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头戏”。作为集边疆民族经济欠发达为一体的省份,云南同样面临着加快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艰巨任务。而作为全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地区,上海市近年来在推进教育均衡方面取得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多年来,在接受上海对口帮扶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受益良多的云南,在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同样需要借助“外脑”,开拓思路。这也是我们编辑本组文章的初衷和目的,以期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
样本一集团内“差校”学生可转学到名校
2015年2月刚一开学,原本就读于上海七宝三中九年级的邓程钟就转入了附近的民办文来中学初中部,完成他初中生涯的最后一个学期,且并不需要额外支付任何费用。半年后,邓程钟顺利地考取了上海市重点高中——上师大附中。
为何邓程钟可以免费转入教育资源更优质的民办初中就读?原来,七宝三中和文来中学同属七宝中学教育集团,而这项被称为“集团内留学”的机制,目的在于更好地激发普通中学优秀学生的潜力,至今已有600多名学生受益。
从最初的4所学校,到如今的13所学校,成立于2005年的七宝中学教育集团如今走过十年。十年间,其以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七宝中学、文来中学为核心,通过先进的理念和组团方式,不断助推成员学校提升办学水平,改变薄弱学校的面貌,引领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如今的七宝镇,优质教育已是遍地开花。
集团内学校“留学”:学籍、学费仍留原校
2005年,闵行区作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区域,提出建设“教育强区”的战略,而一向把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的七宝镇,实施了“教育强镇”的方略,利用七宝中学优质资源带动辖区基础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成为地方政府首选。
“当时,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全市普遍存在的情况,而无论是标准化建设,还是中心城区与郊区学校一一结对等举措,对解决整个上海的教育均衡问题的意义都不是很大。”对于集团当年成立时的初衷,七宝中学教育集团理事长、七宝中学校长仇忠海记忆犹新。而提出建设“教育强镇”的七宝镇,除了七宝中学及由其创立的文来中学(初中部和高中部)外,就只有七宝二中一所初中,而且教育基础比较薄弱。
上海市七宝中学创建于1947年,1961年始列为上海市重点中学,1997年规划为上海市11所现代化高标准寄宿制高中之一。如何利用七宝中学的优质资源,带动辖区基础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从而进一步实现“教育强镇”的目标?地方政府将这一重任交给了仇忠海,并最终选择了集团化办学。2005年初,七宝中学挂牌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2005年9月,即成立了七宝中学教育集团。随后,仇忠海派出文来初中的多位管理人员和优秀老师,帮助七宝二中推进教科研工作、设置各种课程、数字化校园建设等,七宝二中的干部、老师分批到文来初中挂职培训,带教对接。2007年,七宝二中就被评上了闵行区A级一等学校。
“我们保持集团核心学校法人地位不变,义务帮助集团成员学校同步优质发展。”仇忠海说,在发展的过程中,集团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衷共济,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项目合作的形式促进各校共同发展,将各种优质资源进行共享。
七宝中学教育集团成立十年来,田园高中、七宝实验中学、七宝外国语小学、航华中学、航华二中、七宝三中、文来实验学校等也先后加入进来。如今,集团成员学校已由当初的4所发展为13所,教职工逾千人,学生逾万人。每次有新的学校加入集团,仇忠海都会派出最优秀的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去带教,帮助设置课程,开展教科研交流。
这是一张“成绩单”:集团成员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与核心学校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一对一”结对,带教一年。截至目前,已开展160对师徒结对带教工作。集团核心学校和成员学校互派教师帮教或接受培训,近五年,26位管理干部和教师参与了柔性流动。集团成员学校的优秀生、特长生到集团内优质学校“留学”,学籍保留在原学校,学费交到原学校,接收教育学校不收取任何费用。
“一对一”带教助青年教师成长
今年26岁的徐昕,是七宝三中的一名青年教师。2011年,本科毕业的徐昕来到刚成立的七宝三中,担任英语老师兼班主任。“一方面,我毕业于英语专业,但不是师范学校,没有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我带的班级中男生占了三分之二,有几个特别调皮难带。”幸运的是,她遇到了一个“好师傅”——文来初中的英语老师柴本胜。七宝三中成立伊始,便同步加入了七宝中学教育集团,而柴本胜是徐昕“一对一”结对的师傅。
在徐昕的印象中,在为期一年的带教时间里,柴本胜经常来听课、评课,给她指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柴本胜以及文来初中其他老师的课,也全都对她开放共享。“英语教学分为课前、课中、课后,刚毕业那会,我对课后如何让学生消化前两个环节的知识,感到有些困惑。”
柴本胜对徐昕这个徒弟的成长感到很满意。他坦言,刚开始,徐昕由于缺乏教学经验,上课时经常指令不清。柴本胜和文来初中英语教学组的其他老师们一起去听徐昕的课,共同诊断,并进行专题研究,帮她找出问题所在和解决办法。“虽说我们是一对一的结对,但实际上,我们是两个学校备课组之间的对接。”
这种“一对一”的带教,虽说是由资深教师带教青年教师,但在柴本胜和其他文来初中的资深教师们看来,这种带教对他们自己也是一种提高。
在七宝三中校长程庆看来,学校成立之初便加入七宝中学教育集团,并享受集团优质学校的资源共享,是非常幸运的,多名青年教师也在资深教师的带教下,快速成长起来。“今年刚毕业的学生是七宝三中的第一届学生,刚入校时英语是全区37名,中考时是全区16名。”程庆说,从整体成绩上看,刚入校时是全区23名,中考时是全区11名,而徐昕做班主任的班级,一共有20名学生参加中考,其中7名考取了市重点高中。
“诊断式督导评估”提升成员水平
不只是七宝三中,最早加入集团的七宝二中,以及后来先后加入的航华中学、航华二中、七宝实验学校、文来实验学校等,都从中受益颇多。
2011年4月20日,航华中学正式加入七宝中学教育集团。与此同步的是,航华中学的十一位骨干教师及有关备课组与七宝、文来的十一位负责人、专家、名师签订了师徒带教协议,带教涉及中层领导教学管理、班主任班级管理、学科教学、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等多个层面。仅一学年的时间,师徒间的互动就达到200余次,通过示范引领、理念渗透、资源共享、项目推进、平台搭建,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有效促进了结对教师乃至整个教工队伍的师德建设与专业发展。
事实上,这种“一对一”结对带教的做法,贯穿在集团所有的成员学校之间。每次有新的学校加入集团,仇忠海都会派出最好的师资力量,到成员学校去参与管理、设置课程、开展教科研交流等,并让成员学校的青年教师们分批到优质学校进行交流教学。
此外,集团还会对每所成员学校进行针对性的诊断。每学期开学初,仇忠海都会带上教育集团发展督导团部分成员走访核心学校,听取学校一学期发展的新思考,并就学校改革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难,现场办公,予以解决,给学校以支持和鼓舞。
这种方式叫“诊断式督导评估”,是七宝中学教育集团提升各校办学水平的举措之一,首个接受诊断的成员学校是航华中学。航华中学加入集团后不久,七宝中学教育集团发展督导团一行14人,就在理事长仇忠海校长的带领下,深入航华中学进行了为期一天的综合调研。
在调研中,督导团通过听、看、访、谈、议等形式和渠道,对学校管理(办学理念、目标、特色和队伍、文化建设)、学校德育、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研、总务后勤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摸底分析,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觉得不适应“留学”,可选择重回原学校
七宝教育集团的一些成员学校虽是普通中学,但也有不少优秀学生。然而,当临近中考或高考时,由于老师可能会将更多精力放在中游上下的学生身上,而无法顾及他们。如何让这些优秀学生在毕业前的最后冲刺阶段,成绩得到更好的提升,并顺利考入重点高中或大学?
七宝中学教育集团的答案是“集团内留学”,即让集团成员学校的优秀生、特长生到集团内优质学校“留学”,学籍保留在原学校,学费交到原学校,接收教育学校不收取任何费用。而在七宝中学教育集团,共有7所初中,其中民办的文来中学,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生源,都是最好的一所,当然学费也是最高的。
2005年2月,当七宝三中九年级学生邓程钟被告知可进入文来初中读最后一个学期时,他有些兴奋,也有些担心。“一方面,两所学校的课程进度不一样,怕自己跟不上;另一方面,老师和同学都是新的,怕不适应新环境。”邓程钟说,文来初中是民办学校,总体成绩要好于七宝三中,成绩优异的学生也更多,自己原先在班级上都是前两名,到了文来初中后,在班级里就只能排到十几名。“不过,对这些我都有心理准备,总体适应得还不错。”他说。
然而,并不是所有“留学”的孩子都能适应新环境。与邓程钟同时从七宝三中转去文来初中就读的一名女生,原本经常考全年级第一名,但到文来初中后却“水土不服”。面对这种情况,在老师劝说下,这名女生又回到了七宝三中,最终也同样考取了市重点高中。
“这种选择是学生和家长自愿的,如果觉得不适应,可以选择重新回到原来的学校。”文来初中校长柏彬说,学生刚转学时,学籍所在学校的校领导、教导主任、班主任都会带着学生和家长,到更优质的新学校去,与新学校的校领导、教导主任、班主任一起开会,要求对这些来“留学”的孩子更多一些关心。
集团化办学的“两个条件”
“我认为,集团化办学有两个必需条件。”仇忠海告诉记者,第一个条件是,集团内必须有龙头学校,并有优质教育资源,能够承担起帮助其他成员学校发展的重任,包括理念、师资、课程等必备基础。而在帮助其他学校的过程中,龙头学校也需要不断加强自己的实力,才能真正承担起这一重任。
第二个条件,是集团的负责人以及整个团队都要有社会担当意识,具有开阔的胸怀。“在自己学校办好的基础上,愿意为社会承担责任。”仇忠海表示,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劳动都是没有额外收入的。
如今的七宝中学教育集团,不仅各成员学校取得了同步优质发展,七宝中学、文来中学的管理团队也不断成长成熟,教师的教育修养和境界持续提升,教育质量持续攀升。七宝中学以学生自主招生的出色表现、100%的二本率、94%左右的一本率,进入上海高中第一方阵;文来初中以学生在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舞蹈、古诗文、科技创新和汉字书写大赛中的卓越表现奠定上海市优质初中的地位;文来高中以跻身市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升学质量、规范的国际课程管理领跑民办高中发展。三所学校分别是全国、上海市和闵行区文明单位。
(栾晓娜/文)
样本二
上理工附小带动“菜场学校”沪籍生增加
在上海理工大学附小教育集团的光荣榜上,有些孩子成绩并不特别突出,但不妨碍他们和学霸型的优等生一同站上领奖台,他们凭借自强、给他人送去温暖而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正是上理工附小教育集团办学的意义所在。
在上海杨浦区,上理工附小教育集团成立的时间算是比较晚的,2009年成立,彼时杨浦区已经有了三个教育集团。上理工附小教育集团的知名度和办学条件也比不上打一小学教育集团、上音实验学校教育集团,集团内除了核心校上理工附小以及水丰路小学的生源较好、师资力量较强外,另外四所学校长白二村小学分校、内江路第二小学、水丰路小学分校、国和小学的外来务工子女都比较多,有的学校甚至50%~80%的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女。
不过,上理工附小教育集团通过开展联组教研,实现优质师资的柔性流动,带动集团内各校提升教育水平。目前,长二分校的沪籍学生比例已从2009年集团刚成立时的20.3%上升到43.5%,6年增长近三成,昔日的“菜场学校”对沪籍学生及其家长的吸引力正逐年提升。
学生靠捡废品自强不息获奖学金
水丰分校有位男同学叫杨朔,是个热心公益的孩子,他带领同学们清洁校园,号召大家义卖捐赠,组织夏令营探望老人,总能给人带来活力和温暖。
国和小学有位自强不息的女生叫孙艳,她的父亲靠残疾车才能出行,她自己也受到遗传影响行动不便,然而,懂事的她经常捡易拉罐和水瓶,从不向家人吵着添新衣。她说,这样做既能清洁马路,又可以贴补家用,穿别人的旧衣服也很美丽。孙艳以她的乐观勤奋,赢得了师生们的尊重……
像杨朔、孙艳这样的孩子也许成绩并不是拔尖的,却因为自己在不同的学校演绎的精彩故事,在教育集团平台上有着同样的名字——“上理之星”。从2010年起,上理工附小将“上理之星”的奖学金计划惠及整个集团。在“公益之星”和“自强之星”评比中,昔日“菜场学校”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也和上理工附小的奖学金获得者站上了同一个领奖台,这让集团办学的意义更加凸显: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菜场小学”沪籍新生比例逐年上涨
一位家住延吉街道的学生家长对记者表示,长白街道、延吉街道、定海街道原本对口学校都是上理工附小,但是周边的优质学校就这一所,如果碰到出生高峰年,入学报名人数就会远远超过上理工附小的计划招生名额。“作为学生家长,我们最关心的是‘名校如何带领‘弱校共同发展,更在意‘名校的优质资源能否在集团其他学校流动和共享。”
如何看待集团化办学的成效和学生家长对这项教育改革的欢迎程度呢?
上理工附小虽然每年的一年级新生中沪籍学生比例始终是100%,但新生入学人数却从2013年的281人下降到2014年的275人和2015年的237人,不少超过招生计划数的新生被调剂到了名额尚有富余、教学资源同样丰富的成员校;原本外来务工及农民工子女占到八成的长二分校,也随着集团化办学条件的提高扭转了人们眼中“菜场学校”的旧有印象,沪籍新生比例已从2009年的20.3%逐年上升到2013年的24.6%、2014年的33.8%和2015年的43.5%,数据表明学校对周边上海本地学生及家长的吸引力在增强。
首批加入新优质学校项目
上理工附小教育集团理事长兼核心校上理工附小校长丁利民坦言,2009年刚成立的附小集团办学基础并不丰厚,各校差异较大。集团理事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合资源”,动员大家亮出所有的教师和课程“家底”,放在台面上,供各校取用分享。办好集团的愿景是“不一样的学校,一样的精彩”。集团管理核心应源于各校的真实需求,帮助成员校设立合理的目标,通过提供“指导”和“支持”等服务,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2010年,上理工附小首批加入上海市新优质学校项目,新优质学校的价值取向和教育联盟的目标导向都在引领学校探寻“最近发展区”,发现走向优质的路径。因此,集团以各校三年规划为抓手,聚焦问题和瓶颈,提炼有新意、有实效、能辐射的经验成果,逐渐找到各自的发展目标和路径。
优质师资柔性流动
上理工附小教育集团成立6年来做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组建灵活多样的校际联合团队,开展联组教研,实现优质师资的柔性流动。在集团秘书长、上理工附小副校长徐晶提供的课题项目研究团队活动表上记者看到,2014年由上理工附小牵头,组织各成员校骨干教师开展《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项目“小学三年级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课题研究活动4次、公开教学研究4次、经验交流2次。
2015年,集团跨校带教团队有11组,涉及10个学科、27位老师。2009年,集团只有中学高级教师5名、区级骨干教师4名,而到2014年,集团的中学高级教师已达到14名,区级骨干教师增至14名,并涌现出区学科带头人3人。”徐晶说。
(俞 凯/文)
权威解读
上海市教委:上海模式符合“多校划片”总体导向
上海提出并推广“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能否为“择校热”降温?
近日,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就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相关问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不是简单地复制他校经验
记者:根据计划,“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到2017年底覆盖上海50%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家长、社区的满意度平均在85%以上,办学特色基本形成的“家门口的好学校”。提出这样的目标将给上海的义务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贾炜:这既是目标,也是上海市政府对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总体要求。提出这样的目标,不仅仅是对参与“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学校的要求,是对所有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的一种期待或者说是树立了“家门口的好学校”的引导,一是希望所有公办中小学都要把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自身努力,关注学生的差异、个性发展,建设学校特色的课程、文化。
二是希望公办中小学淡化对学业分数的功利性追求,立足学生的全面有个性发展,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从学生、家长、社区等方面吸收有价值的信息,促进学校教育内外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记者:“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贾炜: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不管是主持校还是伙伴校,都要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只有这样才不会因“主持”而自傲,也不会因“伙伴”而自卑,从而构建一个发展共同体。
其次,不管是学区化办学,还是集团化办学,绝不是简单复制一种办学模式,而是在探索办学规律的基础上,各校根据自身特点,发展自己的个性与特色,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再次,“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并不是简单地复制他校经验,或简单地把优质校的优质资源分配到相对薄弱学校,而是要通过资源共享、机制重构,实现学校间优势互补,激发学校的内在发展动力,快速生成新的优质教育资源。
最后,上海市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既注重从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也尊重自下而上的改革智慧,在具体操作上,强调以区(县)为主,充分发挥学区、集团和学校的积极性,所以市、区(县)重在为学区、集团、学校创设必要的政策条件和改革环境,切不可大包大揽,代替学区、集团和学校去改革创新。
落实绩效工资倾斜政策
记者:对学区、集团内骨干教师的流动一般会采取哪些举措?
贾炜:在教师作为“学校人”的现实体制下,学区、集团内优质师资流动以柔性流动为主,即教师人事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流动到其他学校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以实现教育教学经验的分享、推广和创造。在这个大思路下,集团或学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己的流动方式。
比如黄浦区卢湾二中心教育集团有“两校互动”,也有“多校联动”。流动方式分为“优势辐射”型和“学习型”两类。“优势辐射”型教师每校1~2名,必须是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学习型”教师每校1~2名,流动期一年,编制属原学校。
又如杨浦区平凉路三小教育集团则采用了跨校骨干带教、团队整体支教、按需优课游教、双向长周期流动和特色教师走教等多种模式。
记者:对集团的流动教师该如何进行绩效评估?
贾炜:对集团内流动教师的绩效评估,市里只是做了原则性要求,鼓励各区(县)、学区与集团进行创新。如市里规定要落实绩效工资倾斜政策,对学区和集团内有两校任教经历的教师,在专业职称晋升上应予以优先考虑。奉贤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根据集团教师发展目标,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考核评价机制,发挥“清雅教师评选”“年度绩效考核”“教师岗位评聘”的激励和杠杆作用,促进教师不断发展。
有助于缓解择校
记者:达到既定的目标后,“择校热”是否会因此降温?
贾炜:择校是老百姓特别关注的问题,但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既有教育系统外的原因,也有教育系统自身的因素。随着近年来上海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当前上海义务教育阶段校际差距,主要已不再是硬件资源配置的差距,而是学校内涵发展水平的差距。这是择校现象仍然存在的原因之一。无疑,办好每一所学校,缩小学校间内涵发展差距,是缓解择校问题的重要途径。
“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聚焦重点是区域内教育内涵发展水平整体提升,旨在通过优化区域教育生态、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创、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智慧传递,重点实现学区内和集团内学校内涵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在区域内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缩小校际差距,从而有助于缓解择校。
记者:2015年11月26日,教育部表示正在考虑推行义务教育“多校划片”,即把学生入读小学初中从“一对一”变成“一对多”,由此解决家长过分追捧学区房的问题,这与上海提出的“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是否一致?
贾炜:教育部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多校划片)为学区房降温,同时加大查处力度,及时曝光择校现象,把就近入学落到实处。教育部希望通过这个举措,连同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等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
对于招生入学引发的学区房问题,实际上从2014年起,上海市静安区就实施“一个门牌号一居住户,五年内只接收一学生”的政策,被称为最严遏制“学区房”新政,此后,虹口、宝山、徐汇、长宁等区也纷纷效仿静安的“学区房新政”。本着教育政策的出台必须提前告知市民的原则,“五年一户”政策在各区推出时,告知当年即将入学的学生家长,他们所拥有的住房在以后要出售时,下家需要等他们的孩子对口入学满五年后才能获得新一轮对口入学的机会。此外,不同的学校会根据生源数量的不同制定细则,如学籍、户籍、落户年限、与户主关系等有相关要求形成排序,满足条件者优先安排。
从初衷看,“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与“多校划片”,其导向和目的是一致的,本质上都是希望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均衡发展,满足百姓需求。教育部考虑的“多校划片”是总体导向,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上海这几年大力推行的“学区化、集团化”政策,就是希望通过抱团发展的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打造更多的“家门口的好学校”,让适龄儿童更好地就近进入“家门口的好学校”学习。
为完善和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招生工作,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基础上,上海将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和入学报名系统,将于2016年第一季度向社会公布。同时我们还在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学校课程领导力、“绿色指标”校本化实践、学生学习基础素养培育等一系列“增效减负”项目,激活学生的内部动力,让学生爱上学校,爱上课堂,让每一所学校都能有各自的特点,努力教好每个学生。
(吴洁瑾/文)
专家意见
择校是社会问题,不可能完全消除
上海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学区房和择校现象能不能消除?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与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有没有冲突?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与终身教育处处长赵健、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所长汤林春、上海新优质学校研究所所长胡兴宏三位教育专家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者:如何让“主持校”既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又不抹杀“伙伴校”的个性特色?
赵健:主持校的办学模式是在自身所处的环境中逐步积累出来的,在另外一个学校是否能被接受,是否能有效实施,有复杂的影响因素,比如管理团队的价值观、学校文化基础、学校所在社区和家长群体的素养、教师群体的差异等。尽管通过一些技术性的改变,确实会刺激伙伴校的成长,但要两个学校拉平,是违背学校发展规律的,除非两个学校有非常近似的背景条件。
所谓教育均衡并非是让学区内、集团内每个学校的资源“拉平”,每个校长、每个教师都是独特的个体,并与自身所处的环境形成了稳定的相互关系,从而形成不同学校的办学风格。忽略这一点而强行用行政力量制造“均衡”,或者指望每个学校都能够无差,这是违背办学规律的。为了硬性追求“拉平式”的均衡而损害了区域的整体办学水平,在有些地方已有负面案例,值得引以为鉴。
汤林春:目前在市级层面,只是发出指导意见,进行方向性的指导,而非行政命令,也不是强制性措施,目的就是发挥区(县)行政部门、学校自己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另一方面,每一个集团、每一个学区,他们在选择龙头学校之后,这个龙头学校并不能把其他学校都限制死,而是有责任发挥伙伴校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维护他们自己的个性特色。
记者: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是否会分摊主持校的龙头优势?
赵健:对主持校来说,有责任将优质资源分享给周边学校,带动一个学校群共同发展。在分享资源的过程中,主持校自身也会有所得,比如需要系统梳理自己的经验,有目的地总结自己的优势,提炼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特征,这个过程增加了学校教师和管理者的成就感,促进了对自身经验的反思,正所谓“教学相长”。
此外,的确有些学校想把名校的整套办学模式都移植过来,但从来都没有过非常成功的案例,“办学模式关乎学校文化,文化的移植没那么容易,因为文化是生根的,跟所在区域、经济条件、生源结构和所在教师群体的整个文化氛围相关。仅仅通过主持校送来几位名师、基本学习资料,分享一下课程和网上教育资源,进行一下同课异构,对大多数伙伴校来说是很难被同化的。因此伙伴校与主持校虽然共同成长,但差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会存在,不可能完全消弭,各校之间依然会保留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记者:随着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覆盖率提高,择校热是否将得到抑制?
赵健: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能做到的只是让学校尽可能均衡,但对学校之外的教育影响有限,因为这是跟城市化进程、跟学校所在社区所拥有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教育资本的总体状况、跟不同学校所辐射的具体人群的人口特征相关。
学区房是一个自然的市场现象,政府能将其控制在一定程度,但要完全消除非常难。
汤林春:目前市教委推行的措施与择校有一定联系,但没有直接必然联系。就算以后优质均衡很到位了,也不能完全解决择校问题。因为择校是个社会问题,哪怕所有学校都一样,但由于历史原因、文化原因,甚至由于家长需求不同的原因,依然会存在择校需求,不可能在哪一天完全消除。
不同人有不同需要、不同理解,这是客观存在的,教育部门一家无法解决。国外也是鼓励择校,强调孩子的个性发展。而且均衡发展并不是抹杀学校的个性特色,既然有个性特色,不可避免地有家长会因为不同需求而出现择校。
现在上海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在硬件方面都是基于一定标准建造的,相差不大,差别主要存在于内涵、质量上。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必然会对家长择校热有一定缓解作用,但这些政策指向并不是仅仅为了解决择校问题,其探究的重点是如何让龙头学校真正发挥它的示范、辐射作用,从而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
记者:今后上海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覆盖面是否有可能达到100%?
赵健:鉴于学区化集团化并非是唯一的实现学校均衡优质的途径,未必追求全覆盖。还有许多有助于均衡的工作需要做,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提升针对学校的教育综合服务,政府可以加大对普通学校或薄弱学校周边教育配套服务的投入和支持,以缩减这些学校与名校在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本之间的差距。同时,舆论也应引导家长们将目光更多地从学校本身,延伸到校外学习条件的配备上,包括博物馆、课外辅导中心、社区教育服务以及更好的家庭教育。
汤林春:2017年“学区化、集团化”覆盖范围达到50%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目标并不难,难的是达成率,即必须达到“参加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学校要成为达到上海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学生、家长、社区的满意度平均在85%以上;办学特色基本形成”三个标准,才能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
上述标准中提到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既包括硬件又包括软件,且更强调软件,在软件上提出了更多要求,包括课程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的要求。比如教师上课教学质量如何,是否存在满堂灌情况;学校是否设有创新实验室;师生参加科研情况;教师改革参与度情况等。
只有三个指标都达到,才能达到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的标准。到2020年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在上海或将全覆盖,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也将全覆盖。
记者:“新优质学校”与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是否能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胡兴宏:很多人在对优质学校的理解上仍有偏差。优质的教育不应把学业成绩、分数排名作为衡量学校优质与否的唯一标准,取而代之的是让教育回归本原,真正关注“人的发展”。不过在目前的背景下,成绩确实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但这和新优质学校的理念并不冲突。如果真正能把人的教育做好,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孩子们在学校过得开心,学校的秩序得到稳定,老师提供的教育服务也很周到,拥有良好的学校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乏精心设计的课程,根本不用担心分数上不去。
“新优质学校”与“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这两个项目都是为了上海教育均衡优质发展,都围绕着把家门口的学校办好这一主题,只是采取的形式不完全一样,相当于通过两个途径来达成均衡教育的目标。
虽然这是两个独立的项目,但在新优质学校的推进过程中,采取了集群化发展的方式,通常是几十所学校集群式的发展。通过市里搭建一个平台,了解各所学校的办学经验、指导思想,提炼出符合我们“家门口的好学校”的办法理念。“新优质学校”的集群化发展和“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有类似之处,因为有了集群化这一推进形式,就形成了一种群体的氛围。
汤林春:“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与“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其实具有交叉性,学区内、集团内的学校可评为“新优质学校”,从而学区内、集团内的其他学校就可复制、辐射这所新优质学校的内涵发展、理念等。
不过,部分集团内、学区内的龙头学校在具备自己的品牌后,如格致教育集团,其今后发展的特色、品牌则追求多种形式;但新优质学校则相对比较稳定,追求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回归教育本原,更注重做“家门口的好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