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祖国
摘要:《蒲松龄〈日用俗字〉注》一书对《日用俗字》进行了全面精到的校勘与注释,特色鲜明,新见迭出,是一部注释与研究相结合的高质量古籍整理成果。
关键词:日用俗字;校注;评介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一生著作甚丰,除为人所熟知的《聊斋志异》外,尚有不少杂著,如《日用俗字》《农桑经》《历字文》《家政内编》《家政外编》等。《日用俗字》是蒲氏撰写的一部歌谣体日用字汇编,《日用俗字·序言》云:“每需一物,苦不能书其名。旧有《庄农杂字》,村童多诵之。无论其脱漏甚多,而即其所有者,考其点画,率皆杜撰。故立意详查《字汇》,编为此书。”蒲松龄参考当时通行的明代字书《字汇》,将农村日常生活用字串编成歌谣记录下来,分为31章,共1588句,计11116字。《日用俗字》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记载了许多清初鲁中方言词,使用了大量生僻字、方言字、俗体字、借音字、训读字、讹误字,是蒲松龄所有作品中最难懂的一部,迄今仍无注本,山东大学张树铮教授所撰《蒲松龄〈日用俗字〉注》(山东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正好填补了这一学术空白。全书从词语释义、字形考订、注音说明三个方面对该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点校注释,校勘精审、注释确当、资料详赡,融整理与研究为一体,是近年来一部高质量的古籍整理佳作。通读过后,感觉此书别具特色,值得称道,举其荦荦大者,约有如下数端:
第一,博参众本,精校详注,内容全面。
《日用俗字》一书版本众多,今传有蒲立德校正刻本《聊斋日用俗字》清乾隆十二年(1747)刻印及手钞本;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图书馆“聊斋文库”藏有乾隆十二年刊本一册,毕氏旧钞本一册,星垣氏旧钞本一册,蒲氏儿孙钞本一册,录天山阁藏钞本一册,《聊斋日用俗字正编》蒲立德钞本一册,《日用俗字正编》钞本一册,《蒲柳泉先生日用俗字》钞本一册,此外还有其他钞本的报道。
今排印出版的有收入《蒲松龄集》(路大荒编,繁体字版,中华书局1962年;又,上海古籍出版1986年。省称路本)和《蒲松龄全集》(盛伟编, 简体字版,学林出版社1998年,省称盛本)的《日用俗字》两种。路本未说明所据版本。盛本除参考蒲立德校正刻本《聊斋日用俗字》(清乾隆十二年刻印)外,还参校了聊斋遗著整理委员会整理的“聊斋资料”本《日用俗字》和《蒲松龄集》中的《日用俗字》。两种版本文字基本相同,可惜都没有注释。2011年出版的《山东文献集成》第四辑收录了山东博物馆收藏的乾隆十二年(与盛本所据刻本同年)蒲立德抄本(以下称影印本)。上述各种本子都基于传钞,但各版本文字差异并不太大。因为路本以繁体字印刷,更接近于原貌,所以本书以路本为底本,并参考盛本校勘。可以说,在文本校勘上,作者对《日用俗字》做了非常完备的资料搜集与文本鉴别,古今中外各种版本几乎搜罗殆尽。
在具体的校注实践中,以释读词语意义、考订字形字音为主,加注的词语一般是方言词语、古词语或专门性词语。为便于阅读,有些较为生僻或比较专门的普通话中的词汇也作了解释。另外,如果属于今淄川一带方言仍在使用的方言词语,在释义后还加以“今方言仍说”之类的说明。有少数句子因为是韵语或其他原因导致不易理解,则加注串讲其句义。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作者对《日用俗字》进行了逐条的校勘疏证,集校勘、注释、资料于一体,详细说明了训释对象的形、音、义,条分缕析,洋洋大观,实为《日用俗字》校注的集大成之作,代表了当今学界《日用俗字》整理研究的最新成果。
第二,融古籍整理与语言研究为一体,相得益彰。
《日用俗字》作为一部农村用字汇编书,在明清时期的杂字类著作中当属字数最多的。虽然属于杂字类作品,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此书绝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通俗易懂,恰恰相反,《日用俗字》以艰深晦涩著称,所以此前一直没有完整的校注整理本。
《日用俗字》的深奥难解是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因素造成的:1.时代性,此书距今已有三百年,书中所言及的许多事物已经消失,有的事物在古书中缺乏详细记载,也有的名称发生了巨变;2.方言性,此书是为清初的淄川当地老百姓服务的,绝大部分是方言词,外地人很难完全理解;3.百科性,书中词语涉及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人体、农业、手工业、建筑、养殖、动植物、日用、医病、赌博、妓院、堪舆、丧葬、宗教等31个方面,几乎是封建社会农村的百科词条表,牵扯到各种专门的知识,解释难度非常之大。
以上种种困难对拟为此书整理作注的学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首先得有深厚的汉语史功底,其次还要有方言学的背景,最好籍贯还是山东淄博一带,能够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学人寥寥无几,凭借多重优势,山东大学张树铮教授成为从事这项工作的最佳人选。
张先生乃山东寿光人氏,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方言和音韵学,在方言历史研究领域用力甚勤,著有《方言历史探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清代山东方言语音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等。近十年来张先生对蒲松龄《日用俗字》的语言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已发表的成果有:《蒲松龄〈日用俗字〉语音研究》(日本《中国语学研究开篇》2003年第22卷);《今本蒲松龄〈日用俗字〉形讹字考正》(《蒲松龄研究》2009年第3期);《蒲松龄〈日用俗字〉中的俗字》(《蒲松龄研究》2012年第3期);《〈日用俗字〉形讹字补考》(《蒲松龄研究》2014年第1期)等。除了《日用俗字》,张先生对蒲松龄其他作品的语言也有深入的研究,诸如《蒲松龄〈聊斋俚曲集〉用韵研究》(《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3期);《蒲松龄〈聊斋俚曲集〉所反映的轻声及其他声调现象》(《中国语文》2003年第3期);《〈聊斋俚曲集〉与〈醒世姻缘传〉语法特点比较》(《古汉语研究》2005年第4期)等。可以说,这些前期成果为系统地整理校注《日用俗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立足于语言来校注《日用俗字》是《蒲松龄〈日用俗字〉注》的一大特色,这是全书最值得称道的地方。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日用俗字》具有极高的汉语史研究价值。《日用俗字》提供了丰富而鲜活的清初鲁中方言资料,集中展示了反映当时农村生活的数千条词语,是研究清代山东方言以及近代汉语的宝贵语料,目前学界对《日用俗字》这样重要的方言词汇文献尚无系统研究。
一般而言,常见的古籍整理作品,基本都是先校正文字,然后附上简单释义,很少进一步展开。《蒲松龄〈日用俗字〉注》一书则风格迥异,不少章节附以详细考证,这些文字都是作者的研究所得,凝聚了作者对这些问题的长期深入思考,有些例子单独摘出来就是一篇优秀的字词考释论文,比如137页“餳”条注云:“《字汇》:‘徐盈切,音情。餳糖。又徒郎切,音唐。《释名》:‘餳,洋也。煮米消烂洋洋然也。此字与蒲氏注音不合。‘餳盖‘飠易字之形讹。影印本即作‘飠易字。飠易,《字汇》:‘徐盈切,夕平声。饴也。《字汇》注音为‘纽四声,‘夕为入声字,其平声当音情。蒲氏注音‘夕只是未‘纽四声而已,非此字读‘夕音。实际上《日用俗字》中未‘纽四声的情况已经多次出现,只不过‘夕与‘情的今读相差太远而使人难以理解。盛本注音字作‘刑,声母与‘情或‘夕不单有团音与尖音之别,送气与否也不相同,当是后人误改。《正字通》以为‘飠易为‘餳字之讹。今方言称麦芽糖浆为‘糖酉希(见《饮食章》‘煠祭蜜贵糖酉希省句),不说‘飠易粮。影印本注音字亦作‘夕。”再如11-12页对“脖”的考证,32-33页对“劚”的考释,39-40页对“剆”的考证等。
要准确解释《日用俗字》记录下来的方言俗语词很不容易,书中用字情况错综复杂,只有用文献学和语言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理清文字源流,爬梳整理相关资料,才能圆满完成校注工作。《蒲松龄〈日用俗字〉注》将古籍整理与语言研究有机融为一体,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也是一大亮点。
第三,方法科学,索隐发覆,考证绵密。
《日用俗字》中的方言俗语所代表的事物,许多已无法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其踪迹。书中大量的疑难字、方俗字、讹误字,给阅读理解带来了诸多困惑。比如46页“早打秫苣莫迟延”条中“苣”字“女”旁各本均作“歹”,而各种字书均无此字,根据蒲氏所依据的《字汇》字形、并参考蒲氏所著《农桑经》,可确定该字为“苣”字之形讹。张教授凭借其扎实的方言音韵功底,综合利用文献考证、语言研究中的各种方法,系统地解决了以往研究中的语言文字难题,其考证绵密深入,解释信而有征,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为学界贡献了一部高水平的古籍整理作品。
本书注释的首要内容是阐明词语的意义,特别是当地方言特有词语的意义。张著将《日用俗字》与现代淄川方言及附近的鲁中方言相比较,寻求准确释义。其中对具体方言词语意义的准确解释,难度也是最大的。有些方言词语至今仍在使用,那么可以根据现代方言确定其意义;有些方言词语现代已不再使用,则需要根据文本环境并参考其他文献和其他方言来分析其意义;还有些词语尽管现代仍在使用,但词义和用法已发生一定变化,则既需要参照现代方言更要根据文意推敲。例如书中210页“齿衂”条注曰:“也写作‘齿衄,牙龈出血。衂,盛本作‘衄,两字通。《字汇》:‘衄,女六切,音朒。《说文》:‘鼻出血。‘衂,女六切,音朒。刃伤。《正字通》以为‘衂为‘衄字之讹。此处注音蒲氏未引《字汇》。‘衄字今普通话读nǜ,而‘谬字方音读niú(或niù),声母相同,但韵母不同,蒲氏注音表面看来似有不妥。不过,据富善《华英袖珍字典》(1891年初版),当时的北京音‘衄即读niù;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国语辞典》(1936年初版)该字也读niù。所以,当时的淄川一带可能也读niù音,蒲氏据方音作注,并无错误。”
坚持内证外证相结合,使其考证更加精确无误。张著充分利用蒲松龄作品丰富、语料较多的有利条件,在蒲氏作品中相互参证,这可以说是内证。蒲松龄不仅有文言小说《聊斋志异》流传于世,还创作了大量诗词和通俗文学作品聊斋俚曲,编写了多部农村实用书籍。其中,聊斋俚曲为地方戏曲剧本或说唱脚本,用地道的当地方言写成,共15种,总字数近40万字;杂著中有用浅近文言写成的《农桑经》《家政外编》《历字文》等。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价值最大的是聊斋俚曲和《日用俗字》,聊斋俚曲是清初鲁中方言的长篇语料,而《日用俗字》则集中展示了旧时农村生活百科的数千条词语。《农桑经》《家政外编》等书虽是文言作品,但由于其内容均属农作与日常生活,所以也出现了相当数量方言词语。总之,蒲松龄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而鲜活的清初鲁中方言资料,张著在注解词语时,往往能够综合利用聊斋俚曲、《农桑经》等资料证成其说。
同时,参考各种字典词典,如《字汇》《正字通》《字汇补》《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汉语大词典》等,并参考近代汉语中其他白话作品,特别是带有山东方言特点的作品,如《醒世姻缘传》等,以及清代民国山东籍文人的其他小学著作,如曲阜桂馥《乡言正字》、临朐马益著《庄农日用杂字》、济南佚名者所编《中华改良杂字》等,这可以说是外证。例如11页髓“骨鬼支骨”条曰:“踝骨。今方言称‘脚怪骨子,有些地方说‘踝子骨。清桂馥《札朴·乡言正字》:‘足骨曰踝子(声如怀)。”
针对《日用俗字》一书的特质,张先生还特别注意结合民谣俗谚、农村生活实践以释词解句,如19页“能致富”条注云:“本句为流传至今的民谚。旧时认为,一个婴儿如果手脚喜欢乱动,那么他长大后会比较勤快,因而能发家致富。”21页“观德性”条注曰:“本句为流传至今的民谚。旧时认为,通过看一个女子梳的髽鬏正与不正,可以知道她的心地正否。”36页“石沉”条注云:“这里的‘石当指耧斗出口处用细绳(或细铁丝)拴着的小石块,它随着耧体晃动,起到搅动作用,避免出口的种子因受到上面种子的压力而流不出来。清马益著《庄农日用杂字》称为‘耧斗锤。”
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学研究,基本上采用的是定性式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个别结论与普遍规律、个人见解与普遍材料之间的矛盾。统计方法被引进推广,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成为必然趋势。蒲松龄作品符合定量研究所要求的语料的代表性、典型性、封闭性,书中在考证《日用俗字》字词意义时,常常会统计列出其在蒲松龄作品中的具体使用情况,使结论更加可靠。如13页“屁骨”条云:“即屁股。从现代方言来看,今山东方言一般说‘腚不说‘屁股,而北方方言中除山东省以及山西省少数地方外,一般都说‘屁股,那么,《俗字》此处所列‘屁骨应属序言所称‘俗语有南北之不同者。聊斋俚曲中也有‘屁股,共五见;而‘腚则七十二见(其中包括‘腚腄一见),这说明在淄川方言中‘腚的使用占绝对的优势地位。”
全书体例谨严,钩沉索隐,分析透彻。还有一点特别值得指出的就是,作者谦虚严谨的治学态度,某些语句不解则存疑待质。古语有云“多闻阙疑”, 《日用俗字》书中颇多疑难生僻字词,如果通过上述种种途径仍然不能确定词语的意义,则不强为之解。如87页“木 ”条云:“不详。或指木工刨下来的碎木屑,用来烧‘飠乞炉或烤制‘飠乞炉。”
《蒲松龄〈日用俗字〉注》一书广征博引,淹贯精审,资料十分丰富,学术贡献突出,堪称古籍整理的上乘之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相信该书的出版定会有力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
Review on Collation and Exegesis of Ri Yong Su Zi
LIU Zu-guo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of 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
Abstract: Collation and Exegesis of Ri Yong Su Zi made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in-depth study. The book put forward a lot of valuable new conclusi?蛳ons,it had high academic value.
Key words: Ri Yong Su Zi;Collation and Exegesis;Comments
(责任编辑:陈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