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2016-04-19 06:30黄翠娥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6年5期
关键词:苏教版建构学会

黄翠娥

所谓“原初阅读”,是指儿童根据自我的已有文本阅读经验、言语图式对文本进行主动建构,进而获得一种原初的文本阅读感觉。这种感觉体现为“怦然心动”“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等。因此,在儿童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儿童与文本的最初相遇,珍视儿童对文本阅读的“第一印象”,呵护儿童的“原初阅读”。

一、“原初阅读”的价值意义

儿童是感性的,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文本通常进行理性的、抽象的概括,如作者描写的景色很美,文中的人物品格高尚等。这样的理性表达、笼统概括遮蔽了儿童的感性经验,是对儿童文本“原初阅读”的剥夺。在成人眼中,文本所蕴含的思想可能是和儿童心中的想法相悖的。为此,教师要开掘儿童的阅读思维,拓展儿童的阅读视野。

1.“原初阅读”要珍视儿童的阅读体验

阅读的主体是儿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珍视儿童的阅读体验,保护儿童阅读中的“异想天开”,理解儿童阅读中的“幼稚可笑”,让儿童的语感得到最为直接、最为纯粹的显现。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半截蜡烛》(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时,针对有学生在初读文本后生成的“德国军官很温柔”的观点,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深度讨论、交流,只是用“怎么能说德国军官温柔呢,不对”的话语对学生进行反驳。这样的教学就是对儿童“原初阅读”的漠视,就扼杀了儿童的“原初阅读”体验。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儿童深入文本,畅所欲言,在儿童的对话中对有失偏颇的观点巧妙进行积极引领。

2.“原初阅读”要开掘儿童的阅读潜能

儿童的“原初阅读”旨在开掘儿童的阅读潜能,让儿童在“原初阅读”与反复阅读中不断提升阅读能力。儿童的阅读期待形成于儿童的阅读经验,同时儿童的阅读经验不断成为儿童新的阅读期待。教师要在儿童与文本的对话中不断激活儿童的阅读思维。如教学《云雀的心愿》(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时,一位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各种鸟的图片,又出示关于云雀的多种资料,让儿童找出哪种鸟是云雀,接着出示自己预设的问题。这样,儿童丧失了自主阅读的时空,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文本问题也不是儿童通过“原初阅读”产生的问题,导致儿童丧失了探究文本的动力。“原初阅读”的问题应该从儿童中来,经由儿童,再回归儿童。

二、儿童“原初阅读”的路径探寻

儿童对文本的第一印象往往摆脱了儿童诸种先入为主的成见,是儿童活动经验的表达。为此,教师要倾听儿童的原初表达,悦纳儿童的原初表达,与儿童的原初表达进行积极的对话,守护儿童的“原初阅读”。

1.切入儿童“原初阅读”的兴奋点

儿童对文本的阅读体验是非常丰富的,因为儿童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认知倾向等都各不相同。在教学中,教师要切入儿童“原初阅读”的兴奋点,倾听儿童的“原初”发言。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儿童阅读中的表情变化,揣摩儿童的阅读心理,从儿童感兴趣的文本阅读体验、文本阅读心得、文本阅读话题入手,引领儿童对文本进行“原初表达”。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时,在学生初读文本后,笔者抛出了一个问题以激发儿童的兴趣——“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吗?爱大黑骡子为什么一定要杀大黑骡子呢?”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在文本中搜寻着各自的证据,之后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再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一文,笔者同样让学生围绕扫路人的“累与不累”展开积极的辩论。儿童“原初阅读”兴奋点的切入,让儿童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获得了双重提升。

2.探究儿童“原初阅读”的建构点

在“原初阅读”过程中,儿童对文本的细细咀嚼、知识反刍、文本反思等,也是教师应该着力探究的问题。教师要切实探究儿童“原初阅读”的建构点,让儿童的“原初表达”蔓延开来,成为儿童与文本对话、儿童与儿童对话的引发点。儿童的精彩表达中往往蕴含着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如在教学《水》(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一文时,笔者通过文本中的一句话——“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让学生展开自己的“原初阅读”。在学生通过阅读感知到文本的主要内容,对文本的结构有了把握后,笔者引导学生探究“原初阅读”的建构点,即文本是怎样表达的。教学片段如下:

师:本文是写缺水的苦,为什么在课文中处处显示着乐?如“大呼小叫”“尽情享受”“张大嘴巴”等等。

生:因为水很珍贵,所以人们有了水自然会很快乐。

生:作者是以一个孩子的身份去写文章的。

师:文章的作者如果不是孩子,我们就不能感受、体验到这种快乐吗?

生:我觉得作者是从反面来写,以人们有水时的快乐来反衬没有水时的痛苦。

师: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愈是写用雨水“洗澡”的愉快,愈能反衬出平时不能“洗澡”之苦;愈是写“一勺水”洗一次“淋浴”的舒服,愈反衬出平时无水“淋浴”时的痛苦。你认为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什么?

(生交流讨论)

“原初阅读”是儿童对文本自问自探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寻文本写作的建构点,不仅要关注文本写了什么,更要关注文本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3.找寻儿童“原初阅读”的延展点

在“原初阅读”中,儿童的表达可能是零碎的,但这正是儿童的鲜活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寻儿童“原初阅读”的延展点,让文本阅读指向儿童的生活,指向儿童的生命意义。如在教学《月光启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一文时,在学生理解了“月光”“母爱”的文本意象后,笔者对本单元的文本进行整合,延伸儿童的“原初阅读”。教学片段如下:

师:作者孙友田写出了月光的宁静与清幽,借助优美的月光写出了母亲的温柔与美丽。课文中的意境很优美。大家想一想,在《爱如茉莉》这篇课文中,作者是借什么来写父母之间的爱的?

生:茉莉。

师:那么在《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中,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来写祖孙之情的呢?

生:园子。

师:这就是本单元课文的共同特色,我们不仅要读懂课文,还要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师:你准备借用什么来表达母爱或父爱?

生:借妈妈帮我做的衣服来表达母爱。

生:借香浓的绿茶来表达母爱。

……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亲情记忆,这种记忆会在某个意象被照亮处被唤醒。在这里,笔者通过探寻儿童“原初阅读”的延展点,让儿童不仅理解了“月光”意象,更学习了一种写作方法。在比较延伸中,学生对文本的体验与理解加深了。

儿童的“原初阅读”是儿童对文本虚心涵泳的过程,也是儿童切己体察的过程。在阅读中,教师应重视儿童的“原初阅读”,让儿童对文本的阅读能力获得提升。

猜你喜欢
苏教版建构学会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学会分享
建构游戏玩不够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学会分享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