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64-02
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完整人格培养、个性充分发展、能力全面提升,是当代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共同趋向。新课标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关注情感目标,努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与情感两种因素共同参与,协同作用,在教学中真正实现学习目标多元化,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充分遵循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采取科学有效手段,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智,对促进教学水平和提高学生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走进学生心灵是培养健康心智的前提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人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或甚至图象、印象,是对于周围世界如何运作的既有认知。当心智模式与认知事物发展的情况相符时,能有效的指导行动。心智模式的形成是先由讯息刺激,然后经由个人运用或观察得到进一步的讯息回馈,若自己主观认为是好的回馈,就会保留下来成为心智模式,不好的回馈就会放弃。心智模式不断地接收新讯息的刺激,这种刺激的过程可分为“强化”“修正”。 心智模式具有普遍性、偏执性、不断完善性、两重性、隐蔽性等特性。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过程,与在家庭一样,都是心智模式的塑造过程。
一些人认为,学生健康心智的培育是德育老师或语文老师的职责,是片面的观点。数学教师,责无旁贷。数学课在小学生的学业中时间安排占比在至少五分之一,而且新的课程标准将学生教育的功能覆盖到所有课程。一个数学老师,他首先是个老师,其次才是数学老师;一个数学老师,他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其次才是关注知识方法等的学习。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中,数学是手段、是途径,教育才是目标。对学生真正的爱,是要引导并促进他们的和谐持续发展,这不仅是情感的付出,而且需要更多智慧的参与。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涉及健康心智的培养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博的范畴,如学生思考的方式,学习的兴趣,回答问题的态度,合作精神,作业的习惯、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等等。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智,将智力教育与心理教育、情感教育融为一体,发挥教育的最大效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只有走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与学生心心相印,才能激发心与心的碰撞,引起共鸣,学生也才能乐学爱学,视教师如亲人如朋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为人师表,点点滴滴的言行举止要大方得体,衣着要干净整洁,谈吐要文雅文明,板书要条理清晰,对学生问答要恰如其分评价,因为教师的每一个动作对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具有典型的示范效应,这些看似小节,但对培养学生健康心智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教会学生学习是培养健康心智的关键
学习是学生的重要任务,学会学习中的一个“会”字含义深刻。不同的功课有不同的学习方法,“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与其他功课有着鲜明的差异。概念的理解、计算的原理,特别是学到的知识来自于生活,又要在生活中应用。会学数学,就是要让思维打开课堂教室的围墙,让知识和技能在生活中尽情使用。教师要把教会学生学习作为教学工作追求的最高目标。让学生学会学习,实质上就是让学生能够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创新学习。在平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反思“我的教学是不是让学生真正学会了学习?”要不断地引导学生思考:学到什么程度,怎样达到这个程度,是否达到了这个程度,以此不断调整或者是矫正自己的教学工作。就教材内容来说,学生在学习时,面对众多的知识,学生就要进行选择,确定学习的重点,即学习目标。从较高的层次上来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要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要真正学会学习,就必须从众多的知识中搜索必要的信息,从中确立起自己学习的重点。善于制定学习目标,这既是一种应当具备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制定学习目标。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材料,与学生一块研究制定学习目标,为学生学会制定学习目标提供必要的方法和思路。之后,学生可自由讨论制定学习目标,逐步学会制定学习目标的方法。到最后,学生可独立制定学习目标,以真正掌握方法,养成习惯。当然,学生要真正学会制定学习目标,还必须学会预定掌握该学习目标需达到的程度,以便在学习过程中能始终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学习目标确立之后,能否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成为学习能否真正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学生思考实现学习目标的最佳方法是什么,以理清学习的思路,鼓励学生创造新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有意意识地选择可行的学习方法,使学习过程达到最优化。学生只有积累了一定量的学习方法,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为其所用。
三、引导自我管理是培养健康心智的目标
在《管理思想史》中,对“管理”是这样解释的:管理是人们在社会组织中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管理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组织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产生着广泛的影响与作用。在教学教育管理中,管理的主体是教师,管理的客体是学生。从拟写教学计划到备课、授课、作业批改、教学评估等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和渗透着管理活动,不过有的管理活动比较复杂,需要一定的管理技巧和思路,比如课堂教学。所谓“自我管理”是指通过主动采取措施,用来控制和协调班集体、小组、个人以及各种环境、物质因素的行为。自我管理的主体是学生,客体也是学生。自我管理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学生自我服务,行为自律的需要。真正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行动。
自我管理是小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弥补了集体教学模式中管理上的不足。引导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得到锻炼,进而使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等个性品质得到发展,而这一切正是现代社会的人才素质的最基本内容,对学生未来发展有深远意义。教育是要将“捕鱼”的本领传授给学生,不是直接将“鱼”给他们,即通常所说的“授之渔”,而不是“授之鱼”。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必须要有一定的途径,既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也要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制订严密的活动计划,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只能给予学生一定指导,而不能一手包办,而且还应该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教师要要扮演好引路人和协调者的角色,充分发扬民主,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管理,千方百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逐步完成由教师管理向学生管理的过渡。
四、激发学生兴趣是培养健康心智的手段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斯多惠也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主张教师要努力以整个人格来使教学有兴趣。陶行知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人的学习和活动中起着重大作用,是获得知识、调动思维活动的巨大动力。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兴趣,使内心世界变得活泼、开朗,从而有效地改善他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实践能力。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这是培养健康心智的良好途径。小学阶段是培养人的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交给学生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这是克服应试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求。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学生保持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情绪,不仅能使学生产生超强的记忆力,而且能活跃创造思维,充分发挥心理潜力。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在教学中,把抽象的数学形象化,枯燥的数学趣味化,用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用教学的艺术感染学生,使学生爱学数学,会学数学。激发兴趣应着眼于趣,学习有趣,才能乐于学,学得好,要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的兴趣之火。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信心、乐观、自觉性、果断性、自治力、持久力、理想、动机等等,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吃苦耐劳的精神、百折不劳的毅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五、塑造学生习惯是培养健康心智的补充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傅雷为了把儿子傅聪培养成“德艺俱佳,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他把小节当做人生的一面镜子,时时刻刻循循善诱,细心指导,对教育学生启迪很大。从点滴小事抓起,指导学生逐步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每次上课都要检查课桌上的书本、学具、铅笔盒,是否按我的要求摆放的井井有条,以便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每次在上早自习时,检查学生书本、课业用品是否齐全;经常提醒坐姿要端正,握笔姿势要正确;注意听讲,发言要举手,说话声音要洪亮;抄题时要求抄对数字和符号,计算时方法要使用正确,注意以准为主,先准后快,进位不漏、退位不忘,能口算的口算,能简算的简算,一步一回头,步步检验,并持之以恒,反复强调,使学生固化为习惯。几年的实践证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对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健康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健康的心智的培育,看似无形,柔弱似水,但天长日久,水滴石穿,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每个教育者付出辛勤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