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贤 叶林欢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和经济结构在不断升级,三大产业之间相互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本文通过对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研究,分析得出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耦合机理,并提出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互动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耦合机理
一、 引言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人力资本和高成长性等特点,贯穿于生产过程上游、中游、下游各个环节,与国民经济各部门有很强的关联效应的一种产业。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价值创造潜力大、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突出优势,从而使得其能够高速发展,在迅速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下,辽宁省传统制造业被迫提高相应的竞争实力。相应的,传统制造业的整体水平的提高又不断带动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步伐。因此,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相互融合与协调发展必将是经济进程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对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研究,分析得出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机理,并提出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融合的对策建议。
二、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机理分析
(一)基于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机理分析。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创新能力为制造业提供先进的技术,先进的技术利于提升制造业创新绩效,增强制造业对技术的需求,使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进入良性耦合和循环轨迹中。
(二)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知识管理能力的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机理分析。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知识管理能力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地知识流,将获取知识嵌入到制造业生产流程和技术创新中,利于双方的良性耦合互动。
(三)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异质性的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机理分析。生产服务业知识异质性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差异化和非同质化,异质化知识满足制造业对知识的多样化需求,促使双方在高层次和多样化的领域进行耦合互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螺旋上升地促进各行为主体的运作绩效。
(四)基于制造业资源拼凑的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机理分析。基于资源基础观的核心逻辑及运作脉络,资源拼凑解决了生产性服务业运作过程中需求的资源种类,满足生产性服务业的多样化资源需求,用稀缺性的资源进行交换沟通与协同合作,形成具有信任属性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双方长期的耦合互动。
(五)基于制造业吸收能力的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机理分析。较高的吸收能力便于制造业充分吸收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传递和释放的知识,用知识带动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双方的耦合互动。
(六)基于制造业企业模仿创新的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机理分析。制造业企业模仿创新能力越强,越能激发制造业学习意愿,增强制造业开展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学习角度,促进双方的良性耦合互动。
三、 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互动的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耦合环境
辽宁省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应进一步认识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互动发展的重要性,尽快出台有关的促进两大产业相互耦合发展的政策和制度,营造良好的适合本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互动的环境,从而转变辽宁省宏观经济发展模式,增强本省经济发展竞争力。
(二)增大对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
辽宁省应加快对先进信息技术技术应用,加速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全面普及,进而推动金融、商务、技术交易、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信息化建设,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
(三)加强生产要素的积累与投入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加强生产要素的积累和投入,对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耦合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机理的研究,汇总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的内在深层次机理及耦合媒介渠道,结合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现状及耦合存在的问题,根据耦合机理提出有针对性及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对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快速高效耦合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书瀚 张瑞 刘立霞.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0(06).
[2] 李进才.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灰色关联分析[J].产业研究,2012(06).
[3] 张振刚 陈志明 胡琪玲.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15,35(01).
[4] 罗建强 赵艳萍.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间关系的灰色关联分析[J].技术经济,2012(02).
[5] 范况生.河南农业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动态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0(12):234-236.
[6] 陈建军 陈菁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定位研究——以浙江省69个城市和地区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1(06).
[7] 高觉民 李晓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理论与实证[J].中国工业经济,2011(6).
[8] 刘远.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D]吉林大学,2014.
[9] 宋建平.我国生产性服务的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