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宋娜
[摘 要]“风骨论”是南朝作家刘勰在其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文心雕龙》中所提出的一重要理论命题,历来为文学理论批评作家所重视。本文将从“风骨论”的起源、文化构成两方面来探究刘勰《文心雕龙》的风骨论。
[关键词]风骨论;起源;文化构成
《文心雕龙》是中国中古时期一部伟大的理论批评著作。 因全书结构严谨、文辞华美、见解深刻、自成风格,并处处体现着作者刘勰的成熟理论观,历来受到诸多学者的争相研究。 而在刘勰的诸多理论命题,占有重要地位的要数“风骨论”,这一理论几乎贯通全文,因此也成为学者们的研究重点。罗宗强说过:“风骨论是刘勰最激励人心而又最扑朔迷离的理论命题,也是他的理论的最出色成就之一。”“风骨”一词始自汉代人物品评,魏晋又从人物品评扩大到人物画的评鉴,继而发展为画论、书论、文论中一个重要的美学话语。“风骨”作为一个审美概念,自魏晋玄学思潮兴起后才流行的。而“风骨”作为诗学范畴是经过刘勰第一次系统阐释真正成熟并进了中国古典诗学理论体系。
《文心雕龙》的整个创作意图就在返本救末。在刘勰所处的时代,文学创作领域出现了“无骨之徵”(《文心·风骨》),他尖锐地指出:“晋世群才,稍入轻绮,张潘左陆,比肩诗衢,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文心·明诗》)对于这种舍本逐末,竞事华艳的形式主义文风,刘勰极为不满。在刘勰看来,六朝文学的致命缺陷不是当时的作者没有才气华,不是他们生活的时代不能激发创作热情,不是上层政治对文学横加干涉,不是文学风格不够绚丽多姿,根源在于文章自身缺乏文品,作家自身缺乏人品,用刘勰的话来说,就是缺乏风骨。刘勰是号准文朝文学病脉的第一人。
刘勰的风骨论还汲取了当时风骨论中玄学化的审美标准,沿用了人物品评中一些玄学化人格要求。如“端直”、“骏爽”、“清峻”、“猷劲”等,这些审美要求本身就是人物品评的品目。 如刘劭《人物志》云:“体端而实者谓之贞固”、“骨植而柔谓之弘毅”、“气清而朗者谓之文理”;又云“其为人也,质素、平淡、中叡,外朗,筋劲、植固、声清、色怿、仪正、容直、则九征皆至, 则纯粹之德。”这些人物品评的品目,如“清”、“爽”、“朗”、“峻”、“爽”等,在《文心雕龙》中也多次出现。如“唯张载剑阁,其才清采。”(《铭箴》“简文勃兴,渊手清峻”(《时序》)“ 故《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辨骚》)这些评语与《风骨》中“ 风清骨峻”的审美要求是一致的,都来自人物品评。这说明刘勰论文之风骨如同论人之风骨一样,追求的是一种形而上的神,都带有玄学化思维特点。
《文心雕龙》风骨论与人物品评、书画理论在文化意识上具有相通之处,它们都以老庄哲学的生命意识作为认识的起点,都强调一种生命化的动感和活力。 老庄哲学及道家玄学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生命哲学。其中重养生的生命保护意识与倡放达的生命自由意识,是其最突出的表现。天人感应、天人一体,这本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思维模式,而玄学更是以人为本体,以保持生命原始活力为宗旨,并且将这种生命意识放大到宇宙间一切事物。刘勰风骨论正是以这种生命意识来观照文学作品,将文学作品视为活生生的生命体。风骨作为一种诗学范畴,所蕴涵的是一种诗学精神。其生命根基是儒家刚健中正的理论。同时刘勰受王弼《周易注》影响极深,而王弼《周易注》的最大特色是不把《易经》只看成含有玄机的占卜之作,而是将之与儒家的社会理想与人生哲理联系起来。“沟通儒道二家之心性本体论,究其玄极,无碍观同,而王弼则为首发其端之人”刘勰在运用风骨这一概念时, 主要根据自己原道宗经的儒家文化立场,赋予风骨新的思想内涵。使这一玄学的审美概念又带上儒家文化色彩。
刘勰《文心·风骨》指出获得风骨美的途径是“宗经”。刘勰云:“若夫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辞。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这表现他儒家化的文学立场。他认为宗经的原因是儒家经典本身就是最具风骨美的典范之作。从刘勰在《风骨》提出的批评原则来看,“体要”是刘勰文学批评的基本标准,也是风骨美的要求。“若骨采未练,而跨略旧规,驰鹜新作,虽获巧意,危败亦多,岂空结奇字,纰缪而成经矣!《周书》玄:辞尚体要,弗惟好异。盖防文滥也。”“体要”一语源自《尚书》,刘勰认为“体要”是体察切要,作品的文辞能够准确地表情达意。 它是思维或客观物象在语言形象中最自然最真切最本质的表现。它是运用语言对情与理进行最完美的体现。刘勰以此反对当时“爱奇”“浮诡”反自然的形式主义文风。刘勰认为“骨采”“风辞”也应符合“体要”的艺术标准,风骨乏采不行,采乏风骨同样不行,辞采力求准确地表现事理。“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在他看来体要之文,就是自然之文,又是最具风骨之美文。
刘勰一方面从儒家文化传统吸取理性力量,另一方面又接受当时的审美观点。他从理论渊源、写作实践、批评原则为风骨论注入儒家文化元素,同时又从思维方式汲取玄学化的审美标准,文化意识上汲取玄道文化奇特的境界、飞动的气势充实风骨论。这就是《文心》风骨论的文化构成。这种构成以儒家文化为其终极归宿,以道家文化为其载体。因此刘勰的风骨论具有新的美学价值。既有崇尚孔儒人格力量和品节骨气的文化传统,又具有弘扬飞动阳刚之力的文化审美个性。
参考文献:
[1]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6:(330).
[2]陈耀南.文心同雕集[M].成都出版社,1990:35.
[3]王运熙,文心雕龙 [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周振甫,文心雕龙 [M],中华书局,1986.
[5]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M],中华书局,2006.
作者简介:孙语林(1990-),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宋娜,(1990-),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