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世波 潘福亮 王焱燚
摘要:随着煤矿现代化的发展,国家对矿山设备运行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建设本质安全性矿山已成为煤矿生产建设的核心。然而目前矿山企业的现状是矿山技术人员匮乏、工人技术素质极低、设备科技含量低,这极大地制约了矿山企业的发展。文章对变频调速技术在矿山绞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矿山绞车;变频调速技术;矿山设备;煤矿生产;本质安全性矿山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D53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1-0141-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11.069
地质灾害有地震、滑坡、泥石流、雪崩等,滑坡作为地质灾害之一,一旦发生,会危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半垟滑坡有复活滑动现象,若进一步发展将成为泥石流灾害,严重威胁沿沟谷一带的村民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影响了周边群众的情绪,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同时给坡下通往乡所在地的主要公路也留下了隐患,并造成较广泛的社会影响。
1 滑坡基本特征
滑坡体位于半垟村北西侧不足10m,标高为860~910m。
1.1 形态特征
滑坡主滑方向北东25°,滑坡隐患体长为95m,宽为80~120m,其中前缘宽为120m,后缘呈弧形,一般约为80m,面积为9500m2,冠、趾标高分别为910m和860m,垂直高差为50m。根据勘查报告滑坡体平均厚度为5.33m,滑坡隐患体总体积约为5.06万m2。
1.2 变形特征
1.2.1 坡体裂缝:裂缝呈弧形展布,东西最长为80m,宽为0.5~0.8m,向两侧尖灭,深达2m以上,缝底有陷落黏性土堆填。滑体陷落后,留下的滑坡断壁面高约为0.5m,新鲜、无杂草生长。
1.2.2 滑坡台阶:由于滑坡体蠕动的不均匀性,在坡体内已形成众多环状拉裂缝,总体走向80°,其中主要有2条,其外侧坡体均产生不同程度的下错,在剖面上形成2个陷落台阶,台阶后壁倾向北东25°,倾角较陡,一般在40°左右,台阶最大高差为1.0m。
1.2.3 醉汉林:因受滑体蠕动影响,坡体上树木大多向后(南面)倾斜,呈现出特有的醉汉林特征。
1.2.4 前缘:见有线状湿地和泉水点分布,其位置与滑坡剪出口基本吻合。
1.2.5 滑坡周界剪切裂缝:主要分布在滑坡体北西靠近前缘剪出口部位,其地形已呈鼓丘状,剪切裂缝呈放射状扇形展布,延伸较长,产状一般呈陡立状,走向与主滑方向相近。
1.3 滑带土和滑床特征
半垟滑坡隐患体滑带土为粉质黏土,滑床岩性为全~强风化凝灰岩,属软质岩类,全~强风化层厚度一般为数米至十余米,最厚处达16.1m。其下部为中等风化层。
1.3.1 残坡积层——②号层。粉质黏土:灰黄色,可塑状,湿度饱和,中压缩性,由粉粒、黏粒组成,含碎石、砾等。
1.3.2 全风化基岩——③号层。已风化成土状,紫灰色,硬塑状,湿度饱和,中压缩性,由粉、黏粒组成,常夹强风化基岩碎块,原岩结构可辨,干钻可钻进,厚度为0.5~14.7m。
1.3.3 强风化基岩——④号层。紫灰色,坚硬状,岩芯较破碎,呈碎块状,用手可捏碎或折断,风化裂隙发育,干钻困难,该层全场分布,厚度为0.4~1.4m。
1.3.4 中等风化基岩——⑤号层。紫灰~灰绿色,坚硬状,凝灰结构,厚层状构造。该层2剖面以西一带,岩石较完整,呈灰绿色,裂隙不发育,而2剖面以东则相反,该层全场分布。
2 防治方法
根据勘查结果,滑坡活动的内因在于陡斜坡下存在滑动带,其抗剪强度低,浅表部残坡积物厚度大、结构松散,当出现较大幅度降水时,雨水的大量下渗引起边坡基质吸力、抗剪强度的下降,边坡重度增大,从而使边坡的稳定性大大降低,可能导致坡体下滑。由于前缘紧邻半垟村,滑坡一旦剧烈活动,必将对村民和建筑物形成威胁,造成损害,并带来较严重的社会影响。
2.1 本滑坡地表水迳流
本滑坡地表水迳流是导致滑坡的关键因素,排水不能根本解决其危害,因此排水工程应作为治理方案的辅助工程,主要工程形式有坡顶截水沟或坡中设枝形沟。
2.2 减载削坡
减载削坡可以彻底消除滑坡危害,但本滑坡规模大,清除滑坡物质,同时又是在滑坡中开挖新的临空面,不利于滑坡稳定。此外,滑坡前缘下部即为乡间主要公路和村庄,无法倾倒减载削坡产生的大量碎石土,同时由于该工程山高路远,大型车辆无法通行,因此大型挖掘机也难以进场施工。
2.3 支挡结构形式
支挡结构形式有抗滑片石垛、抗滑挡墙、锚杆、抗滑桩等。由于本滑坡滑床埋深大,表部岩土结构松散,故无法采用片石垛、锚杆进行治理。但抗滑挡墙受施工条件限制,当滑动面埋深大、滑坡推力较大时,挡墙基础开挖深度大,墙身断面积大,施工难度和投资相应也大,也不可能采用抗滑挡墙治理。
3 滑坡治理方法
3.1 抗滑桩
抗滑桩主要布置在滑坡前段滑动面(滑床)部位,少量布置在滑坡带中上部位。以滑动带之下的全风化和强~中风化基岩为其锚固段,锚固段长度占桩全长的50%左右,考虑部分全风化层厚度超过50%的锚固段长度,但因全风化层为中压缩性的粉质黏土,因此,桩端仍以穿过强风化基岩进入中风化基岩为准。桩顶与地面持平或略低于地面0.2~0.5m。
抗滑桩直径采用φ1500、φ1300两种钢筋混凝土桩。φ1500桩:截面1.766m2,锚固段长度为桩长的50%左右,桩底铰接。桩的截面惯性矩I=0.24m4,桩截面模量W=0.33m3,桩的混凝土(C25)弹性模量E=2.8×104MPa,桩的抗弯钢度EI=0.672×107kN·m2。箍筋间距150mm,纵筋合力点则桩表面距离50mm。φ1300桩:截面1.33m2,锚固段长度为桩长的50%左右,桩底铰接。桩的截面惯性矩I=0.14m4,桩截面模量W=0.22m3,桩的混凝土(C25)弹性模量E=2.80×104MPa,桩的抗弯钢度EI=0.392×107kN·m2。箍筋间距150mm,纵筋合力点则桩表面距离35mm。
考虑桩后剩余抗滑力或被动土压力对桩支承作用。滑坡体重度V取18.3kN/m3,内摩擦角φ取13°。中风化凝灰岩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R),根据勘查报告资料为11.15MPa(标准值)。地基系数K取60~80MN/m3。
桩孔采用人工开挖成孔,钢模板支模,现浇钢筋混凝土护壁,砼标号C20,厚度黏90~180mm。φ1500桩护壁主筋14Φ12、φ1300桩护壁主筋12Φ12,配φ6箍筋,间距@150mm。
抗滑桩配筋:φ1500桩主筋14Φ25、φ1300桩主筋12Φ25,φ8箍筋,间距@150mm螺旋筋,桩身采用
C25砼。
3.2 浆砌块石挡土墙
3.2.1 滑坡北侧炎坑溪沟滑坡脚部分已失稳、坍塌。为反压坡脚,在炎坑溪旁的滑坡底部砌一道挡土墙。
3.2.2 挡土墙相关参数。挡土墙布置在滑坡前缘处,分段施工,相同走向段墙面保持齐平,墙面坡率为1∶0.3,墙背坡率为1∶0。深度挖至强风化基岩下0.5m,基础内倾坡比为1∶0.2,以加大墙身抗滑稳定性,墙背回填透水性良好的砾砂,厚度不小于0.30m,为有效排除墙背填土中所含孔隙水,设置φ100mmPVC泄水管,@2000mm,按2%坡度外倾预埋。
圬工砌体容重为23kN/m3,墙后填土内摩擦角为35°,墙背与墙后填土摩擦角为17.5°,墙后填土容重为19kN/m3,地基土(以强风化凝灰岩为主)容重为23kN/m3,修正后地基土容许承载力500kPa。
3.3 坡顶截水沟
滑坡区外地表迳流的大气降水流入本滑坡体,因此在滑坡后缘坡顶的南西侧设计截水沟,截水沟有效过水断面:底宽0.4m、上宽1.0m、深度0.4m,采用浆砌块石,M10水泥砂浆,块石厚度0.25m。
3.4 地裂缝回灌水泥浆
滑坡体中的地裂缝经人工清理后,采用纯水泥浆灌填。水泥浆采用32.5R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灰比开始采用1∶1~逐渐调至1∶2配比,注浆压力0.5MPa,采用灰浆泵输送。通过水泥浆充填裂缝(隙),既堵塞导水通道,又促使滑坡体与滑床相对胶结,增加滑动面的抗滑阻力。
4 滑坡稳定性评价与推力计算
根据滑坡剖面图,将滑动面简化为折线形,其稳定系数(Kf)计算式为:
5 预期社会效益
滑坡通过治理,消除了隐患,维护周边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同时给坡下通往乡所在地的主要公路也消除了隐患。社会效益显现,体现政府关心人民生活,“以人为本”为主要宗旨,使得滑坡附近群众能够安居乐业,山间公路运行安全得到充分保证。
参考文献
[1] 半垟滑坡勘查报告[R].
[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S].
[3]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BJ94-94)[S].
[4]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S].
[5]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则
(试行)[S].
[6] 刘祾頠.分布式环境下的滑坡稳定性评价系统开发及
集成技术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2011.
作者简介:麻喜兰(1963-),女,浙江缙云人,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地质工程师。
(责任编辑:秦逊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