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媛
【摘要】笔者所在的学校大部分都是进城务工子女,多方面的原因使得这部分学生的英语语音面貌十分不理想。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希望通过对现存语音学习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以一节省优秀语音教学为案例,找出一条适合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语音教学之路。
【关键词】语音学习现状 直拼法 直拼法教学案例
一、引言
英国语音学家 A. C .Gimson曾对语音的重要性作过精辟的论述:“ 要学会讲任何语言,一个人只需学会它的50—90的语法、10%的词汇便够了,但语音知识却必须近乎100%的掌握。”从而可以看得出,语音的学习是学好英语这门语言的基础和重点。但是,目前初中生的语音学习效果并不好,这与学生自身的英语语音学习态度以及学习策略分不开。同时也暴露出我们在英语语音的实际教学中也多方面问题。
二、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英语语音学习现状
笔者所在的学校位于厦门市城乡结合部,学校中有将近90%的学生为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在笔者从教的8年时间内,曾经带过两届起始年段,一届是初三中途接班,笔者发现无论是刚刚入学的初一年级的学生还是已经有2年初中学习经历的初三年级的学生都出现了见词不会读,听词不会写的情况,这不仅严重打击了他们英语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制约了他们英语的进一步学习。经过笔者的多年观察与访谈,发现这部分孩子在英语语音学习方面的困难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原因:第一、这部分学生大部分都是在民办小学上学,而民办小学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无法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语音环境,学生每周只能上2-3次英语课,老师基本上都是用中文上课,他们接触流利的语音机会是少之又少。第二、他们在小学阶段基本上没有系统上学习过48个音标及拼读法则,及时有也只是浅尝辄止,并没有不断练习。第三、这部分孩子都来自于全国各地,各个地区的方言也是对他们的语音学习的负迁移作用也是导致语音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如何在这种复杂的学情下,找出一种适合学生的语音教学方法呢?笔者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时发现,一大部分国内的学者已经十分推崇直拼法语音教学,这种语音教学方法简单、易学,对于本校的学生十分适合。因此笔者将以一节福建省第二届初中英语新课程语音教学一等奖的直拼法语音课为案例,综合而且系统地分析直拼法语音教学的优势。
三、直拼法语音教学
直拼法 ( Phonics), 亦被称为直接读音法,是指在没有掌握或不借助国际音标的前提 下,利用英语字母或字母组合的规律,直接把所学的英语单词准确地拼读和拼写出来。直拼法的目的是要求在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字母以及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以后,遇到符合同样规则的生词时,就能准确地拼读和拼写出来,做到“见词能读,听音能写”。
四、直拼法语音教学的课例与评析
本课例主要涉及了字母组合ar以及元音字母i+辅音字母+不发音e的自然拼读规律,整节课的话题是公园游玩(We are in the park)。
Step1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播放一首曲调十分明快的英文歌曲,让学生选择正确的单词填空,其中空格单词主要为ar组合单词(car far bar dark star park),伴随着曲调明快的音乐视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就高涨起来了。
Step2 ar组合,操练强化
本部分,教师采用了整体操练、师生操练再到小组操练的教学步骤。在学生总结出字母组合ar在单词中的发音【a:】之后,教师以字母ar为中心,前后字母不断替换,在全班范围内进行整体操练。随后教师利用手中的词汇卡片与学生进行快速的一对一操练,检验学生是否已经熟练掌握字母组合ar的发音。最后教师把之前呈现的单词编成了朗朗上口的chant,小组之间的竞赛的形式课堂形式更是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Step3 i+辅音+e组合,继续深化
图片引导。教师根据主题词汇“park”呈现给学生孩子们在公园游玩的图片并顺势采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向学生讲授i+辅音+e的发音【ai】,简单的几个单词就已经把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表现的淋漓尽致。
Step4 聚焦知识,灵活运用
教师随后采用了听音辩词、看音标读单词、matching game以及group competition 4个活动使得知识不断深化,学生也借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搭建的脚手架在不知不觉中使自己的知识上了一个新台阶。
Step5 篇章写作,知识输出
教师以生日收到女儿一张图画卡片为由让学生对卡片上的画面进行简单的描写。内容都是围绕we are in the park来展开,其中出现的单词也都是本节课的目标词汇。
总而言之,直拼法的语音教学更加符合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是一种自上而下(top-down)的方法。对于语音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更是一个简单、易学而且有效性高的一种语音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龚秋林.初中英语语音教学的模仿策略[J].软件教学,2014.5.
[2]陆秋江.直拼法促课堂语音教学的逐层提高[J].教法研讨.
[3]余春香.怎样抓好初中英语语音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