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九年时间逼近真相

2016-04-19 07:18陈世冰
莫愁 2016年8期
关键词:呼格吉勒内参

□陈世冰



他用九年时间逼近真相

□陈世冰

九年,不为名利,不畏权势,以一个记者的良知,先后写下了六篇内参和若干报道,终于推动了一个历时十八年冤案的平反昭雪,他就是新华社内蒙古分社高级记者汤计。

结缘呼格父母

汤计在中国新闻学院学习了两年后进入新华社。当上新闻记者的第一天,他的导师,后来成为外交部副部长的新华社记者王殊告诉他:你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记者,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超群的思辨能力,才能在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情境下发现普通人未曾发现的真相。

十年前的一个冬天,汤计在办公室翻看当天的报纸新闻,电话响了起来。“汤计,你还记得1996年4月发生在呼和浩特市毛纺大院公厕内的强奸杀人案吗?”内蒙古河洋律师事务所主任何绥生在电话中问道。何绥生是一个在内蒙古被认为职业操守最好的知名律师,与汤计是多年的好友。“当然记得,何律师,你想说什么?”“当年那个报案人呼格吉勒图,在案发62天后就被枪毙了。可是,就在几天前,身负十条人命的杀人狂魔赵志红被警方抓获。在他供认的十起强奸杀人案中,有一起就是1996年4月的那个案件。呼格的父母来找我,希望我为他的儿子讨要说法。凭我的力量根本没有办法解决,你是新华社的记者,我让他们去找你了。”

汤计见到了呼格的父母,才四十岁出头的父亲李三仁头发花白,腰也弯得厉害。母亲尚爱云满脸泪水,衣衫不整。两人一进办公室,就跪了下来:“我的孩子才十八岁,死得冤啊!九年了,我们夫妻俩到处为儿子呐喊伸冤,没有人搭理,我们在邻里乡亲面前都抬不起头啊。”悲凉的哭声让汤计感到阵阵心痛,他连忙搀起这对伤心的父母。

汤计拨通了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副局长的电话,对方却不愿多说。汤计感到李三仁夫妇反映的问题太重大,立即向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党组汇报。党组对汤计说,分社全力支持你把这件事情调查清楚,希望你能认真履行新华社记者的职责。

向公众报道事实、传播观点是记者的天职,但在呼格吉勒图一案上,汤计却有另外的打算。“呼格案当年的经办人都还在公检法系统,如果公开报道把问题摆出来,会引起这些人的阻挠,对调查不利。”汤计决定采用写内参的形式,让高层知道真相。

汤计派一名年轻记者到呼和浩特市毛纺大院复原现场,自己到专案组听办案人员讲述经过,并用特制的手表录下了全部谈话内容。

汤计利用自己在公检法系统的人脉查到了当年呼格案的卷宗。看完卷宗,汤计倒吸了一口凉气:直接证据缺乏,从受害人体内提取的凶手精斑没有进行DNA鉴定。犯罪嫌疑人供述犯罪的间接证据也明显存在不合理成分:案发时公厕内黑灯瞎火,呼格吉勒图却能供述出被害人穿的是牛仔裤,系的皮带是向左插的,皮带上还有两个金属扣子。这样一来,能够证明犯罪事实的证据链根本就无法形成,由此形成的案件事实存疑,判决结果遭受质疑就在情理之中。汤计连夜写出一篇题为《内蒙古一死刑犯父母呼吁警方尽快澄清十年前冤案》的内参发往北京。

汤计(中)与呼格父母

顽强地逼近真相

很快,这篇内参引起了中央有关领导的关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法委于2006年3月初,成立了“呼格吉勒图流氓杀人案”复查组。在汤计的想象中,复查组既然成立了,案件也不复杂,纠错大概不是什么难事,他高兴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李三仁夫妇,让他们耐心等待。但事情的发展却远远出乎他的意料,半年过去了,案件复查没有任何进展。

2006年10月底,呼和浩特市中级人民法院突然开始不公开审理赵志红案。汤计接到在场警察的电话:“汤计,法院当庭宣判赵志红死刑。赵志红死了,呼格案就永无出头之日了。”

汤计赶紧放下手头的事情,写出第二篇内参《呼市系列杀人案尚有一起命案未起诉让人质疑》,希望能刀下留人。

没过几天,有人来敲汤计办公室的门,出示了警官证,并确认汤计的工作证无误后,交给他一份材料——嫌犯赵志红写的《偿命申请书》,大意是说,自己被捕后,经过党的教育,在生命的尽头找到了做人的良知,而十年前自己在一家公厕内的杀人案,不知为何公诉机关没有提及,希望政府彻查自己的罪行。

申请书原件写在卫生纸上,歪歪扭扭,错字连篇,汤计得到的是复印件。

“事就这么个事,我怕寄丢了到不了,所以给你吧。我不知道如何处理,相信你知道。”警察说完,转身走了,一分钟也没停留。

那几年,汤计写过不少警界黑幕的报道,但那一刻他突然想起了《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的儿歌,那种崇敬和信任油然而生。

汤计抑制住激动的心情奋笔疾书,第三篇内参抄录了《偿命申请书》,从分社到总社一路绿灯。不久,中央相关领导的批示再次显示了力量,赵志红案被最高院要求休庭。

呼格案很快有了复查结果:呼和浩特市公安局认为是错案,呼和浩特市检察院认为证据不足,但是,案子在内蒙古自治区高院一等就是八年。

汤计从未想过,一起明显的错案竟被阻滞了如此之久。苦恼中,他找到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检察长对他说:“汤计,以目前法院这种认识,抗诉开庭一定是维持原判,那是终审,这孩子就会永远蒙冤。你再写一份内参,建议异地审理。”一语惊醒梦中人,汤计的第四篇内参《内蒙古法律界人士建议跨省区异地审理呼格吉勒图案件》再次传到新华社总部,时间是2007年11月。

像是消除游戏,挪走方块又堵上了横杠。第二年,内蒙古自治区换届,曾积极推动此事的领导退休、调任、升迁,新来的领导不愿接手这个烫手的山芋。

每年一月份都是内蒙古最寒冷的时候,自治区召开两会。呼格父母总是站在会场外,不说话,不纠缠,只是那么站着。汤计每每见到,就远远地躲开了,他不敢直视呼格父母期待和怨恨的眼神。

汤计开始寻找媒体力量,他先后协助《新京报》、山东卫视、辽宁卫视播发了案件报道,他想引起更多社会力量的关注。

等待中,又是五年一度的换届。一个过去极力推动复查呼格案的领导当选高院院长,汤计听到消息后心里无比高兴,组织新华社同事拍摄了呼格案的电视片,放在视频网站后,短短几天就有几十万次的点击。紧接着汤计呈送了第五篇内参《呼格吉勒图冤死案复核6年陷入僵局,网民企盼让真凶早日伏法》。没过多久,最高人民法院派人到内蒙古,真正意义上的调查组终于重新组建。

无法复制的胜利

2014年11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送达呼格吉勒图案再审通知书,那天,从来没有流过眼泪的汤计和呼格的父母相拥在一起,抱头痛哭。他的心始终难以从大悲大喜中跳出来:他悲,因为再审来得太迟了;他喜,因为再审还是来了……

2014年12月15日,这个平常却又不平常的日子,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再审宣布:1996年被法院以“流氓杀人罪”判处死刑并被执行枪决的十八岁报案青年呼格吉勒图无罪,系一起错案。在那一刻,汤计紧闭双目双手合十,似乎是在告慰那个逝去的年轻生命。

法庭安静了下来,汤计感觉自己的两只手被人紧紧地抓住了。他睁开眼,呼格的父母用力地摇着他的双手,嘴角无声地抽动着,没有眼泪。汤计知道,他们的眼泪早已流完了。

呼格的父母为儿子新建了一个坟墓,与之前荒草地里的小土堆不同的是,新墓修得很高大气派。墓碑上贴着一张泛黄的照片,年轻的呼格吉勒图眼睛明亮,带着盈盈的笑意,照片下面刻着一行字:“优良的司法,乃国民之福。呼格其生也短,其命也悲。惜无此福。然以生命警示手持司法权柄者,应重证据,不臆断。”这是中国政法大学江平教授应汤计之邀为呼格写下的墓志铭。新墓地是汤计拍板设计的,整个造型别具深意:从高处俯视,呼格墓地围墙的造型为反写的问号——拷问冤案的制造者,也在时刻警醒后人。迁墓那天,汤计因为工作原因未能到场。“愿历史长河记住呼格案,愿法治中国记下呼格案,愿大家忘记呼格的家人。”这是那天汤计最想说的话。

尘埃终于落定,汤计心中默默为呼格年迈的父母祈福,希望时间能抚平他们的伤痛。

2015年12月4日,汤计当选CCTV2015年度法治人物。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用良知叩问公平,以勇气战胜黑暗。十年辛苦不寻常,你如此顽强地逼近真相,你是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

面对众多媒体记者的采访,汤计回答:“这是一场记者舆论监督的胜利,但这胜利是无法复制的。如果呼格吉勒图案最终仍未能平反,我可能会终生谴责自己,但我的记者生涯还是成功的。”这份淡定,是汤计从业三十年的感悟——“职责与真相”才是更重要的,这也是他即将出版的著作之名。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吴忞忞 mwumin@qq.com

猜你喜欢
呼格吉勒内参
猪骨骼肌内参基因的筛选及验证
山麦冬果实花青素生物合成中内参基因的筛选与验证
公平正义该有的样子
嫁接西瓜在不同营养胁迫下最适内参miRNA的鉴定
用法律保护权利
美国:用法律保护权利
内蒙古高院判决呼格吉勒图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