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或存在第九大行星
美国科学家迈克尔·布朗发表文章称,第九大行星回来了。不过,这一次可不是要拯救已被从太阳系九大行星中除名的冥王星,而是发现了太阳系中可能存在第九大行星的证据。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家布朗和康斯坦丁·巴特金发表论文称,尽管尚未直接观测到这颗行星,但他们已通过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模拟找到了太阳系存在“行星九”的“铁证”。
“行星九”是在天文学家对六颗已知遥远天体的研究中被发现的。这六颗天体运行奇特,就像六块以不同速率运转的钟表,但无论何时去看,这些钟表指针都在相同地方,这一现象碰巧发生的可能性为0.007%。在排除其他可能性后,科学家通过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模拟计算出“行星九”的存在。
通过计算,天文学家认为这颗行星质量约为地球的10倍,冥王星的5000倍,引力足以影响太阳系边缘几个矮行星的运行。
“行星九”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是第八大行星海王星与太阳距离的20倍。与已知行星近圆形的运行轨道不同,“行星九”的运行轨道是一个奇怪的椭圆形,围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大约为1万至2万地球年。布朗和巴特金说,目前,许多天文望远镜已被用来观测“行星九”,他们期望在接下来的5年内可以一睹其“真容”。
关于布朗和巴特金第九大行星的发现,一些专家也提出了保留意见。
探测冥王星的“新视野”号项目负责科学家艾伦·斯特恩说:“每过几年就会出现这种预测,目前没有任何预测变成最终的事实……如果布朗和巴特金能成为例外,我会很高兴。但我们需要等待,毕竟预测不等同于发现。”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郑永春表示,不同距离的天体之间都会存在相互作用,按照美国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这颗“第九大行星”会影响柯依伯带天体的运行轨道发生倾斜,因此需要考察尽可能多的天体,才能使得轨道计算更为精确,“如果我们能观测到该区域更多天体的运行轨道发生异常,存在这颗未知行星的结论会更有说服力。”(据新华社、新快报)※
相关链接:
冥王星与行星新定义
冥王星于1930年被发现,之后的75年间,它一直被视为第九行星。随着布朗发现比冥王星质量更大的矮行星“厄里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2006年决定,不再将传统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视为行星,而将其列入“矮行星”。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当年还立下了行星的新定义:一颗行星首先要是一个天体,它要围绕太阳运转,有足够大的质量来克服固体应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近于圆球)形状,同时清空了所在轨道上的其他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