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生乱生战的可能性有多大
在朴槿惠强烈谴责朝鲜挑衅之后,战争会否被触发?成了对半岛局势最直接的发问。
分析文章认为,由于经济能力有限,朝鲜不可能再次发动“南下”攻势,其咄咄逼人的态度不过是一种“以攻为守”的策略,终极目标还是“图存”,以实现和美国的对话,确保自己可以获得战略安全保证和足够的经济支持。然而,以“核弹牌”、“导弹牌”威慑美韩的策略,最大的问题便是,不管朝鲜多么小心,每次迈步多么谨慎,事实上都在向战争靠近。
而韩国,虽然目前因为国力上升,综合实力绝对压过朝鲜。但是面对苦心经营了几十年、军事实力家底仍然厚实的后者,目前还没有根本能力去实现自己主导的统一。不仅因为其首尔等膏腴区靠近三八线,一旦打起来玉石俱焚,更因为韩国军事力量并非一个可以独立自主运作的机器——通俗地说,它没有主动挑起大规模战事的资格。所以,韩国只能试图借助国际形势不断地削弱朝鲜,寄希望于朝鲜最后“自我崩溃”以实现统一。
那么美国呢?美国确实既有资格、又有能力。然而美国这样做的概率同样微乎其微——因为不划算且风险太大。
说“不划算”,是因为如今这种紧张的状态反倒有利于美国,因为朝鲜目前的作为并没有从根本上威胁自己的安全:第一,朝鲜没有随意进行核扩散。这点是美国最在乎的。第二,朝鲜的导弹技术还比较初级,美国有借口趁机部署反导系统。第三,朝鲜半岛的对峙局面反而让美国有更多理由在东亚地区进行扩张,还可以紧紧抓住韩国这个盟友。例如,“萨德”系统入韩,增派航母战斗群等,而原本确定去年12月交还的韩军战时指挥权议题目前已是明日黄花。同时,美国更有借口让日本借机重整军备,以便更好地为美国的亚太利益鞍前马后地效力。
说“风险太大”,一方面因为朝鲜多山、高度军事化且情报信息匮乏,谁也不能保证“短期战争”不会变成“无限投入”。且朝鲜半岛地缘政治形势险恶,周边核大国林立,鉴于历史和现实因素,任何决策层在理顺头绪前都不可能轻举妄动。
事实上二战之后,美国鲜少“单打独斗”,即便打小小的格林纳达也要纠集一群盟友“群殴”,以对冲政治、经济风险。如今美国既要在东欧前线加强军事存在,以安抚因俄罗斯而惴惴不安的北约欧洲盟国,又要在中东显示力量。倘若再在群山嶙峋的朝鲜半岛“开盘子”,恐怕过于疯狂了。而且,上哪里再找几个盟友一起“疯”?
如前所述,“引而不发”的“盘马弯弓”状态,实际上反倒是最具威慑力、最便于讨价还价的状态:美国可借朝鲜危机向韩国施压,迫使其强化日美韩三角关系,或接受“萨德”导弹防御系统;韩国可借“萨德”向地区强邻示意,以争取更多的“安慰奖”。
从以上角度来看,朝鲜和美韩均不会主动发起战争,这有悖于双方本意。即便是从军事角度看,由于朝鲜社会强烈的封闭性,美韩也不具备先发制人一举制胜的能力。
不过,如果美韩从根本上不肯放弃最终消灭朝鲜的战略目的,而朝鲜坚决不肯通过改变自身赢得国际社会接纳,那么双方擦枪走火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
既往的“延坪岛炮战”和“北方分界线冲突”等,都是类似“走火”事件,随后被双方迅速克制住,没有进一步恶化。但如今朝鲜宣称拥有核武器,在远程导弹技术上也有所突破,韩国国内的民粹主义正在逐步发酵,甚至发出了也该拥有核武器和开发中程导弹的声音。如是,“擦枪走火”后,由于双方误判造成冲突扩大的风险仍然存在的。
朝鲜有句谚语叫做“鲸鱼打架,虾米遭殃”。但在国际政治中,朝鲜对这句谚语的解释却是:如果鲸鱼只顾自己打架,虾米反而有了生存空间。甲午战争时期,朝鲜李氏王朝统治者就希冀在中俄日的大国夹缝中觅求生存空间。更近些的冷战时期,朝鲜也是如此。
就当下局势来看,朝鲜的战略目标也绝不是要在身上绑满炸弹与美韩同归于尽,不是要在半岛挑起新的战争并求得在战争中取胜,而可能是希望中俄被迫出手在朝鲜半岛与美日韩对抗。如果朝鲜半岛重现冷战时期那样的胶着对峙状态,因核试验而成为众矢之的的朝鲜反而不再是主要目标,它又可从中渔利。
不过,期盼历史车轮倒转、让朝鲜半岛重回那种对抗格局只能是一厢情愿。在制止朝鲜核发展方面,美韩并非只有挑起战争这一条路。因为万一战端一开,双方谁都未必是真正的赢家。另外,在全球政治以及世界经济体系中,朝核问题相关各方、尤其是几个大国之间还有非常紧密的战略性合作和经济互补的一面。而如果朝鲜半岛真的爆发战争,东北亚乃至更大范围的地区格局都可能被打破,对于世界政治、经济局势来说,那将是谁都无法承受的灾难性后果。
《环球时报》日前发表的评论文章称,朝鲜的举动已威胁到中国的安全,对中国的外交战略造成干扰,有必要向平壤重申以下几点:
一、朝鲜的行为加快了美国重返亚太的步伐,使美国原定于2020年将60%的兵力部署到亚太的计划有可能提前实现。凭借朝核问题提供的良机,美国甚至动了激活冷冻中的“亚洲小北约”的心思。而重返亚太也好,组建亚洲版小北约也罢,矛头都主要是对着中国的。因此,在中国多数百姓看来,就实际效果而言,美朝在这方面与其说是“敌手”,毋宁说是“盟友”更贴切。
二、朝鲜有意将核试场所选在紧靠中国的地方,别有用心。权威科学家早就指出,朝鲜土法上马的核设施安全性能很差,存在核泄漏的风险较大,对中国东北广大地区构成严重潜在威胁。中国主张半岛无核化,反对朝鲜核试,也不能容忍朝鲜这种以邻为壑的核政策。
三、联合国安理会对朝鲜的制裁方案迟迟不出台,主因是中美对制裁的目的和方式存在分歧。中国认为制裁不能违反人道主义原则,殃及无辜百姓,更要避免半岛生战生乱。
距离朝鲜半岛十万八千里的美国则不管不顾,对自己怎么有利怎么来。结果,朝鲜的核行为造成中美之间的矛盾分歧,给两国关系平添负面影响,让中国承受种种压力,白白耗费宝贵的外交资源。朝鲜一意孤行,却要让中国付出代价,中国百姓同样不能容忍这种状况继续存在。
四、这些年,中国同韩国的良好关系,已由经济领域向政治、外交领域延伸。但朝鲜的核试让两国产生龃龉。离间中韩关系,美国与朝鲜是异床同梦,目标一致,朝鲜核闹,使美朝两家如愿以偿,皆大欢喜,付出代价的却是中国。
五、中朝是一江之隔的近邻,交往历史悠久,因此中国民众看待朝鲜感情复杂,意见分歧。但最新民调显示,中国民众对朝鲜无视中国利益的所作所为越来越难以容忍,愤懑情绪上扬。普遍看法是,朝鲜应好自为之,停止危害中国安全利益的行动,打消有什么东西可以绑架中国的幻想,去掉让中国为其不良行为埋单的念头,更不要指望当年“抗美援朝”这历史一幕重演。
不过,这并不等于我们就会无动于衷,正如王毅外长所说,中国绝不对允许任何一方在中国家门口生事。放手让美韩和朝鲜互赌对方的最后底线,那才真是拿着中国自己的利益开玩笑。
如上文所述,朝核危机会否扩大人们还无从得知,然而我们却已经能窥见其扩大化的后果。
1月7日,韩美防长在磋商后发布的新闻稿中称,美国将承诺动用所有的延伸威慑手段坚定地保卫韩国。1月10日,从关岛军事基地起飞的美国B-52战略轰炸机飞临朝鲜半岛空域。据韩联社称,1月28日美国陆军“铁骑军”首次赴韩。此外,美韩还在讨论2月份向韩国派遣美国核动力航母参加联合军演的事宜。美韩去年11月签署的“4D作战概念”,也因朝鲜核试计划提前运用到联合军演中。
近年来,美韩制定或升级了多个对朝威慑战略。去年6月,美韩签署了“作战计划5015”代替此前的“作战计划5027”,内容包括对朝鲜战略目标进行先发制人打击,以及对朝鲜领导人实施“斩首行动”。日本《产经新闻》近日爆料称,美国可能最快将于2月底,用隐形战机对朝鲜约700个军事据点进行精确打击,这应该也只是一种纸面上的预案而已。再往前看,2013年美韩签署了“定制型威慑”战略,2010年韩国制定了针对朝鲜小规模挑衅的“积极威慑”战略—朝鲜半岛或许是世界上“承载”威慑战略最多的地区。
这也能很好地说明为何安全困境理论在这里最有解释力。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查尔斯·阿姆斯特朗表示,飞临半岛上空的B-52战略轰炸机与大规模的军事调动,只会强化平壤对美国敌对政策的认知,使朝鲜更加坚定地保持和增强核遏制力。平壤在有关核试验的声明中称,朝鲜实施氢弹试验,是针对以美国为首的敌对势力变本加厉的核威胁和恐吓,为彻底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生存权,坚决维护朝鲜半岛和平与地区安全而采取的自卫措施。朝鲜的“核逻辑”是为了获得战略威慑能力,这与美韩制定“成系列”的战略威慑,在动机上没有什么不同。但结果也都一样,加剧而不是缓解了自身的安全困境。
美国的战略威慑显然不只是针对朝鲜。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在亚太安全问题上,更加突出同盟的作用。美苏冷战史已毫无争议地证明了军事同盟与战略威慑之间的逻辑联系。
就在美日苦劝中国同意在即将出炉的安理会决议中“对朝施加最严厉制裁”未果之后,美国柯蒂斯·威尔伯号驱逐舰1月30日驶入属于西沙群岛的中建岛周边12海里,显示美国把南海和东海领土争端与朝核危机一道,作为强化其同盟的机会。
无论是整合美日韩三边同盟,还是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客观上都会增加对中国的战略威慑。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在这次朝核危机的应对过程中,经济制裁与军事施压上表现出的高姿态,动机并不单纯。
东北亚本是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但朝鲜的核试验及其引发的半岛紧张局势,在一定程度上把地区形势“安全化”,让安全议题更加凸显。而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向来倾向于以战略威慑来处理安全议题。无论怎么解读“亚太再平衡”,都不能否认其中有战略威慑的因子。
韩国高丽大学国际关系教授金圣翰指出,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的战略关注点在南海和东海,而不是朝鲜。美国的一个优先考虑,是利用朝鲜发生的突发事件强化美韩同盟。这一点在针对朝鲜核试的应对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美国在这次朝核危机中,对美韩同盟以及美日韩三边安全合作的投入,毫无疑问也是对战略威慑的经营。
韩国峨山政策研究院学者崔江在受访时表示:“通过美日韩三边合作或者部署‘萨德’反导系统,我们需要警告中国,让其约束朝鲜的核武冲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朝鲜的这次核试验,很可能会给中韩关系制造张力。
奥巴马在朝鲜核试后指责中国“在遏制朝鲜方面采取的立场未奏效”,国务卿克里也对媒体表示:“中国希望采取其特有立场,我们对此表示认同和尊重,会给予其空间实施。但这种立场未奏效,我们不能一切照旧。”在如何应对朝核危机问题上,中美的分歧再次凸显。
在韩国峨山政策研究院学者高明贤看来,这正是朝鲜所希望看到的,“如果朝鲜反复无常的行为将韩国推向美国,中国将更有被包围感,从而为朝鲜留下操纵空间”。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学者斯科特·斯奈德,在1月9日文章中称,朝鲜核伎俩的潜在假设是,它能在中美间地缘政治分歧中得以生存,甚至还可以获得好处。“但如果朝鲜没能做到利用中美间的战略不互信,平壤‘人造地震’背后的假设,将给金氏政权带来严重后果。”
可见,中国作为朝鲜的邻国,能够感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压力和挑战。
中国民间对朝核问题的关注亦在增多,对朝态度则变得前所未有复杂。与抗美援朝有关的传统友谊,一些人仍在谈论的“朝鲜屏障说”,平壤不顾北京强烈反对反复核试验严重殃及中国国家利益,影响着中国人对平壤的看法。
一个很重要的动向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视朝鲜为友好国家,其中不少人认为它是中国的包袱,还有的则直指其是“坏邻居”。两名通常支持不同对朝政策的中国学者都估计,有上述看法的国人比例大约在60%左右,也可能更多一些。
由于外交的高度专业性,民意显然不能作为具体外交政策的指挥棒。然而民意又是当代中国制定外交战略的基石之一。在中国外交机构深感处理朝核问题和对朝关系都很棘手的时候,我们认为有必要把对朝民意的这些变化作为一个事实指出来。
这种变化正逐渐改变中国对朝政策的真实舆论环境,也将转化成促使中国政府强化对朝制裁的压力。
因为朝核问题怎么做都很难办,在半岛混乱和麻烦差不多的情况下,中国对朝政策与民意的吻合度越小,国家付出的政治代价就可能越大。
从民间的感受看,国家一方面在加大对朝制裁的力度,一方面在顾及中朝关系,这样的统筹过去一直受到主流民意的支持。但是一段时间以来民意逐渐发生倾斜,支持国家采取行动“让平壤为一意孤行感受到真正的痛”成为一种倾向。大部分中国人如今失去了“为朝鲜担待”的耐心和兴趣,如果平壤拒不改变自己的核政策,中国民间对朝鲜的积怨只会越来越重。
由于西方舆论的长期宣传,所谓朝核问题解决不了是因为“中国不肯制裁”,中国对平壤“太软了”等等说法影响了中国不少人。国内一些公知夸大中国对朝援助的规模,宣扬中国“输血养了个自己的对立面”,也影响了部分国人。由于官方在对朝问题上讲得不多,不少似是而非的论述常常成为舆论场上的抢手货。
应该说,将拥核模糊化处理、以核作为撬动改善与美国关系的筹码,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金正恩上台后,放弃这一政策,直接将拥核国作为朝鲜的国家战略的清晰目标,这将会导致与中国的分歧,也必然导致朝鲜半岛局势不会平静。在所有大国、甚至国际社会所有国家都反对朝鲜拥核的前提下,朝鲜手里有核只会成为烫手山芋,日子会一天比一天难受。
(《南风窗》2016年4期、《环球时报》2016.2.15、《国际先驱导报》2016.2.18等)
减税,话好说事难做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全面推开“营改增”,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显著减轻企业税负。在这一改革推动下,不仅企业负担会减轻,整个国民经济也将会因为企业更具活力而受益。与此同时,短期内总体财政收入的减少、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政收入的再分配,也将成为税收和财政制度的新一轮改革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