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艳
摘 要:语文教学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分析语文教学中的备课现状和上课现状,从教材文本、编者意图、学情状况等多个角度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超越教材,才能实现高效课堂,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关键词:语文教学;备课现状;上课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8-0022-02
面对当下有的一线教师疲于应付抄教案、改教案、抄写教后反思等现象,经研究认为,教师应该将备课落到实处:从教材文本、编者意图、学情状况等多个角度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超越教材,实现高效课堂,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语文教学中的备课现状与思考
曾听一教授给我们做的讲座“国家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很精彩。其中,她提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一次,某教育研究机构对教学做了一次调查,到不同的几个省份听了小学语文一年级的第一节课。结果发现,这些不同地区老师的课堂结构存在惊人的相似。原来,他们使用的都是同一本教案参考,这反映了教师对教案的过分依赖。我们常看到:教材改版了,教案参考没来得及跟上,许多人就没法下手了,教案参考似乎已经像衣食一样成为教师生活不可缺少的因素。我想起了小时候的老师。上课的时候,他们总是带着两本书来。一本是教材,大家都有。另一本在我们的眼里则是神秘的,也是神圣的,因为只有老师才有资格翻开它。第一次真正接触教案是在师范学校。实习时,得自己写教案,那时候甚至还不知道教案是什么。毕业工作了,那是教案写得最认真的一段时间,不知道去翻教案参考,每一篇教案都是自己挑灯夜战的结果。遗憾的是未保存下来,不然,偶尔翻翻,一定会有收获的。现在,已经懒得去写教案了,打印现成的,也懒得动笔去细致修改,上课铃打响后,匆忙夹着两本书走进教室。唯一不同的是,现在的学生对教参已不再感到神秘,任何一家书店都可以买到。像一个先知那样对老师的课堂了然于胸,那种感觉一定是很好的。那么,备课,一定要写教案吗?任何一个教师都能够意识到备课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有人说,讲台就是教师的舞台。这种说法虽不尽恰当,但不经过准备就上舞台是对观众的轻侮,同样,不备课就上讲台的教师也难以直面学生写满天真的笑脸。最初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这种想法从实习一直延续到工作后多年。后来,觉得备课并不仅仅是写教案,它们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因为,备好一节课,除了要写教案,还有许多别的事要做。但现在,想到的是,备课,一定要写教案吗?先让我们来看看一个知名教学网站关于教案的调查结果:参与调查的一万多名一线教师中,有97%是直接抄教案集或直接下载,2%偶尔自己写教案,只有不到1%坚持自己写教案。由此可见,写教案已成为大多数教师的一种无思维劳动,在备课的过程中并没有发挥作用,反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我们在呼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增加作业的趣味性的同时,自己却每天做着大量无意义的作业,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不写教案不等于不备课,不写教案照样能上好课。把抄写教案的时间空出来钻研教材,梳理思路,总结得失,让课堂更生动,让学生更乐学,这难道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吗?是学校领导逼着教师写教案吗?不,他们也写教案,也了解其中之道,应该也是教案的拥护者,也许是不需要写教案的人吧。在我看来,备课,不一定要有教案。不看教参,让课堂独具个性。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面对一双双纯洁的眼睛,面对一群互不相同的个体,有什么理由让我们的课堂千篇一律呢?生词——分段——串讲——总结,学生在上课前都已经知道了将要进行的整个过程,他会对这样的课堂产生向往吗?他们一定会木然地坐在课堂上,面对教师一次次拷问,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无视地区经济的差异,无视文化底蕴的区别,无视学习主体的兴趣,在不同的教室里上演着同样的剧本,却奢望我们的学生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有点痴人说梦,值得思考与研究。
二、语文课上课现状与思考
教苏教版五下《灰椋鸟》这篇散文的前一天,总是觉得自己并没有读懂它,尤其对作者徐秀娟一无所知。但当我敲开百度输入“灰椋鸟”后,一扇早该开启的大门在我的无比惊讶中突然打开了。“徐秀娟,出身于养鹤世家……她为寻找一只飞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年仅23岁的年轻生命……”这个凄美的故事贯注了无限的生命厚重,很早就深深打动了我们。但我一直没有把那个勇敢坚强的女孩与一篇绝美的文章的作者联系起来,想都没想过。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这样的文章应该出自一双纤纤小手,手的主人应该住在小桥流水边,她的身姿柔美而绰约,她的心思细腻而缜密。这种想当然式的先入为主力量如此之大,以至于我到射阳丹顶鹤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且瞻仰了徐秀娟的纪念馆之后,仍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我看来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就这样奇妙地重合在一起。养鹤女孩竟然就是美文的作者。静思一番,豁然开朗。第一,《灰椋鸟》写的是鸟,力透纸背的是爱鸟情怀,还有谁会比为鹤而死的女孩更具这种感情呢?第二,上次去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的途中,曾见过路旁整齐高挑的白杨树,绵延不断的白桦林,这不就是文中的林场吗?可见,生活曾经不断向我暗示过什么,但我迟钝的目光始终未能去完成一个简单的发现。今天的《灰椋鸟》,注定与以前的教学不一样。我与学生一起欣赏了优美的景色和生动的描写之后,提到了文章的作者。面对善良的学生,想起在保护区自由徘徊的丹顶鹤,我热泪盈眶。一首《一个真实的故事》让我和孩子们沉浸在无尽的思念与感伤中。教者对课文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所能企及的深度。苏教版五下《暖流》,课文讲述了江主席到某大学视察,与学生亲切谈话的事情。文中穿插了主席与学生们一起朗诵《水调歌头·中秋》的场景,顺便也提到了王勃的《滕王阁序》。学生通读课文,说了大意,讨论了课题“暖流”的含义。这样,不到20分钟,课文就教完了。剩下的时间呢?既然文中提到了两首脍炙人口的古典文学作品,就让我们一起借助一扇门走近这两部旷世佳作吧。首先,我在大屏幕上打出了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有怀子由》。大家对苏轼比较熟悉,曾经在上一学期接触过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而且这词不难,很多学生本来就会背。我寥寥数言点出了意境,学生就已经读得很好了。我知道,《滕王阁序》将是学生古文阅读的一个挑战。《滕王阁序》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把这样的内容介绍给学生合适吗?会不会让他们因为文章难以读懂而对古文产生畏惧呢?如果呈现的方法恰当,应该不会有问题。所以在课前,就让学生回去搜集资料,从图片到文字去了解滕王阁,了解王勃,熟悉创作背景。接着,从耳熟能详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入手,将文章逐步展示给学生。当然,毕竟知识储备有限,所以解读时不追求深度。课中,有两处让学生兴趣盎然。一处在介绍王勃的时候,出示了一个关于王勃创作《滕王阁序》的文学故事,也是古文体。故事很精彩,把王勃个性鲜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另一处是在介绍滕王阁的时候,出示了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岳阳楼、黄鹤楼、蓬莱阁、滕王阁的图片资料,并辅以相应的古诗名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学生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三、结束语
面对一些一线教师疲于应付抄教案、改教案、抄写教后反思等现象,经研究认为,教师应该将备课落到实处:从教材文本、编者意图、学情状况等多个角度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超越教材,实现高效课堂,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韩建华.语文备课“备”什么[J].现代语文,2013(01).
[2]周卫红.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备课的几种变化[J].江苏教育研究,2012(05).
[3]谢丽莎.从备课入手 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
[4]陈朝阳.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备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1).
[5]戚成林.主备试教:语文集体备课的新举措[J].人民教育,2009(12).
[6]张彩红.小学语文教师备课的现状及改进[J].教育教学论坛,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