自己释放出了更多的理解和关爱,更是勇敢的追求自己的幸福,大胆迎娶了朋友的女儿。李安的三部电影父亲面对父权的瓦解和衰弱所给予的反应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他站在子本位的角度叙事,将父亲放在了被改變的身份角色中,对于传统抱有着较开放的态度,选择改变父亲的理念和行为以迎合世界。张扬一改第六代导演以子形象为出发点的幼者本位的文化立场,要求着子形象的回归和弥合。《洗澡》里父亲用自己生命的结束完成了作为亲情召回的使命,大明在父亲去世后才明白亲情对自己的意义,决定照顾智力残疾的弟弟并向妻子坦白一切来完成对自己的救赎。《昨天》中因为吸毒而癫狂的儿子鄙视殴打放下一切前来照顾自己的父亲,将列侬认作父亲而完全否定了自己的身生父亲,最终在家人的悉心照顾和耐心陪伴下回归了家庭和生活的正常的轨迹。《向日葵》里的父亲生病后的缺席给故事留下了一个不确定的结尾,但在整个叙事中我们可以读到,父子间多年的现实伤害虽不能在短时间内复原,但是父亲认识到早年对于儿子粗暴的干涉,儿子也在成为父亲的过程中明白了父亲,父亲深沉的爱和无奈终究能够抚平时间的伤痕。张扬对于父权的现状的理解,更多是对传统的认同和呼吁,将改善现状的方式倾向子形象的自我反省和感悟。

四、感悟不同,风格相异,叙事态度各有特色

所有电影中矛盾的产生发展才能够推进叙事的发展,父辈与子辈在生活方式、文化水平、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冲突直接推动剧情的行进。同样是在父子主题的叙事中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李安和张扬在各自的电影文本中的叙事态度和风格呈现却是截然不同的。李安的电影中没有明确表达对与错,是与非,在他的电影中父亲和子女间的矛盾并不是简单地由某一方的错误行为所引起。无论是《推手》里逐步被同化的儿子和生来文化背景相异的媳妇,《喜宴》中拥有同性爱人的儿子,还是《饮食男女》中反对女儿学厨的传统的单亲父亲,李安用客观平和的视角讲述事件的发生,在他的叙事中没有彰显抨击的态度,没有过错方需要为代际间的冲突买单负责,一切矛盾更像是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传统和现代的碰撞,叙事态度宽宥而柔和。与李安相异,张扬的父亲三部曲中充满了指向性和批判意味,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站在父权立场要求子回归传统。《洗澡》里的大儿子在深圳工作,极少回家看望父亲和弟弟,直到收到不慎错发父亲死讯的电报才暂时休假回去看望年迈的父亲,父亲看似是儿子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一部分。《昨天》中作为演员的儿子贾宏声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迷茫彷徨直到被吸毒控制了自己,甚至出现了孤僻暴力等让人无法理解的极端行为。《向日葵》中的儿子淘气的童年,叛逆的青春期,和成年后的刻意忤逆,直到父亲病重也没有机会化解两人之间的矛盾。张扬将造成代际冲突的过错原因更大程度上归结于子一代的离经叛道,将矛头直指子形象,在父本位的构建角度上用更为激进张扬的情感偏向完成了影片的叙事。

家庭伦理的变迁深刻反映了儒家文化在新世界中的文化走向,“而家庭中的父子关系及其辐射的震荡中的人际关系反映出古老中原文明在迈向全球化文化序列中的阵痛和痉挛”。李安和张扬站在不同的位置看着新与旧,东与西不断交锋,却也用电影构述着它们在不断的碰撞中逐渐融合,父权的构建也会在时代的打磨中逐渐找到最合适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尹晓丽《伦理裂变与传统聚合中的镜像凝视》,《不一样的景观》,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出版。

[2]尹晓丽《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国电影民俗景观》,《艺术评论》,2015年03期。

[3]周斌《在中西文化冲撞中开掘人性--评李安的“父亲三部曲”系列影片》,《华文文学》,2005年05期。

[4]黄文杰《李安华语作品文化解读》,《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5]曲晓倩《李安“家庭三部曲”中父亲形象的文化探寻》,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

[6]徐文松《有距离的握手——张扬<向日葵>印象》,《电影文学》,2006年04期。

[7]王颖《从批判、反思到皈依传统——论张扬电影的价值取向》,《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8]谢长杰《张扬之美与含蓄之韵——近二十年中国电影中寻常语境下和特殊语境下父子关系的不同展现》,《芒种》,2014年17期。

猜你喜欢
张扬李安比较
青梅竹马
不做房间里最聪明的人
爱,无须张扬
魔高一丈 就要张扬 Ducati XDiavel
同曲异调共流芳
中日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比较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低调而不张扬的七都
果敢跳tone的张扬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