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哥吴登盛

2016-04-20 12:39徐方清王齐龙
中国新闻周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教课吴登盛村子

徐方清++王齐龙

去年缅甸大选中,我们这里90%以上的人都投了吴登盛的票。

最后他没有获得连任的机会,但过去5年,缅甸开放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已经感到很骄傲了,他毕竟是缅甸开放时代的第一位总统

我最近一次见到登盛总统是在2015年10月,当时他回来参加位于老家的寺庙里佛塔的建成仪式。他是当天坐直升飞机来的。

由于时间紧张,只在寺庙里安排了一场十来分钟的与亲戚朋友的会见。100多人,排着队和吴登盛总统见面。

会见刚开始时,吴登盛总统解释说,作为总统,公务太繁忙,时间有限,只能简短与大家见个面,不能聊天,希望大伙儿谅解。

虽然距离上一次见面已有二十多年,但见到我时,他还是直接叫出我的小名。他一直很聪明,记性也好。我也按小时候一贯的叫法,称呼他“小哥”。他在家中排行老小,上面有一个姐姐和哥哥。

在吴登盛从缅甸军事学院毕业后,我印象中他一共回来过五次。这里的交通条件不好,他在缅甸军事学院上大学的时候,从这里去学校,在路上就要三天的时间。

在去年之前,他已经有二十多年没回来过了。之前的一次是他父亲病重时,他回来探望父亲。而他父亲圆寂时,因为缅甸边境在打仗,他未能回来。

2008年风灾时,当时是总理的吴登盛在考察灾情和指挥救援时路过这里,船靠岸后,他问了一声,这里的情况如何,得知没有伤亡,就走了,去了受灾更严重的地方。

我曾听到他的父亲教育他,

让他不要贪心,不要欺负人。

虽然家里穷,长相也不是很好,

但只要努力,就可以改变命运

我今年66岁(65周岁),比总统小6岁。

我家以前就住在总统家对门。小时候,我英文很差,吴登盛从中学回来的时候无偿给我补课。那时候我五年级,总统九年级。

差不多有两个暑假,我都是跟吴登盛学英文。他在教课的时候是严厉的,他告诉我,学习的时候一定要用心。如果我被发现开小差或者背书背不出来,他会用木尺子打我的头,当然是象征性地,不会打得很重。

我当时对吴登盛是又怕又爱,怕是因为他教课严厉,而爱则是因为不教课的时候,他会讲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他读的书多,当时感觉他好像什么都知道。他的口才也很好,总能把故事讲得很生动风趣。我现在都还记得一些,比如莎士比亚写的哈姆雷特的故事。

还有一个在缅甸流传很广的故事,大概是说,有一个老板,借钱给一个想做生意的年轻人当本钱,双方签了个协定,如果到时候还不上钱,就割一公斤这位年轻人的肉。后来,虽然年轻人很努力地工作,想把生意做起来,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还不上钱。这时候年轻人提出,割肉可以,但不能出血。老板也知道这个年轻人很努力,再看到他这么聪明,就免掉了这个债务。

在教课的时候,吴登盛常常跟我说,一定要努力读书,没有学问,就没有出路。因为当时我们家境都比较贫穷,根本就没有本钱做生意,除了努力读书上大学,看不到别的好出路。

虽然吴登盛在教课时比较严厉,但他性格很好,我印象中从来没有见他发过脾气。不仅是他,他们一家人性格都很好。他父亲在还俗结婚前,曾做过和尚,读佛经,高中毕业。可能跟这个有关系,他们一家人都很少生气,跟村子里的人关系都处得很好,从来没有跟人吵过架。

我曾听到他的父亲教育他,让他不要贪心,不要欺负人。虽然家里穷,长相也不是很好,但只要努力,就可以改变命运。

他一直是个乖孩子。

因为考军校不需要缴学费,

还能拿到一些补贴。

考虑到家里的经济条件,

他就听从了村长的建议,

报考了缅甸军事学院

由于我们两家离得很近,小时候除了跟吴登盛学英文,也经常一起玩。那时候没有电视机,也就是踢踢足球和藤球。踢足球需要到寺庙里的空地上,现在那里已经盖起了建筑。但我至今还常常回忆起那段时光,寺庙里的那块空地,是我们小时候的乐园。

吴登盛上大学后,假期回来还会和我们一起踢球,他还教我们打排球。球都是他从学校里背回来的,他还教给我们踢足球的标准的规则,我们这才清楚,以前都是胡乱踢的。他在大学里足球水平有很大的长进,回到村子里就成了“球星”,水平最好。此外,因为他懂规则,他还当教练。

其实小时候,不论是踢球水平,还是学习成绩,吴登盛都没有显得特别出色,也没有人会想到,他现在能有这么了不起的成就。他当时最大的特点就是勤奋努力。除了跟我们一起踢球,其他的时间吴登盛要么在读书,要么就是帮父母和哥哥姐姐做家务,从不浪费时间。

另外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一直是个乖孩子,脾气好,又勤劳懂事。而他在高中毕业时之所以选择上缅甸军事学院,也是因为考军校不需要缴学费,还能拿到一些补贴。考虑到家里的经济条件,他就听从了村长的建议,报考了缅甸军事学院。

吴登盛家乡码头旁边的杂货店。

有很长时间,吴登盛的父亲是在码头上做搬运工。因为这一带建了码头,很多人都是失地农民,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很穷。捕鱼和做生意什么的,都是少数有钱人才能做。因为捕鱼需要船,做生意需要本钱,大多数人都拿不出这个钱,所以很多人就在码头上当搬运工。码头上有一个货物中转站,有大船靠过来时,装卸货物需要很多工人。

吴登盛上大学后,他父亲年龄大了,不能在码头做工了,就在家里开了个店面很小的奶茶店,也卖缅甸很流行的鱼汤米线。

假期回来,吴登盛就帮父亲打理店里的事务。当时村子里条件艰苦,这种米线也是用很简单的方法做的。我还吃过他做的米线,味道很好。

小店的生意也还可以。那时候,缅币比泰铢值钱,1元缅币相当于9泰铢,一天差不多能挣5缅币,当时供一家人基本开销已经没问题了。

我们当时怎么也不会想到,吴登盛能够成为总统,而我们曾经吃过总统做的米线。现在想起来,会觉得很高兴。

有些遗憾的是,我没有听他的话,小时候比较贪玩,没有好好读书。他每个假期从大学里回来时,还经常会跟我们说,要努力读书。

我们很感激吴登盛,

尤其是他当上总统后。

我们有时候去外地,

介绍自己的家乡时,

人们一听我们是和总统

一个村子的,都很尊敬我们

吴登盛大学毕业后,回来得很少,我和他之间的联系就也就很少了。

后来我们虽然听说军队里贪污腐败现象比较严重,但从没有听到吴登盛和这些事有什么关系,他的名声一直都很好,一直很清廉。

我们也能感受得到,他给父母也只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连家里的房子都没有给翻新。现在的新房子还是他侄子自己盖的。后来他家里的事主要是靠他姐姐帮忙打理,如今姐姐已去世。

上世纪70年代,吴登盛大学毕业后不久,他母亲去世。这之后,吴登盛曾接父亲去仰光住过十年。他父亲后来回到家乡时跟我们说,当时军队里比较高级的军官,很多妻子都是不工作的,专门照顾家庭。这些家庭虽然一般不会请保姆,但会请小时工。而吴登盛家里从来都没有请过小时工。有时候下属或随从提出要帮助他家里做些事,他都会拒绝,说他们是公务人员,不能私用。

也因此,吴登盛的夫人很辛苦。他们有三个孩子,家里人来人往也很多,基本上全靠他夫人操持。

印象中吴登盛的父亲也就那一次去过仰光。从仰光回到家乡后不久,他父亲又回到寺庙里当和尚了,再未还俗,最后在寺庙里圆寂。

吴登盛的哥哥也上过大学,曾经在省城勃生附近的一个地方法院工作,现在已退休。因为有个儿子还在村子里,每年都回来。每次回来时,也会和我们一起聚聚。他和弟弟吴登盛的联系比较多,我们也能从他那儿得知一些吴登盛的情况。

上世纪80年代,我们就知道吴登盛是级别很高的军官了,但村子里的人从来没有想过去找他,请求帮个忙什么的。村子里出了个有地位的人,我们已经感到很骄傲了,我们不能去给他再添麻烦。另外,我们也都听说过,他亲哥哥的孩子报考军事学院的时候,曾征求过吴登盛的意见,但他也就嘱咐侄子好好考,没有帮忙。

虽然后来联系少,但我们还是很感激吴登盛,尤其是他当上总统后。我们有时候去外地,介绍自己的家乡时,人们一听我们是和总统一个村子的,很尊敬我们。

此外,你到这里也会看到,这边的环境不错,比较干净,绿化比有些小城市都好,虽然很多都是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老房子,但大部分看上去还比较新,因为经常翻新。

我们这个村子里,做生意的人不多,因为吴登盛的带动作用,村子里很重视教育。他是村子里考出去的第二个大学生,在他之前唯一的大学生是他的一个表哥。如今,这里的人口将近4000人,至少有500个大学生,相当于平均每两个家庭就至少有一个大学生。

很多大学生毕业后,自己的经济条件好了,也就会帮助家里和村子里改善环境。另外,这也会带动自己的家人变得更加文明。还有一个事情也和总统的带动作用有关系。我们村子所在的这个县, 90%以上的官员都是比较清廉的,贪污的很少。因为总统经常告诫,做人要勤奋要诚实,只要把当下的事情做好,坚持下去,就可以做出成绩。不仅是我们本村,附近很多地方,几乎每家都挂有吴登盛的照片。

在吴登盛当上总统后,村子里的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也明显加快。去年年底,村里用上了公共电网提供的电,之前都是靠自家的太阳能供电。自来水也在两年前接通了。村子虽然挨着江,但除了雨季,淡水很缺,以前的饮用水都需要从省城勃生运过来。去年,村子里的公路也铺上了柏油,告别了一到下雨天就满地泥泞的路面。以前这里也没有医院,遇到稍微严重的病情,就得上勃生去看。现在,村口也建了一个条件不错的医院。

虽然这些事情不是吴登盛要求本地政府做的,但和他当上总统是有关系的。以前为改善这些条件,我们也去找过本地政府,但都是不了了之。除了因为是总统家乡,本地政府更加重视外,现在缅甸所有的政府也都更注重发展经济,更重视民生。

去年缅甸大选中,我们这里90%以上的人都投了吴登盛的票。虽然最后他没有获得连任的机会,但过去5年,缅甸开放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已经感到很骄傲了,他毕竟是缅甸开放时代的第一个总统。

猜你喜欢
教课吴登盛村子
怎样上好低年级口语交际
刘老汉的烦恼
要账
望娘滩
吴登盛 一位政治家和他的历史选择
好办法
吓人的尖叫课
吴登盛,缅甸改革的践行者
香港国民教育争议中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