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期中国科协学会改革发展论坛综述

2016-04-19 15:56
学会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国科协学会服务

2015年12月8日,由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主办、中国电子学会承办的第十二期中国科协学会改革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期论坛以“学会能力标准体系建设”为主题,由主题报告、专题发言和分组讨论三个环节组成,得到全国学会、地方科协的广泛关注与响应。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春法首次出席中国科协学会改革发展论坛,并作重要讲话。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范唯也出席了本期论坛。来自35家全国学会、10余家省级科协共66位代表出席了本期论坛。论坛针对学会如何提能、能力评价、问题与措施等焦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分析,分享经验,各抒己见,全场气氛热烈。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春法在讲话中指出,学会能力建设应主要提升学会的会员发展能力、学术服务能力、资源保障能力和办事机构支撑能力等,学会应注重把能力建设经费用于提升学会核心竞争力上,避免产生对原有学会专项活动经费的“挤出”效应。他强调,面对新形势,学会应深化会员制度改革,建立规模适中的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及权责明晰的监事会和实体化的秘书处,实现秘书处专业化、职业化,加强会员服务,增加会员的获得感,承接好政府转移的职能,在实践中不断充实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晓兰、中国化学会副秘书长郑素萍和清华大学非政府管理研究所的邓国胜教授作了论坛主题报告。

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晓兰以“抓住改革红利,提升学会能力”为主题,提出了学会能力提升的建议思路,从内部治理和学会发展规划的角度分享了学会全面改革的做法与经验。首先进行新常态下的改革政策解读,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关政策及一带一路相关政策,到最近热议的“供给侧改革”,在科技社团相关方面进行了逐条分析,提出了提升学会能力的政策思路。接着分享了中国电子学会在制定学会发展规划方面对学会能力建设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国际化、专业化、信息化、体系化、区域化五化建设等方面的做法与经验,强调学会在内部治理和制定“十二五”规划方面的创新举措,如推出绩效考核制度、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分支机构建设管理“六个一”工作方案等。最后介绍了学会“十三五”规划建设思路,“一智库、四中心、三平台”,即打造国内技术创新经济领域较有特色的新型智库,建立国际机器人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美节能研究中心、设立中德物联网创新研究中心、建立国家大数据发展研究中心,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普中国立体平台、科技期刊数字平台并完善平台服务。

中国化学会副秘书长郑素萍以“提升学会四个能力 服务化学创新发展”为主题,围绕服务创新能力、服务社会与政府能力、服务科技工作者能力和服务自身发展能力,结合学会的具体工作案例,分享了中国化学会的成功经验和特色做法。在服务创新能力方面,对化学会的学术年会进行了改革创新,参加了研讨化学的前沿发展,化学会合作的领导人论坛和互动性的科普活动等,形成了在学术领域有号召力的综合性的学术活动,提升了学会学术奖励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以及着眼国际视野办好学术期刊的能力。在服务社会与政府能力方面,承担了科技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工作,与5个世界强会联合发起了化学科学与社会的高峰论坛。在服务科技工作者方面,建立了女/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通过了大数据跟踪人才情况,以及推动化学工作者在国际任职等项工作。在服务自身发展能力方面,实现了常务理事的差额竞选,建立同工同酬的用人制度。通过四个能力建设,增强了化学会的会员凝聚力。最后着重介绍了学会创新提出的理事积分制度,极大地提高了理事会的参与度。

清华大学非政府管理研究所邓国胜教授以“学会能力建设与评估”为主题,分析了国内外大环境背景下学会能力建设现状,探讨了学会的基本资源、管治能力和服务能力内涵,提出了学会能力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建议,指出了现代社会组织区别于传统社会组织的使命为先、治理完善、运作高效、自律规范四个基本特征。他提出学会是一个互益性的组织,面向社会提供服务是一个公益性的服务,从学会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服务能力、学会使命和共同价值观等方面探讨了学会能力建设与评估的重要方法;当前政策环境下学会应构建一个强理事会,强秘书处,各自权利职责边界清晰,各司其职的管理结构;学会应当重视自我评估,应在新起点上进行更高层次的能力建设。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丁小燕做了题为《开展学会能力评价的问题与对策》的报告,提出了精准服务概念,即突出科技工作者最需要的服务是开展针对性强,目标清晰的活动,通过向科技工作者提供量身定做的、最迫切需要的信息和资源,将行业内的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在学会周围,使其对学会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同时,还介绍了开展业务时采取“1+1+1”的工作模式,即开展业务时由一位理事长总体规划,然后将工作思路和具体工作交予一位主任委员,再由主任委员进一步细化工作,从秘书处出1~2位工作人员去具体实施。树立标兵榜样,引导学会发展,不要高高在上,要精准评估,找准着力点,发现学会的提升空间,而不能简单的模仿。

中华护理学会的常务副秘书长黄叶莉作了题为《学会能力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的报告。针对学会员工缺乏危机意识及与地方学会之间的沟通不顺畅;能力建设项目与学会原有工作脱节及资金短缺等问题,提出重新竞聘各部室主任和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的建议,并提出在各地学会建立联络秘书,直接通过各地联络秘书进行沟通,将能力提升建设项目融入到学会原有工作中,用学会的资金给予配套支持等改进举措,提升学会能力。

中国核学会的申立新副秘书长提出运用“情文化”来提升学会能力。通过与科技工作者建立感情(亲情),解决科技工作者关系不亲的问题,使科技工作者在学会找到归属感,愿意为学会贡献力量。工作中应带着激情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处处为科技工作者着想。同时,秘书处的管理也需要运用“情文化”来管理,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打分(绩效考核)留人。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奚大华副秘书长认为当前学会能力建设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人才缺乏是学会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二是忽视专职人员的培训,导致专职人员工作能力不足;三是如何发挥理事作用,让理事主动来承担学会工作。同时也提出了解决措施:开展专兼职人员的培训工作;针对不同的学会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体系。

中国力学学会办公室主任陈杰介绍了力学学会能力建设做法:通过在亚太地区开展活动,提升学会影响力,提升国际化能力。秘书处管理治理方面,应细化岗位,明确绩效考核制度和晋升途径,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建立会议管理系统。

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进华从三个方面表述了自己的观点:一是如何使社团组织的工作得到社会认可。认为学会的使命应该充分体现其公益性,能力提升应当使命优先。学会使命应当是 “产业有需求,政府不便做,企业做不了”的。二是由使命实现能力建设。学会在开展学术交流、科技评价、规范制定等工作中发挥学术引领使命,创新组织形式,提升服务能力。不同的社团组织,阶段使命不同,工作内容就会不同,能力评价的指标也很难统一。三是建议科协应帮助社团构建治理结构。

中国免疫学会常务副秘书长高扬提出学会应建立“招得来,用得起,留得住”的职工培养体系。同时,应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继续教育,通过提高学术水平来引领学科发展。举办会议方面,应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用服务公司加志愿者的模式组织会议。

中国化工学会王雄跃副秘书长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学会提升能力的经验:提高学术水平,引领学科发展,请学科内最顶尖的学者进行交流;在展会中开拓创新区域,展现学科发展的最新技术;针对行业企业态势撰写研究报告,推动产业升级。应进行职称评定工作,改善秘书处办公环境。最后提出希望开展非公职称认定工作,对会员开展内部能力认定,服务会员。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龚进礼认为学会能力提升的关键还是人才建设,同时也提出了他的担忧:当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来支持学会发展是否可以常态化?如何解决好职称评定中的问题,为学会职工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提升学会的综合吸引力。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秦京光认为,学会改革应通过发挥自身能力来实现自负盈亏。

与会代表还就主题报告和专题发言中大家较为关心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代表们普遍认为,当前学会工作人员由于没有相应的职称评聘,无法给予工作人员相应的职称待遇,使学会人才短缺,严重地影响到了学会的能力提升。目前,虽然可以通过社会考试,或者挂靠单位科研管理岗位来评聘职称,但是由于这些社会职称考试的体系与学会的本职工作脱节,工作人员拿不出专业成绩,影响了职称评聘工作,严重地阻碍了学会职工的职业发展。

代表们还就承接政府职能,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立转化基地的目的和作用进行了探讨,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平台,将科技资源进行整合,通过线上对接工作促进线下合作,更好地利用线下已有的合作资源,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

最后,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改革发展处处长徐强作了总结发言,并介绍了中国科协在各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工作目标。

本次学会改革发展论坛中参会代表提出的问题有:第一,挂靠脱钩之后,学会经费(员工工资)应如何弥补。第二,如何吸引并留住高端人才加入秘书处工作。第三,中国科协创新驱动助力工程是否可以常态化。代表提出的建议有:第一,是否可以建立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人员的职称体系。第二,中国科协能否组织专业力量帮助社团构建科学的治理结构。第三,中国科协可以利用一些学会的平台基础,成立科协体系成员单位的统一平台,这样有利于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猜你喜欢
中国科协学会服务
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
最强联动
学会分享
韩启德担任中国科协名誉主席 潘建伟当选副主席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学会分享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
学会尊重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