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西方和我国高校发展历史过程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根据时代需求自身不断寻求突破的转型史。地方本科高校的这种转型发展也是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三大职能进行现代诠释和重新建构,即人才培养突出应用型,科学研究突出应用研究,服务社会更加贴近行业企业需求。同时,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还需要对其运行机理进行重新审视,与高校治理方式变革密切相关,需要调整高校、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需要多元利益相关主体的积极参与,需要改革高校自身运行机制。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应用型;治理变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6)02-0028-05
收稿日期:2016-01-20
作者简介:魏饴(1958-),男,湖南石门人,教育学博士,中共湖南文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当前,探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和“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之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已是大势所趋。这种转型发展有其历史演进的必然轨迹,事关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职能内涵的重新诠释,转型成功与否与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密切相关,与高校治理方式的改变密切相关,与高校、政府、社会三方关系的调整密切相关。只有深刻认识和解决这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我们才有可能深入地推进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
一、转型发展是高校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
1.从西方发展历程来看,高校一直在根据时代的要求和自身的发展需要不断调适自己,并经历了多次自我转型
早期的高等教育多与智慧、德性为伍,与具体应用关联不强,远离具体生活实践,主要满足那些有闲阶层对世界与自身、物质与精神闲逸好奇的需要。古希腊学园崇尚理性与精神自由;欧洲中世纪大学普遍设“文、法、神、医”四科,以“七艺”为主要学习内容,强调广博而全面的知识,培养心智健全的人格和有教养的精英人物。英国人文主义学者J·纽曼认为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大学教育的结果是理智和教养均获得全面而完整发展的人。19世纪德国柏林大学提出“教学与科研统一”模式,将研究和探索纳入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见解和批判精神的人才。那时,大学成为探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象牙塔”特征十分明显。
科学技术与产业革命的发展,逐步打破了高等教育那种远离现世生活的宁静、安逸和高贵。科技的广泛应用,尤其是现代生产与科学技术高度结合,衍生出许多新的具有高深知识与技术的部门、行业和工种,从事这些领域工作的人员如不经过一定专门知识和技术训练就无法胜任,于是,高等教育日益成为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动力。面对时代的发展变化,高等教育开始向适应经济社会现实需要转型。
20世纪初,美国大学提出“威斯康星思想”,社会服务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博克认为,“现代大学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修道院式的封闭机构,而是变成沟通生活各界、身兼多种功能的超级复合社会组织”[1]。在欧洲大陆,德国、芬兰、瑞士、瑞典、挪威等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实行了双轨制模式,除有精英化的学术型学科型大学,也广泛设置应用技术大学或技术学院,以培养某一方面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技术大学特别突出对经济社会和产业技术发展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注重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实行产教融合、产学研用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少大学具有应用技术类硕士和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2.从国内发展历程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就是一部在转型中不断寻求突破的历史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侧重纲常伦理等做人基本道理的养成,强调培养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才,具有强烈的政治功利性,与现实生产与科学技术相脱离。到了清末,为了实现“救国”“强国”需要,通过“师夷长技”借鉴西方大学模式设立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希望通过建立新式高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中国高校开始关注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
1949年后,中国全面学习前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广泛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模式,按照经济、产业和社会分工设置高校,高校内部按照国民经济各部门、行业划分专业,强调专业的对口性、适应性和学用一致性。高校普遍实行专业教育,培养各行各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由于过分注重专业对接,专业口径过于狭窄,几乎与职业领域甚至产品类型直接对应,出现了口径非常小的专业,专业种类达到数千个,以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约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开始改革“专才教育”模式,转向“通才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1990年代末期,我国高校出现大规模扩招、合并潮,许多地方高校合并升格后,学科门类逐步齐全,专业教育逐步淡化,综合性、多科性高校成为主流。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属性与职能,对原有的发展模式进行突破,以改革促进转型发展。
3.从现实社会需求来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在新的历史时期,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及其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文化强国、高等教育强国等国家战略目标,迫切需要培养大批专门性、高质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在此新形势新任务面前,高等教育需要大改革、大调整,转型发展成为中国高校面临的现实选择,对于地方本科高校而言,意义尤其重大,任务尤为紧迫。
中国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地方本科高校成为我国为地方培养本科人才的主力军,但其面向地方培养人才的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没能充分体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作用,没能充分彰显地方特色,毕业生就业质量不容乐观。据《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2013年)》,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突出存在办学定位趋同、学科专业无特色等七大问题。这些问题若解决得好,不仅能有效克服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能够释放高等教育和人才市场巨大的人力资源红利,从根本上提升整体国民素质,全面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首要任务和目标,就是力图克服上述问题和不足。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必须优先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endprint
二、转型发展是地方本科高校三大职能的重新诠释和建构
转型发展意味着地方本科高校要从高校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深刻变革,从而让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这不仅是地方本科高校三大职能的重构,更是对其内涵的升华和全新诠释。
1.人才培养内涵的转变: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意味着从象牙塔学术型人才培养走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根据社会需求,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整体改革。
在专业设置上,应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产业发展需要,适时改造专业、调整专业方向,优化专业结构,适量兴办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交叉专业及社会急需的专业,重点扶持特色专业,提升专业质量;地方高校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集中力量办好一批与地方经济结构相匹配的应用技术型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使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链紧密对接,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主动面向地方经济发展。
在课程教学上,通过建立学分制和实施模块化教学,满足学生的自我需要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深入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改革,强化课程教学过程考核,加大实践环节,构建与现代应用型办学定位和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与教学体系。
在能力培养上,注重应用能力的提升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要适应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和相关企业或行业联盟初步构建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多种方式推动校企共建共享平台和纽带,加强实践教学,推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始终突出学研结合、学用结合、学创结合,让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大大提高。
2.科学研究内涵的转变:以应用研究为主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意味着在科研导向上,要从“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变。按照美国学者厄内斯特·博耶的教学学术观点,学术可以分成“发现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学术”。从设备、师资及已有研究基础来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从事“发现的学术”即基础研究并不具备优势,而在已有的前沿基础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地方需要从事应用研究则大有可为。基础研究是形而上,属于上位研究,应用研究是形而下,属于下位研究,在上位研究的统率下,能够进行广阔的下位研究。另外,从事高深基础研究的就业市场并不宽广,而应用研究与衣食住行等人们现实生活需求密切相关,有很大的需求空间,也能容纳更多的就业人员。
过去地方本科院校盲目跟风高水平大学,过于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与地方发展实际需求脱节,科研的评价以科研论文发表与科研课题的“档次”为衡量标准,注重理论层面的成果,很少关注实际问题的解决,与地方相融性不够。实际上,地方本科高校要把“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作为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主旨,这就意味着地方本科高校不能闭门搞科学研究,而应注重应用研究,突出学研用结合,突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面向社会需求和行业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加强应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直接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3.服务社会方式的转变:更加贴近行业企业需求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三个境界”:第一是主动适应,高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第二是支撑发展,要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起到支撑发展的作用;第三是创新引领,在主动适应、支撑发展的前提下,发挥创新引领的重要作用[2]。地方不仅是地方本科高校的生存基础和主要服务对象,同时也是获得发展经费、政策支持和良好外部环境的重要依靠,更是学校学科专业及办学优势特色的主要生长点。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过程中要进一步转变社会服务方式,从“被动适应”走向“主动引领”、“创新引领”,走向与地方的深度融合。
地方本科高校要立足地方,广泛开展与社会企业和相关行业的实质性无缝对接,逐步形成“战略联盟、技术转让、委托研究、联合攻关、联合开发、委托开发、共建科研基地、共建研发实体、人才联合培养、人才交流互用”等丰富多彩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以及与当地政府、行业、企业等建立各类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共商、经济利益共同、经济风险共担、业绩考核共认等长效合作机制。同时,还要站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地,突出地方本科高校的文化引领功能,引领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要做到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社会服务,构建紧密型、面广层深的合作关系,由自发分散状态转变为自觉集中状态,形成集团作战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转型发展是地方本科高校运行机理的重新审视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仅仅依靠高校自身来完成,需要努力构建符合转型发展要求的内外部环境,需要有体制机制上的创新,从而激发转型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因而,地方本科高校深度转型发展需要高校治理方式的变革,需要实行分类办学,需要重新建构高校、政府与地方三者之间的关系,也需要高校内部运行机制的转变。
1.转型发展需要高校治理方式的转变
高校的转型发展过程不仅是高校体制机制的演进过程,也是高校管理制度更合理、更完善的转型过程。为适应自身发展与社会环境变迁,当高校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办学方式发生变革时,高校的体制与办学机制也需要相应的改变。目前,我国高校管理模式主要还是实行高度集权的管理制度,这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不相适应。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加快,政府职能必须转变,高校的治理方式也应逐渐发生改变。
在顶层设计上,要明晰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明确政府作用的边界,合理定位政府角色,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由单纯的行政管理转变为综合运用公共政策、提供信息服务等方式引导和支持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地方政府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要认真贯彻国务院的决定部署,出台有力措施来支持高校转型发展,同时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提供即时指导。要加快建立高校分类设置、分类拨款、分类评估制度,为转型发展提供政策支持。要建立适合现代应用型高校的评价体系,加强中立性、专业性和非营利性的社会高等教育评估机构建设,确保社会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评估的公平、公正、公开[3]。endprint
就宏观层面来说,高校治理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央政府要向地方政府适当分权以调动地方政府和社会参与地方本科高校办学的积极性,二是地方各级政府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放权来释放地方本科高校活力。目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是以试点的方式推进的,可把转型试点高校作为高校体制机制改革的试点高校,赋予这些高校在招生、专业设置、教学评价机制、教师职称评定等方面以更大的自主权,落实高校的办学主体地位,为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持。
2.转型发展需要多元利益相关主体积极参与
1993年国家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4]。高校是一个典型的“超级复合社会组织”(博克),其发展离不开多元利益主体的参与。地方本科高校要充分吸纳各种利益相关主体的资源,积极探索符合高校转型发展需要的理事会制度,地方政府与社会各界,企业、文化机构等社会组织都可以一定的方式参与到地方本科高校的治理中来。同时,还要注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参与机制,在制度的框架内将社会组织与中介机构在高校转型发展中的具体作用确定下来,充分发挥其效能。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是高校、政府、行业企业三者间关系的重新建构。政府要加强宏观政策引导,健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政策语境。要扩大落实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强化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建设。政府要在招生、平台搭建、资金投入、校地合作、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给予大力倾斜和支持。要通过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放权来释放高校活力,让地方本科高校享有广泛的自主权,可以自行应对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挑战,自行决定如何能以最恰当的方式响应外部社会不断出现、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机遇,从而全面提升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企业要深度融入到学校的发展中来,通过助力高校的全面转型发展来实现自身的全面转型升级。要建立政府、高校与地方的联动机制,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高校、政府与行业企业在加强自我发展的同时,必须进行相互协作,共同构建互为依托、协同发展的新平台,发挥各自优势,促进校地深度合作,增强学校办学活力,从而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3.转型发展需要改革高校自身运行机制
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地方本科高校自身运行机制也需要进行综合改革。要构建灵活的办学体制,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内部治理机制,努力构建符合转型发展要求的现代大学内部管理机制,更好地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推进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转型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高校内部要进行综合改革。从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上体现与地方的融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学科专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上有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自身的全面发展促进地方的全面发展;在科研导向上要有相应的政策来促进教师科研向应用研究的转向。
总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不仅是一场高教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解放思想,破除制约学校转型发展的深层次思想桎梏,用转变观念开启学校转型发展的动力之门,要积极宣传全新的办学理念,让转型发展的观念深入到高校师生中去,为高校师生所普遍接受并自觉参与到转型发展的实践中来。社会各界要形成共识、凝聚合力,地方本科高校自身更要坚定信念。这样才能立足自身条件和发展实际,认准自身的角色,坚持自己的特色,从而在转型发展中取得新的突破和成绩。
参考文献
[1] 赵一凡.美国文化批评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34。
[2] 张大良.改革创新努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14(12):5—7。
[3] 赵哲,董新伟,李漫红.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三种倾向及其规避[J].教育发展研究,2015(07):23—27。
[4]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69。
Abstract: From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in China and the West,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is a piece of transition history to seek a breakthrough in accordance with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This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is also the modern interpre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to three functions of talents cultiv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 which ar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application research being highlighted, and social services close to the needs of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At the same time,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needs re-examining its operation mechanism, adjus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versities, government and society,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multiple stakeholders, and reforming operating mechanism of universities.
Key words: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type; governance reform (责任编辑 黄建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