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关工委
依托“ 网格化” 构建关爱链
长春市关工委
近年来,吉林省长春市有3个城区,结合“网格化”管理的新模式,陆续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管理方式进行了改革。目前,已有141个社区以社区关工委为基点向下延伸,在1091个网格上建立了1091个关工小组。这让基层关工委真正扎根到城市居民当中,接上了地气,成为青少年成长的坚强堡垒。
二道区东站街道十委社区,是全国社区工作者的楷模、被誉为“小巷总理”的谭竹青生前工作过的地方。2012年开始实行网格化管理后,全社区划分为12个网格。社区关工委积极适应这种管理新模式,依托12个网格党支部组建了12个关工小组。全社区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五老”有120多人,其中党员占三分之一。各网格关工小组的“五老”在党员的带动下,常年坚持社会治安巡逻,对营业性网吧认真监督,在社区布下了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治安网络。多年来,这个社区的未成年人没有迷恋营业性网吧,没有青少年违法犯罪,也没有发生重大社会治安案件。群众高兴地说,关工委为“五老”在家门口搭建了发光发热的平台,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支起了保护伞,形成了关爱服务网络。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关心下一代工作重要指示中强调,关工委要坚持为青少年服务的正确方向。我们从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感到,最需要我们服务的就是“五失”(失足、失管、失学、失业、失亲)青少年,而帮扶(教)“五失”青少年最好的办法是帮助他们结“近亲”,使他们懂得好人就在身边,社会处处有温暖。把关工小组建在基层网格党支部上就能较好地做到这一点。
丰和社区“五老”辅导孩子们学习书法。
南关区关工委在“基层工作年”活动中,为了解决“五老”难请、青年难召集、场地难找、活动难开展的“四难”问题,实施了“两个延伸”工程,即把社区关工委向楼院(村屯)延伸、村关工委向自然屯延伸,先后组建了一千多个楼院(村屯)关工小组。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社区关工委发现,楼院建立关工小组虽然解决了“四难”的问题,但由于楼院(村屯)关工小组“五老”少,一般只有二三个人,也没有相应的行政管理和党组织作后盾,仅靠“五老”个人行为难以整合社会资源。于是,他们积极适应城市治理新模式,把一千多个楼院(村屯)关工小组整合为501个网格关工小组,大大增强了关工小组协调工作的力度。
桃源街道桃源社区在9个网格内,把“五老”、综治协管员、社区工作者(网格长)和片警组成“四帮一”的“绿色家园”,对社区内的“五失”青少年实行包保。失足青年李某出狱后,由关工小组出面协调并担保,找到了一份保安工作,有了生活来源,很快融入社区。南关区自强街道重庆南社区有30多户企业,分布在6个网格内,在网格长的协调下,有近一半的企业参与爱心救助活动。去年“六一”前夕,304网格的九台农商银行为网格内的2名贫困孩子和1名单亲家庭孩子送去了文具、书包等学习用品,孩子们心里特别高兴。
绿园区共划分了312个网格,依托网格党支部建立了312个关工小组。网格长对网格内的居民谁家有几口人、大人在哪个单位上班、家中有没有老人、孩子在哪上学等都掌握得一清二楚。各社区关工委可凭借网格长提供的信息,组织开展关爱传递与链接活动。
青年路街道庆阳社区有7个网格,各网格党支部书记、关工委小组组长在网格信息库中发现有20多名孩子放学后家中无人看管,其中三分之二是进城务工家庭子女,三分之一是双职工困难家庭子女。网格关工小组将了解到的情况向社区关工委作了汇报,在社区党委的支持下很快办起了“四点半小课堂”。孩子放学后由网格关工小组的“五老”(多数为老党员)轮流从学校接送到小课堂写作业、看课外书籍、陪孩子做游戏等,家长下班后再把孩子接回家。这种关爱链接的“四点半小课堂”,既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又保证了孩子课后按时完成作业和人身安全。现在,全市已建起这种为低保家庭和进城务工家庭子女服务的“四点半小课堂”400多个,受益孩子近万人,受到家长的普遍赞誉。
绿园区的312个基层关工小组,就是与青少年心灵沟通、爱心传递的“连心岗”。据初步统计,已有193名党员“五老”同193名“五失”青少年结成了帮扶(教)对子,100多名“五老”成为爱心服务户。“五老”一年内接听反映青少年心声的电话190多个,与青少年心与心沟通、交流的来往书信730多封,捂热了“五失”青少年的心,使失足青年迷途知返,失业青年坚定了创业信心,失亲青少年得到了慈母般的关爱。正阳街道春城社区老党员、社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李文玉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律系,退休前是吉林省监狱管理局党校教务长,退休后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走进社区、走进学校,为青少年提供法律服务,被群众赞誉为青少年的“保护神”。已届耄耋之年的老党员曲莲香,被青少年称为“太奶奶”、“太姥姥”。有一个6岁的孩子小天,父亲被判刑、母亲离家出走。曲莲香知道后,就把小天接到身边,像对待自己的重孙子一样照顾了5年。小天的父亲很受感动,出狱后直接到了曲莲香家里,在老人面前泣不成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