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蔚彬
(中国社科院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
从拉坞戎语看濒危语言的特点
尹蔚彬
(中国社科院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
[摘要]语言濒危主要由语言交际功能弱化导致,语言在走向濒危进程中交际功能减弱与结构的变化异常突显。以拉坞戎语为例,其语言系统表现出语音系统变异、词汇系统变异和语法系统简化等特点。濒危语言不仅在功能上经历了使用人数由多到少,使用范围由大到小,在语言结构上也呈现着不稳定多变异的发展趋势。对于濒危语言来说,语言结构系统之外的非语言和言语活动因素,在其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拉坞戎语;濒危语言;语言系统;语言结构
在全球化进程的大背景下,趋同、求通已成为世界语言生活的发展趋势,作为多元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和显著特征的人类语言,尤其是众多使用人口少、功能弱的语言,正面临着严峻挑战,逐步走向濒危与消亡的命运。濒危语言研究是学术界近年来关注的热点之一,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有别于传统的语言本体研究,更多关注影响语言变化的外部因素、语言交际功能、语言活力以及由此产生的语言结构系统变异等。语言濒危主要由语言交际功能弱化导致,语言在走向濒危进程中交际功能减弱与结构的变化异常突显。本文以拉坞戎语为例,讨论濒危语言在功能和结构上的特点。*本文所用材料除特别说明外,源自作者2007年、2009年、2010年以来陆续在金川县观音桥、业隆地区所做田野调查。感谢匿名专家的审稿建议以及徐世璇研究员所提宝贵意见,谨致谢忱!
一、拉坞戎语的濒危性质
“一种语言从衰退到消失,在使用人数、使用者的平均年龄、使用功能和语言的内部结构等多方面都有一定的迹象和具体的表现。”[1]具体说,濒危语言一般都表现出使用人数逐渐减少、使用者的平均年龄升高、语言的使用范围缩小、语言的结构系统退化等特点[2]。从目前掌握材料看,把拉坞戎语定性为濒危语言是有客观依据的。
拉坞戎语*相关研究参见黄布凡《拉坞戎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尹蔚彬《业隆拉坞戎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大金川河流域藏族居民所说的一种语言,其分布区域以金川县观音桥镇观音桥乡一带为中心,向南到俄热乡一、二、三、四村,太阳河乡麦地沟村;向西到二嘎里乡,以及壤塘县蒲西乡斯跃武、小依里、蒲西等村;向东至马尔康县木尔宗乡以及白湾乡年克村和大石凼村,再向东到金川县集沐乡业隆村。拉坞戎语分观音桥、业隆和小伊里三个方言,总使用人口大约10 000人,三个方言之间很难通话。
就拉坞戎语使用和分布情况看,总使用人口少,方言之间沟通度低,无权威方言是促使拉坞戎语成为濒危语言的部分原因之一。与拉坞戎语邻近的语言,除汉语外,还有嘉戎语、道孚语和藏语安多方言等。处在多语言包围中的拉坞戎语,实际上是一个语言孤岛,孤岛上的居民要对外交流,就必须通过其他媒介。拉坞戎语交际范围狭窄,仅限家庭和村落内部使用,对外交流中当地居民选择性地使用汉语、嘉戎语或者藏语安多方言;在对外交往中被搁置或舍弃,必然导致其交际功能弱化。拉坞戎语的语言保持也令人堪忧,居住于山上基本不外出的65岁以上老年人语言保持还比较好,65岁以下至40岁之间基本上是双语人或多语人,40岁以下的居民能很流利地使用当地汉语方言。随着双语人和多语人的增多以及本族语保存得较好的65岁以上老人的逐渐减少,语言的代际传承受到影响,交际功能日渐衰弱,语言结构系统的稳定性也就越来越差。现分别讨论:
二、语言系统的特点
(一)语音系统的变异
使用人口少,使用范围窄,使用频率低等诸多因素,造成拉坞戎语语音系统不稳定,多变异,大量语音变异现象的存在,说明其语音格局的稳定性较差,系统逐渐衰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语音的丢失
复辅音声母中的部分辅音,老年人仍保留其读音,年轻人已经丢失,例如:
老年青年汉义ʁvjat55vjat55八zɡo55ɡo55空闲vƔur55vur55背(东西)
部分辅音韵尾,老年人仍保留读音,年轻人已经丢失,例如:
老年人年轻人汉语ta33mi55tsis55ta33mi55tsi55商量skhrot55skhro55木炭dʑes55或dʑeɁ55dʑe55叼、含neɁ55ne55停止roɁ55ro55(肚子)胀
2.辅音换位
3.语音的改变
(1)复辅音声母的变化
老年①青年②汉义ɕvuk55svuk55渴ɕƔe55ze33sje55ze33男人lmok55rmok55菌子ltep55rtep55叠(被子)sƔit55sjit55卖rbƔat55rbjat55出产
①老年人以普尔巴的语音为代表,普尔巴,男,1951年出生,业隆村人。
②青年以尚基斯甲的音为代表,尚基斯甲,男,1981年出生,业隆村人。
(2)辅音韵尾的变化
喉塞音尾与韵尾-s,-t,-k变读,如:fo55fos55“跳”、de55/des55“叼/含”、ndve55/ndvet55“娶”、nvu55/nvuk55“醉(过去时)”等。辅音韵尾-s和-t变读,如rkos55/rkot55“刻”。发音部位靠近,发音方法相同的音,发生改变。例如:塞辅音尾-k和-q也变读,如zɡrok55/zɡroq55“手镯”、me33tok55/me33toq55“花”等;韵尾-r和-l常变读,如χcçur55/χcçul55“中间”等。
4.音位系统的改变
(1)元音音位的增加
(2)音位格局的变化
拉坞戎语中辅音[f]和[ʂ]只出现在复辅音中不单独作声母。随着汉语借词的涌入,受当地汉语方言的影响,如今[f]和[ʂ]可以单独作声母,例如:tuk55fu33“豆腐”、fu55ts33“麦麸”、fou33pou53“砂罐”、ʂai55pa31“晒坝”、ʂu55pha31“手帕”等。
语音变异现象的繁杂和音位系统格局的改变,说明拉坞戎语语音系统结构的平衡已然受到冲击,正处于剧烈变化进程中,言语活动中高频率的语音变异有可能会导致交际过程中语码混乱,语码混乱反过来会影响语言结构系统的稳定,语言的交际功能也会削弱,这也是濒危语言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词汇系统变异
1.固有词的丢失
“词汇丢失是语言结构退化相当普遍的一种反映。”[3]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大山进入城市或求学或务工,从离开家乡的那天起,他们就一直伴随着母语中固有词的遗忘。
在我们调查过程中,很多常用的词,尤其是涉及生产生活方式、特色动物、植物的词汇,很多年轻人都不会讲了。比如“镐、连枷、耙、犁、铧”等是当地人的常用农具,如今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年轻人到城市务工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很多表示农耕生产的词汇在他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
2.借词的进入
拉坞戎语中的借词从其来源看,主要借自藏语和汉语。
“拉坞戎语中有大量与藏语语音、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在3 000多个常用词中,这样的词约占五分之一强。”[4]“藏语借词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语音面貌尤其是复辅音声母与古藏语十分接近。”[5]藏语词进入到拉坞戎语中是有历史原因的。据《嘉绒藏族史志》记载[6],唐蕃战争时期,吐蕃军队数十万人长期驻扎在今甘肃省的东都、民和,甘肃省的夏河、绿河、迭部,四川省的阿坝、若尔盖,红原、壤塘、南坪、汶川、雅安等地。当时吐蕃军队的后方基地就驻扎在今观音桥地区、马尔康县木尔宗、壤塘县上寨地区。吐蕃军队长期与当地居民密切接触,加之宗教传播的影响,大量藏语词进入到拉坞戎语中。藏语借词以名词为主,尤以宗教词汇最突出。例如:rɡn33ba55“寺院”、a55kha53“庙”、χpon53“和尚”、vla55ma55“喇嘛”、khan33mbo55“堪布”、kha33dar55“哈达”、sman33kha55“医院”、ma33mi55“军队”等。
汉语借词也以名词居多。近年来,随着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很多经济类作物被引进到当地,比如:mian33χua55“棉花”、χa33tok55“黄豆”、phi33ko53“苹果”、wo33sn55“莴笋”、jan33ui55“香菜”、the33ts55“茄子”、χai33tso55“辣椒”、lo33puk55“萝卜”、sen33ta55“姜”、ja33jk55“马伶薯”、tsa33ka55“南瓜”、χu33ka55“黄瓜”和ji33ma53“玉米”等,上述作物与拉坞戎人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此外,一些饮食类的词也进入拉坞戎语中,比如tshu55“醋”、me33tha55“糖”、pe33tha55“白糖”、χua33tha55“红塘”、tuk55fu33“豆腐”等。其他词类也有借用汉语的,比如形容词“马马虎虎”拉坞戎语的读音是:cça55cça33cçu33cçu33其实就是汉语“将将就就”的音译。
借词的涌入,在丰富拉坞戎语词汇,增强其交际能力的同时,对拉坞戎语的语音系统也造成了冲击,如前文所述新音位的增加就是语言间相互接触影响的结果。
(三)语法系统的简化
受经济原则制约,语法系统的简化是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但是,具体到某一种语言,引起语法系统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可能是语言发展的必然,也可能是语言功能和结构衰退所致。拉坞戎语语法范畴种类多,以动词的人称和数范畴为例[7],动词的人称有第一、第二和第三共3种人称,数有单数、双数和复数等变化。老年人绝大部分都保留了动词的双数形式,年轻人在有些情况下动词的双数形式并不是强制性的,下面的例子中,动词的双数形式可加可不加,例如[8]:
你俩他打-2双
你俩他打-2单
(2a)ai55nes55o55do-t55.他俩打我。
他俩我打-1单3双
(2b)ai55nes55o55do-55.他俩打我。
他俩我打-1单
由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出,该语言动词的双数形式可能正处于消失的状态。
三、诱因分析
引起语言结构变异的诱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语言内部自身发展演变的原因,又有语言外部的因素;对于濒危语言来说,语言结构系统之外的非语言和言语活动因素,在其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历史文化因素
讲拉坞戎语的居民历史上与来自青藏高原腹地的藏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地理位置上,壤塘县、金川县一带,历史上曾是中原王朝与青藏高原吐蕃王朝争相统治和安抚的对象;无论汉语汉文还是藏语藏文都对拉坞戎语的发展影响深远。但由于其处于中间地带,汉、藏两种文化又都未能决定性地左右其发展。
以藏文教学为例,历史上藏文作为书面共同语,带有超方言性质,字母读音及拼读法因地而异。传统上,拉坞戎地区寺院里一直使用藏文拼读当地语言,没有切合拉坞戎语拼读规则的藏文拼读法,藏文教师不是按照当地语言的语音进行拼读教学,而是按照他们个人所学的方言,有的按照拉萨音,有的按照夏河音或者阿坝音进行拼读教学,这类藏文教学与拉坞戎语的方言土语语音差别大,导致当地人学习藏文效果很差,藏文文盲很多。没有成熟的文字拼读体系或者说文字系统不能给拉坞戎语提供很好的规划与规范,也没有相关的机构对拉坞戎语进行规划和保护,是导致该语言走向濒危的原因之一。
(二)社会经济因素
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进入到拉坞戎人的生活中,改变着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些媒体的媒介语言不是拉坞戎语。也就是说“社会经济因素直接影响出版物的数量、识字教育的实施、教师的培训、在传播媒体中的运用,而这些往往是决定语言发展或衰退的重要条件”[9]。
此外,交通的快速发展、跨族群通婚、移民等多种因素,促使该语言使用人数在逐渐减少、这也是造成其语言功能弱化乃至濒危的外部因素之一。
(三)语言态度与语言转用
尽管越来越多老年人意识到拉坞戎语所面临的危机,他们认为自己的语言使用范围很小,是土话,在后代求学和求职过程中用途不大。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家庭只要是条件容许还是希望把子女送到德阳、都江堰、成都等汉族学校去学习。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转用当地汉语进行交流。母语人的语言态度以及转用汉语也是造成语言濒危的原因之一。
四、结语
本文认为,作为濒危语言,拉坞戎语结构上所呈现出的特点和诱因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学界对其他濒危语言的研究。
参考文献:
[1][2][3][9]徐世璇.濒危语言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89,89-97,200,197.
[4][5]黄布凡.拉坞戎语词汇中的藏语借词和同源词辨析[A].藏语、藏缅语研究论集[C].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606,640.
[6]雀丹嘉绒.藏族史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113.
[7]尹蔚彬.拉坞戎语动词的人称范畴[J].民族语文,2013,(4).
[8]尹蔚彬.业隆拉坞戎语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24.
(责任编辑木易责任校对戴正)
[中图分类号]H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16)02-0114-05
[作者简介]尹蔚彬(1969—),女,河北沧州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藏缅语族语言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数位典藏理论探讨和软件平台建设及其实践语言研究”(项目编号:14ZDB156);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四川省藏区语言生态与和谐语言生活创建研究”(项目编号:15AYY007)
[收稿日期]2016-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