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龙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万人,而40岁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为56.5%。①据此测算,2014年底新生代农民工总数为15478万。同时,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经济数据统计: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人。②由此可推算,新生代农民工至少占城镇常住人口的20.7%。由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新生代农民工不仅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主力军,也成为了城市中不可忽视的庞大群体。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农村与城市的公德体系存在一定的差距,城市里人与人的陌生、疏远、防备与农村完全不同,新生代农民工步入城市后必然会出现身份的不适应和困惑,由于受到排斥和身份的不被认同,导致其本能的抗拒城市的公德,不仅制约其自身发展,也影响着城镇化进程。因此,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公德,不仅能够加速其市民化进程,也有助于全民公德的提升,更有助于加快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一、有助于加速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在当今社会,新生代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等二、三产业,作为城市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新生代农民工的心态与传统农民工有着明显的不同。在一组统计数据中,新生代认同“农民”身份的只有32.3%,在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只有11.9%,而只有1.4%的新生代农民考虑过未来“回家务农”,这些数据与传统农民工54.8%和11%相比有极大的差距。在另一组数据中,有55.9%的新生代农民工有意愿“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远远高于17.6%的农业流动人口整体水平。数据对比说明,相对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在务工地长期稳定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③在国家层面,农民工市民化同样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后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发布会也明确表示,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是改革核心。由此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不仅是农民工自身的愿望,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更是国家的改革的核心。
客观来说,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确实受到资源、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而从其自身来讲,城市人的歧视、排斥、不认同也大大阻碍着融入的速度。社会公德作为社会间人与人、人与环境相处的基本规则与遵循,虽然没有法律上的约束,但却直接关系到个人与社会的融入关系。新生代农民工之所以受到城市人的歧视、排斥,主要就是由于前文所讲的公德乃至道德体系的差距,尤其是在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上,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日常接触频繁,但却不遵守甚至破坏社会公德,导致其不被城市人所接纳。所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公德能够有效提高其自身素质,使城市人认同其身份,有助于加速其市民化进程。
二、有助于拓宽公民道德建设的研究领域
早在2001年,中央就出台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各界对公民道德建设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内容也不断拓展,虽然成果很多,但实际效果却不明显。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可以说是给沉浸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喜悦当中的中国人当头一棒,而层出不穷的扶老人遭讹诈,救人溺水身亡,被救者却不现身等事件,使得学术界从理论支撑、法律制定、日常教育等多方面又开展了大规模的研究。但是从知网检索情况来看,道德建设相关结果为119567篇,公民道德相关结果为18258篇,社会公德相关结果为11450篇,农民工相关结果为61670篇,而农民工道德相关结果为709篇,农民工公德相关结果为52篇。由此不难看出,在公民道德建设研究上我们忽视了城市中这21%的人口,而在农民工的研究上,特别是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研究上,忽视了对农民工本身的研究。研究公民道德建设,却把这城市五分之一的特殊群体,自动化地归为“市民”,不知是“提前”完成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还是研究领域存在一定的缺陷。笔者认为,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公德对于我国农民工道德建设有着显而易见的作用:一是提升自身,新生代农民工公德的提升,有益于获得城市认同,提高其自身素质,加快市民化进程;二是带动周边,新生代农民工公德的提升,又能够反作用于周边城市人,使得城市人受其影响,公德水平得到提高;三是促进整体,新生代农民工公德的提升,是用五分之一的人口带动、提升全民素质,促进全社会公德的整体提升。公德作为道德体系的基础,与人日常生活最为密切,公德水平的提升对于全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全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离不开公德,更离不开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因此,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公德能够积极地拓宽公民道德建设的研究领域,促使其取得更为全面的研究成果。
三、有助于全面加快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50%的城镇化率、95%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等硬性指标,也对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新生代农民工是中国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城市中一个特殊而又庞大的群体,不仅人口规模逐渐扩大,且市民化意愿也不断提高,对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全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视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正视他们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特殊地位,突出他们的引领、带动作用。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在生存发展、公共服务、社会融入等多方面仍然面临一定的问题,由于经济、户籍、自身素质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在城市中享受的社会公共服务与城市人有着明显的差距,经济飞速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思想,也对其原有的价值观念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城市内陌生、冷漠、高速的生活节奏又与农村完全不同,极为容易使其产生反感,甚至是厌恶的情绪,更可能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社会公德作为道德体系的重要基础,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通过教育、引导、管理等方式,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公德,有助于培养其自身素质,有助于促使其融入城市生活,有助于获得城市认同,为城镇化发展提供重大引擎,从而全面加快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为实现“十三五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解:
① 国家统计局.2014年经济数据[N].中国经济网, 2015
② 国家统计局.2014年经济数据[N].中国经济网, 2015
③ 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J].全国总工会,201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