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锦文
[摘 要]2011版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让“语用”成了高频词。然而,阅读教学“与内容分析说再见”之后,“教什么”成为摆在每个语文老师面前的难题,如何确定“语用点”,这是当下语文教学亟需面对与解决的问题。许多一线的老师错误地理解关注语用的深刻内涵,把语文教学上成完全指语言文字训练的语文课,笔者认为,这样的语文课,对语用的理解是有所偏颇的。本文以两个课堂教学片段为例子,试图阐明语用教学的内涵,努力探寻“真美”语文。
[关键词]语用;真美;语文
2011版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让“语用”成了高频词。确实,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篇课文的教学,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孩子的语言实践,一定是存在缺憾的。因此,“语用”的提出就应运而生了。
王崧舟教师说,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安身立命之处在哪里?就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关注语用,教出“语文味”,这是新形势下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和风向标,研究言语表现的形式对提升阅读教学效益更有意义。语文课程就是寻找贴近学生的言语生命的律动点,唤醒他们的言语表现欲,培养学生对言语再现的热爱,让他们在语言运用中感受驾驭语言、言语创造的乐趣,这正是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目标。
可是,问题就来了,阅读教学“与内容分析说再见”之后,“教什么”成为摆在每个语文老师面前的难题,如何确定“语用点”,这是当下语文教学亟需面对与解决的问题。许多一线的老师错误地理解关注语用的深刻内涵,把语文教学上成完全指语言文字训练的语文课,这里姑且称为“语言训练式”语文课,这样的语文课可谓以语言训练为抓手,以语言训练为目标,以语言训练为内容开展教学,看似充满语文味,扎扎实实开展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却脱离不了为了语用而语用的影子,这样的课导致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割裂,导致语文学习意趣、情趣、理趣的丧失,并最终造成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极度下降,又墮回20世纪90年代“语言文字训练”的怪圈。
下面以一个老师在一次小语论坛上执教人教版第十一册《一面》为例进行说明:该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之前,先出示一段描写人物外貌的文字,让学生根据文字描写猜猜文段里描写的人物是谁?学生猜不出来,老师顺势说明猜不出来的原因是:这种千人一面的写法,不能突显人物的特点。然后就提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人物外貌的描写突显人物性格,突显人物特点。接着,让学生进入文本,自由默读课文,划出描写鲁迅外貌的句子,学生在文中共找出6处描写鲁迅外貌的句子。老师就围绕着这六句话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体会作者通过对鲁迅“瘦“的外貌描写,突出鲁迅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最后,老师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习的方法,通过描写老师的外貌特点,突出老师的性格特质。一节课下来,《一面》这篇课文的学习也就结束了。
这节课,引起现场听课老师们的纷纷议论:有的老师认为这是一节非常扎实有效的语用式语文课,这节课不再纠缠于课文内容与思想情感的学习,而真正实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课。它真正实现了从“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从“非本体”向“本体”转变,从“教理解”向“教运用”转变,从“教思想内容”向“教学习方法”转变。有的老师则认为这节语文课学生并没有走进文本,教师脱离了文本,只是在进行通过人物外貌描写突显人物性格的教学,而这样的教学放在六年级的课堂,未免显得单薄。有些老师则认为,这样的语文课,完全脱离阅读教学的本源,完全指向学习写作方法,阅读教学的人文性毫无体现,更谈不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偏离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众说纷纭,一时无法说明。但可以肯定的是:这节课引出了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如何实现语文课的语用价值?
在备课中,如何体现语用意识?如何设计语用方面的教学内容?如何编排它们以获得最佳的语用效果?是文本内容学习与语用练习分离,还是语用融于文本内容学习中,是体现语用的精神多一点,还是体现语用的操作性多一点?这些,都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细细推敲。
笔者认为,新课标提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让我们关注语言文字,而不是把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课完全指向语用,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这样做是有失偏颇的。
语文课上的阅读教学,本质究竟是什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得再次追问这个问题:语文课上的阅读教学是否要关注理解与感受、情感体验与熏陶感染?其实,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内容情感与表达形式的统一。读者总是在理解内容、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感受阅读的快乐,从而养成阅读的习惯,提升阅读的能力;同样,读者也总是在理解内容、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感悟文句的优美、构思的巧妙,从而领悟表达的奥秘,逐渐提升写作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关注语用的阅读教学不能错误理解为“指向语用”,而无视文本丰富的内容与深厚的情感,必须要关注理解与感受,体验与熏陶,其实,这也应该是语用的范畴。
下面以小语名师罗才军执教的《少年闰土》来说明。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部分“回忆少年闰土”时,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教师导语:说起这段回忆啊,的确是烙印在作者心中最深刻最神奇的记忆。接着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说说在读这段话时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景象?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边读边想象,把对眼前文字的理解化作美好的想象,从而把文字变成画面。所以,在这段文字的导读中,教师先让学生读出那些亮丽的色彩,接着读出那美丽的景物,更进一步,读出少年闰土的的英武不凡、机智勇敢。最后,老师与学生合作读,读出静态描写的景物和动态描写的人物,通过读静态描写的景物用舒缓的语调,读动态描写的人物用紧张、激越、快速的语调,从而让学生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动静相生,一静一动,舒缓激越,相辅相成。
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执教者自觉摈弃了“内容分析式”的教学,努力向“教语文”靠近。在教学第一自然段“回忆少年闰土”时,罗老师以文本丰富的内容与深厚的情感,引导学生朗读、品味、感受、想象、体验,而在这一连串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在自然而然之间,在不知不觉之中,发现领悟了文本语言的独特表现方式和文本语言的精妙表达,并在语文实践中浸润习得这种表达方式。这样的设计,可谓独具匠心,却又自然无痕。可见,阅读教学中的语用,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点上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语用的内涵应该是宽广的。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桑志军教授说:决定是不是语用的,并非是否写字了,也并非是否把字、词、句用到了一个新语境,而是不管笔头、口头,不管新语境、旧语境,只要在具体语境中,人们根据语境需要,使用语言文字表达、交流和理解自己的所想所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线的语文老师一定要明晰:关注语用,并不是单纯地指向语言文字的训练。也就是说,关注语用,并不是在文本中找一个语言训练点,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进行写一写,练一练,把字、词、句用到了一个新语境。这些做法,都没有真正理解语用的深刻内涵,窄化了语用在语文教学中的真正价值。
桑教授告诉我们:语用教学,包含着三层意思:一是唤醒语用行为的动机;二是构建全面、完整、生动的言语能力体系;三是追求语用品质的卓越,即将深刻、创意的思想内容与清新、鲜活的言语表达形式之间的完美融合。只有这三个方面都达到了,才可以说是真正的语用教学,才是“真美”语文。这将成为我们寻找真正语用教学的指路灯与方向标,也将成为追寻“真美”语文的最佳路径。
参考文献:
[1]罗才军·语文问道 道法自然 · 《问道语文》·2013年10月.
[2]罗才军·重温真诚质朴的友谊,再现元气淋漓的闰土·《小学语文教师》201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