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国内外现有的会计—税收差异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指出该项研究主题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会计—税收差异 盈余质量 税收规避 市场定价
会计—税收差异(以下简称“会税差异”)是指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财税体制改革一直就是经济改革的重点,会计与税收从高度一致逐渐变成适度分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以市场为主进行资源配置,那么会计与税收之间的差异如何为资源配置提供更多、更及时、更有用的信息?本文对其研究现状及未来进行综述。
一、会计—税收差异的来源
会税差异是指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从根本上讲,会计准则与税法有不同的目标,因此,在这两种制度下的收益计量方法也有所不同(盖地,2006;Hanlon和Heitzman,2010)。会计准则是为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然而税法是为了实现各级政府的目标,如产生税收并鼓励那些对社会有益的行为。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基础混合了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不允许公司提前支付费用或递延收入。税法侧重于发生收益的地点,以便在适当的管辖区征税。相反,对于财务会计来说,合并财务报表包括所有收入和损失,无论在哪里发生都来自公司控制的实体。
会税差异的另一个潜在来源是以会计或税收为目的的激进性报告。如当管理者向上操纵盈余时,可能财务报告成本与税收成本之间作出权衡(李增福、郑友环,2010;盖地、胡国强,2012)。在一种情况下,管理者向上操纵盈余产生会税差异,然而并没有操纵应纳税所得额。在另外一种情况下,管理者实施激进的税收规避策略,使得应纳税所得额偏低。因此,产生会税差异的因素有多种,甚至这些因素很可能同时对公司报告会税差异的水平产生作用。大多数研究者识别出会税差异的多种可能因素,并试图建立模型或对某个特定因素展开研究。
二、会计—税收差异与盈余质量
现有文献一般认为会计应计比税法允许的拥有更多的自由裁量权,因此,暂时性会税差异提供了税前会计利润质量的信息,(Phillips等,2003;Hanlon,2005;Blaylock等,2012),但这一观点一般没有延伸至永久性差异,因为不能操纵应计利润。另外一种观点却认为,理想的避税者是那些产生永久性差异的公司(Hanlon和Heitzman,2010)。Hanlon和Heitzman(2010)认为,产生永久性会税差异的税收策略,降低了公司的有效税率,提高了会计盈余,这使公司成为“理想的避税者”。Desai和Dharmapala(2006)认为复杂的避税结构,可能涉及永久性会税差异,这使得对盈余质量产生怀疑。
Hanlon(2005)认为会计利润高于应纳税所得额的公司(即具有大额正向会税差异公司)存在向上操纵会计盈余嫌疑。然而大额负向会税差异(会计利润少于应纳税所得额)可能产生盈余质量同样令人担忧。如公司采用“大洗澡”或者 “饼干罐”储备不能抵扣费用,从而产生负向会税差异。
研究者采用各种实证方法试图检验会税差异中盈余质量的信息。总体来说,研究结果是相当一致的,会税差异包含盈余质量的信息。如报告大额会税差异的公司似乎具有较弱的盈余—收益关系(Joos等,2000),并且总的会税差异与之前的盈利模式、财务困境、奖金阈值呈正相关(Mills和Newberry,2001)。此外,有证据表明小额正向盈余的公司具有相对大额的递延所得税费用(Phillips等,2003),表明递延所得税费用(暂时性会税差异)含有税前盈余管理的信息。Lev和Nissim(2004)识别出应税收益与会计收益之间的比率与未来盈余增长之间呈正相关。Hanlon(2005)的证据表明当公司具有大额暂时性会税差异时,盈余及其应计成分是缺乏持续性的。同时,她检验了会税差异的市场定价问题,认为对于投资者来说,会税差异是潜在的预警信号。Blaylock等(2012)扩展了Hanlon(2005)的研究,从会税差异的三种来源角度出发,认为大额正向暂时性会税差异与较低的盈余持续性之间的关系可以被向上盈余管理所解释。但是,由于Blaylock等(2012)只研究了大额正向会税差异的样本,所以很难使用其结论去回答关于会税差异与盈余持续性之间更加普遍的问题。Guenther等(2013)回答了这一问题,他们发现对于具有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较低持续性同样存在于大额负向会税差异和小额会税差异,但是大额正向会税差异样本的效果是最明显的。Tang等(2012)使用来自中国的会税差异数据,从另一个角度扩展了Hanlon(2005)的研究,其将会税差异划分为正常会税差异与异常会税差异,发现具有大额异常会税差异的公司,相对于正常会税差异,表现出较低盈余持续性。以Hanlon(2005)的研究为基础,我国多名学者进行了档案式研究,同样发现了其结论在我国资本市场上也成立(伍利娜和李蕙伶,2007;钱春杰,2007;周中胜,2009;谭青和鲍树琛,2014;等等)。叶康涛(2006)发现,高税率公司易于操纵非应税项目以规避盈余管理的税负成本。然而,管理者操纵会计盈余,并不会使得薪酬有所浮动,因为委托人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会税差异所包含的信息,并将这一信息融入对代理人的激励中(刘行和叶康涛,2012)。
在文献中存在的一个问题,不同的研究度量会税差异的方法不同。如很多文献侧重于暂时性会税差异(Phillips,2003;Hanlon,2005),然而一些文献则侧重于总的会税差异(Mills和Newberry,2001;Hanlon等,2012),并且还有一些侧重于税后收益总的会税差异(Lev和Nissim,2004;Weber,2009;Chi等,2014)。然而一些研究文献中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来解决类似的问题,却不提供任何理由或依据,这是今后研究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会计—税收差异与税收规避
相对于与会税差异有关的盈余质量研究,会税差异所包含的税收规避信息更加难以证明,因为企业纳税申报表是不公开的,外界只能利用公开披露的信息区估算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谭青和鲍树琛, 2014)。盈余管理是会税差异变动的首要因素,而税收规避对会税差异的影响程度仅次于盈余管理(盖地和孙晓研,2012)。同时,外界似乎更加关注企业的盈余质量,而不是税收规避(Hanlon等,2012)。
实证研究表明,具有大额会税差异的公司更倾向从事税收规避行为(Wilson,2009),这也促使税务部门加强审查力度,并具有较大建议的审计调整(Mills,1998)。此外,也有研究使用会税差异作为税收规避的替代变量,发现会税差异与高管薪酬激励(Desai和Dharmapala,2006;刘行和叶康涛,2012)、投资效率(刘行和叶康涛,2013;王静等,2014)等相关。Desai和Dharmapala(2009)发现机构持股较高的公司与会税差异和市价账面比之间呈强烈的正相关,这表明股东关注企业税收规避需要运用其控制管理者的能力。几个典型的例子也证明了会税差异提供了税收规避信息。安然公司丑闻最初源于税收筹划的动机,然而安然抓住了会计与税法两者制度上的差异,使得其向资本市场虚报利润(Desai,2005;戴德明和姚淑瑜,2007)。美国能源商Dynegy公司曾使用安达信开发出的一套新的避税方法在一宗天然气交易中夸大了营业现金流量(Desai和Dharmapala,2006)。
为什么有些公司比其他公司更能避税?投资者如何理解公司的避税行为?哪些非税成本是由避税公司的股东承担?税收规避是否会影响公司履行社会责任?这些都是今后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期待未来关于这些方面的研究。对于这些问题的检验可能会推动所得税会计研究领域的界限。
四、会计—税收差异与市场定价
Fama(1970)提出有效市场假说(EMH),认为在控制了风险回报以后,任何投资策略不可能长期取得超过正常回报的超额回报。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一些投资策略研究却发现了一些因素可以在控制了风险因素以后,还可以系统地预测股票未来的回报。学术界把这部分研究成为“异象”(anomaly)。Banz(1981)发现在控制了市场风险以后,规模小的公司未来回报系统地高于规模大的公司的回报。Basu(1983)发现盈余、股东权益、现金流等会计指标除以市场价值的比率可以预测未来投资回报。其他投资异象包括反转异象(Bondt和Thaler,1985)、惯性策略异象(Jegadeesh和Titman,1993)、盈余公告后漂移异象(Bernard和Thomas,1990)、应计异象(Sloan,1996)和稳健会计政策异象(Penman和Zhang,2002)。在这些异象中,最具会计特色的无疑是应计异象。近些年的研究表明,会计应计定价与投资者的关注度(权小锋和吴世农,2012;Drake等,2014)和成熟度有关(Collins等,2003;饶育蕾等,2012)。这些异象的共同点都是市场上一部分噪音投资者不能够对公开的历史会计或价格信息作出正确的反应,而另一部分聪明的投资者在获利的动机下通过套利来反向交易,从而纠正错误定价,恢复市场有效性(Hand,1990)。
对于投资者形成未来盈余预期,会税差异应该包含有用的信息。有趣的是,Lev和Nissim (2004)虽然报告了会税差异(应税收益与会计收益的比率)与未来股票收益之间的正相关,但是认为投资者似乎并未能正确评价会税差异信息的价值。这一研究结论与Sloan(1996)发现市场存在应计误定价的结论相似。Lev和Nissim (2004)并未解释为何税务信息不能立刻被市场价格吸收,Weber(2009)提供的证据表明,这是由于分析师和投资者并没有完全地把会税差异信息运用到盈余预测和股票定价。此外,Chi等(2014)根据Weber(2009)的研究,还证明了市场对暂时性会税差异也存在错误定价。然而,Hanlon(2005)发现,在大额会税差异的情况下,投资者减少其关于盈余及应计持续性的预期,并且似乎能够正确地对盈余应计部分定价。实际上,Lev和Nissim (2004)与Hanlon(2005)的结论并不存在严重的冲突,因为应计持续性在各个子样中可能存在差异,投资者可能对这些子样的应计错误定价(Blaylock等,2012)。投资者对会税差异的错误定价可以为对会计异象的有限注意力理论所解释(Hirshleifer 和Teoh,2003)。同时,投资者可能不太会使用复杂的信息,因为他们缺乏分析信息的能力或者成本高于收益(Plumlee,2003)。因此,投资者的关注度可能对会税差异定价产生影响。
然而,国内对论述会税差异定价方面的文献非常少。从仅有的几篇文献来看,除钱春杰(2007)复制了Hanlon(2005)的研究方法,得出与Hanlon(2005)基本一致的研究结论外,剩余的文献一般是基于股票定价模型而提出的会税差异价值相关性研究,并且研究的方法和结论与Lev和Nissim (2004)等不一样。孙峥嵘(2008)指出,虽然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都与股票价格呈正相关,但是应税收益在投资者对股票估值过程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谭青(2014)认为,市场能够对具有大额会税差异的上市公司和具有小额会税差异的上市公司分别给予不同的定价。龙月娥和叶康涛(2013)认为,对于向上盈余管理“会税差异”越大的公司,市场对其估值越低;对于向下盈余管理“会税差异”越大的公司,市场调高了对其的估值。
五、结语
本文回顾并评论了所得税会计相关研究。由于很多基本关系已经在主流的财务会计领域已经建立起来,这些方法与理论可以应用到对会税差异来源及其对财务报表分析影响的检验。本文还回顾了现有文献中会税差异与盈余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即盈余增长和盈余持续性。由于税收规避这方面的文献还比较缺乏,今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会税差异为市场提供了有用的增量信息,但还要解决会税差异定价问题。考虑到研究数量和研究设计差异的限制,在市场定价方面的研究还需要继续深入。
现有的诸多所得税会计研究文献普遍存在缺乏需要更多的理论基础支撑。Hanlon和Heitzman(2010)将企业的避税行为纳入代理框架,Desai和Dharmapala, (2006)把税务部门的管理视为外部监督,这都是良好的开端。关于会税差异如何影响资产定价的理论,产生了不同的观点,解决的方案或经验研究还比较少。此外,现有的研究中存在不同的会税差异的计量方式,我们需要结合研究的具体问题做出一个合理的选择,而且这种选择必须是有依据的。
所得税会计研究在过去几年蓬勃发展,极大地扩展了关于财务报表中税务信息的知识。期待在所得税会计方面能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盖地, 胡国强. 税收规避与财务报告成本的权衡研究——来自中国2008年所得税改革的证据[J]. 会计研究, 2012 (3): 20-25.
[2] 刘行, 叶康涛. 会计—税收差异与薪酬契约[J]. 中国会计评论, 2012, 10(2): 179-200.
[3] 刘行, 叶康涛. 企业的避税活动会影响投资效率吗 [J]. 会计研究, 2013(6) : 47-53.
[4] 谭青. 会计—税收差异与盈余质量研究[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4.
[5] 谭青, 鲍树琛. 会计—税收差异计量方法的探讨[J]. 财会研究, 2014(9) : 33-35.
[6] 伍利娜, 李蕙伶. 投资者理解公司会计利润和应税利润的差异信息吗 [J]. 管理世界, 2007 (10): 114-121.注:外文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