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聊斋志异》对传统狐女形象的颠覆

2016-04-21 11:14梅思玲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2期
关键词:颠覆蒲松龄聊斋志异

摘 要:清代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是一部以志怪为特征的文言小说,集结了很多精彩的狐鬼花妖的故事。其中,刻画得最深刻、最富有魅力的文学形象是狐女。《聊斋》里的狐女成功颠覆了此前文学史上为人唾骂的“狐狸精”形象,显示了作者独特的文学功力。

关键词:《聊斋志异》;蒲松龄;狐女;颠覆

作者简介:梅思玲,女,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01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人们对狐女的认识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狐女基本等同于狐狸精,是妖媚、迷惑、狡猾、奸邪的代名词。然而,蒲松龄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辟了另一番狐女形象的天地,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狐女形象,大致来说,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外表——于娟秀婉丽中显温柔可亲

可以说,到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狐女才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审美形象。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颠覆了传统狐女妖媚惑人的妖性特点,除了极少数“衣服炫丽而颜色黑丑”的丑狐外,把由狐幻化成的女子大都写得娟秀婉丽,温柔可亲。在这些狐女身上,闪耀着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光辉,寄托了作者对她们的深爱之情。婴宁“容华绝代,笑容可掬”;青凤“弱态生娇,秋波流慧”;辛十四娘“着红帔”、“袖倾鬟,亭亭拈带”;娇娜“娇波流慧,细柳生姿”;胡四姐“嫣然含笑,艳丽欲绝”等等,极尽风韵而又各有千秋。作者在创造这些狐女形象时,都是让她们披上一件漂亮的外衣,但这件外衣不会让她们显得妖化,难以亲近,反而多了一层可爱可亲的色彩。这样的颠覆性创造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浓郁的超现实的审美感受。

(二)性格——于热情直率中显机智叛逆

《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大多具有传统女性温柔善良的一面,但是也不乏热情直率和机智叛逆的性格。且看《婴宁》这一故事中的婴宁,是个人见人爱、天真直率的女子。她的笑总能给人一种赏心悦耳的感觉。她用笑淡化了封建家长的专制与冷酷,拯救了很多无故犯错的仆人。再看狐女小翠,她善谑,根本不把三纲五常那一套放在眼里,于嬉戏谈笑间帮助元丰及其家人度过了无数次的灾难。《鸦头》中,鸦头则是自觉与恶势力顽抗,既不为金钱所动摇,也不因折磨所屈服的叛逆狐女。在众多的狐女形象中,不管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不管是身遭厄运,还是无忧无虑,她们都在追求爱情和与生活的方面显示着自己热情直率,机智叛逆的性格。

(三)品德——于賢良淑德中显重情重义

认真剖析《聊斋》中的狐女形象,剥去她们狐狸的外在身份,我们会发现,其实她们与封建社会具有美好品德的女子并无差别,此外,还多了一层人性的光辉。

我们知道,“贤良淑德”是对古代女子品德的高度赞扬,这种品德体现在为家庭作出无私的奉献上。《聊斋志异》中的大多数狐女都具有这种品德,她们或勤俭持家、或孝顺顾家、即使在饱受夫家挑剔和嫌弃的情况下还能处处替丈夫着想。《娇娜》中,蒲松龄用“年约十三四,娇波流慧,细柳生姿”来描写娇娜的美丽。当这样美丽的狐女出现在孔雪笠面前,他“胸间肿起如桃花,一夜如碗”。孔雪笠对娇娜已经爱入骨髓,只要心爱的人站到自己的跟前就会病情好转。皇甫明明知道他俩相爱,还把松娘介绍给孔雪笠。当灭门之灾发生时,娇娜不顾女子该有的矜持与体面,在大庭广众下救助自己心爱的孔雪笠。《娇娜》本展现的是男女间精神恋爱,但在这场恋爱中,我们分明可以看到娇娜的重情重义。

《阿绣》里的刘子固爱上了杂货铺女子阿绣。同时,狐女阿绣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传统,大胆追求并保护爱恋的刘子固。爱上了刘子固,狐女阿绣不仅没对其加以报复,反而暗中撮合二人建立美满幸福的家庭,可见其美于内心;《辛十四娘》中辛十四娘是个标准的美人,不可以俗物比拟,虽身为妖,但却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因排在十四,所以称为辛十四娘。她与其他姐妹不同,从小就以修道成仙为志向,所以行善积德,从不靠吸收阳气来增强法力。她好言相劝丈夫远离恶友,可不被丈夫冯相如理解,在冯相如身陷囹圄,成为阶下囚之时,十四娘忍受楚仲卿的刁难和欺辱,使冯相如化险为夷。《荷花三娘子》中的宗生在结识狐女之前,贫苦不能自立,自认识狐女后,好事便接踵而来:先是在狐女的帮助下娶到了美妻,后又在荷花三娘子的帮助下,金帛享用不尽,还有了后代。《封三娘》中的孟生本来是贫贱到了“布袍不饰”的地步,但在狐女三娘的帮助下,不但娶了妻子,还中了举人进士,甚至官至翰林。借助这些狐女的力量和法术,书生不仅迅速摆脱了经济上的贫困,不需为生计发愁而尽情享受爱情,而且还有了崇高的社会地位,有了扬眉吐气的机会。

在蒲松龄的笔下,狐女的传统形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颠覆。蒲松龄将狐女的美好形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借用狐女的传奇故事来表达对社会底层女性的怜悯与爱护,以故事中善良美好的狐女向世人证明,所谓“狐”,有时比人类更具纯美的人性,从而改变世俗观念中关于狐至邪至恶的谬论。

参考文献:

[1]成瑞裕.《花妖狐魅话聊斋》[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3]李剑国.《中国狐文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

[4]马瑞芳.《神鬼狐妖的世界———聊斋人物论》[M].北京:中书局,2002年.

猜你喜欢
颠覆蒲松龄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不一样的魑魅魍魉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蒲松龄
奇观电影对影像本体论的颠覆与重构
电视辩论数次“颠覆”美国大选
论《聊斋志异》的悲剧意蕴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