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 玥 摄影 刘虎成
不给自己设限,凡事皆有可能
记者 周玥摄影 刘虎成
他说
HE SAID
“创业并不见得是一个极度理性的过程。大致评估风险,得到的东西你认为终究是值得的就去做。”
创业者似乎有一种共性:不愿朝九晚五上班,不甘心随大流,希望冲出社会安排的命运矩阵,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有的创业者仅仅为了赚钱,或者功成名就,而有些却把此视作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自由的状态。赵昶睿显然属于后者。创业之父保罗·格雷厄姆在《黑客与画家》中那句著名的话,用在他身上也非常贴切——创业其实是充分利用自己的生命。
边玩边学,做过白领,也体验了多次创业的赵昶睿,目前精酿啤酒与气泡实验室,正是他的阶段性成果,更是他与生活交流的方式。
选择这样的工作方式,于时下的他来说,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打破各种框架和束缚,说的更直白,也是对自由的向往。
赵昶睿的童年在台湾度过,小学初中来到武汉,高中大学又去了美国。
他在美国学习物理专业,他觉得物理公式最美的地方在于它的简单,很多宇宙大道理在物理学里一两句话就能讲清楚,“强大的东西往往是简单的,但在简单的背后也许是好几年复杂的推论。”
大学毕业那年正逢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赵昶睿的同学中很少有人在那年选择留在美国,而他当时也不清楚自己可以做什么,于是干脆给自己来了一个“间隔年”。
赵昶睿先在西澳住了半年,其间做过各种工作,鸡蛋包装、采葡萄、中餐馆打工……边旅游边挣钱,后来他自己开着车去往2000多公里以外的墨尔本,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生活。
那一年对他改变很大。墨尔本的咖啡众所周知,赵昶睿也是在那里对咖啡产生了真正兴趣,动心想自己做咖啡。
不给自己设限,凡事皆有可能。现在他回想起以前的经历,觉得平时接触的东西越多,自然会越有机会。
从澳洲回国后,因为台湾的兵役制度,赵昶睿必须服兵役。每逢周末休息,他会跟着做咖啡生意的父母学习咖啡知识。2011年退伍后的那个夏天,储备足够的赵昶睿选择去了上海。
上海目前火爆的咖啡馆,当年还只在起步阶段。他先在明谦咖啡工作了一个月,遇到了Seesaw Coffee后来的创始人之一Tom,两人一拍即合,共同开始筹备这间咖啡馆,半年后,2012年4月正式营业。
Tom与另一位合伙人Sally负责资金,赵昶睿负责技术方面。那时的他很明确自己喜欢这种创业环境,一切以效率优先,自己的成长速度也很快。
后来由于一些内部原因,赵昶睿离开了Seesaw,应聘去了一家韩国企业餐饮部门做咖啡主管。
那家企业早7点开工,等老板下班员工才能下班,但老板往往是不下班的……过于模式化的工作氛围,让赵昶睿有种又在“当兵”的错觉。最糟糕的是,他深感企业中的裙带关系、官僚作风、懒得试错等负能量。于是即便通过了三轮严格面试,当年薪资承诺有五位数,赵昶睿还是放弃了。
那之后,赵昶睿又得到了一些与咖啡相关的工作机会,但他不想重复,“无论是上班还是创业,一件事做太久,我就会觉得比较无聊,想找一些新机会。”
从技术者转行成管理者,之前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必经之路,也让赵昶睿的创业方向越来越明晰。
在美国和上海,赵昶睿一直喜欢喝精酿啤酒。
2013年,一大批精酿啤酒馆逐渐覆盖了中国的主要城市。上海一杯均价在50元,而赵昶睿一次就要喝4、5杯,“太贵了,所以想尝试自己酿造。”
他在淘宝上搜索,注意到原物料成本才2、3元,于是从中发现了新市场。他开始投入很多精力自学配方、自酿啤酒方式。比较了创业成本后,2013年夏天回到武汉,以精酿啤酒为项目开始在武汉创业。
说到风险,赵昶睿承认并没有想太多。在他看来,创业并不见得是一个极度理性的过程,想得太多,就根本不会去创业了。大致评估风险,得到的东西你认为终究是值得的就去做。
但他并不建议一个上班族直接创业,“台湾有一个数据统计,每年不到2%的创业者可以存活下去,内地的创业成功比例也不太高,所以还是需要经验。”
创业需要理性的判断,事实证明赵昶睿的判断在方向上是对的。但做一个新的项目,就像《百年孤独》的马孔多,一切都是新的,还没有名字,要用手指指点点。
赵昶睿先在离武汉市区比较偏远的地方开了一家精酿啤酒馆和一间自酿空间。
他的思路是,做精酿啤酒,自然需要自酿空间。如果选择在市区开店,提供给自酿的空间就不会太大,很难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朋友需要酒也没法供应。而从这个租金便宜的地方切入,能有一个相对大的自酿空间,等配方稳定后,再在市区开店,这样也不存在重复投资。
目前精酿啤酒与气泡实验室,正是他的阶段性成果,更是他与生活交流的方式。
精酿啤酒需要创意,它仅仅在风格上就有200多种,加上精酿啤酒师想象的拼配口味,种类几乎无限,甚至最后的呈现方式,都需要花心思去想。赵昶睿觉得精酿啤酒师和厨师类似,如果做到顶尖,就永远不会感到无聊,他们总有新产品可以去尝试。
新的事物和创业过程中解决困难的过程,都让赵昶睿很有动力。
另外精酿啤酒馆的餐食常被顾客视为短板,但赵昶睿想要打破这个魔咒,他特意在台湾找到一位厨师朋友作为自己的合伙人,选择更费工费时的方式去做酒馆餐食这一块。他觉得这都是有意义的,这样才不枉费顾客从老远赶来消费。
聊到这些年的变化,赵昶睿认为并不体现在自己做了不一样的项目,而是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经历的事情改变了他很多看待问题的方式。比如从前他对工作非常苛刻,会计较细微瑕疵,讲话过于直接,导致员工都有点怕他,但现在他除了对基本线作要求,整体工作氛围很轻松。
“以前创业只负责技术,但现在属于全方位把控,知道了每个人其实都有难处。”赵昶睿逐渐发现,创业里保持自己自由的同时,给予别人自由的空间,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道理。从技术者转行成管理者,这一切是必经之路,也让他的创业方向越来越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