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钧
寒假时我带着儿子然然回家,父母不胜欢悦。
母亲喜滋滋地为她的小外孙忙碌着,但却不知怎的老是对着然然喊我的小名。“我不叫娜娜,我叫然然!”那小小的男孩一遍遍地抗议着。父亲微笑着告诉我说:“管全世界的小孩都叫娜娜,那可是你妈的强项哩!”
那天,父亲上街去买菜,母亲突然想起了什么,追出门去嘱咐父亲说:“记着,给孩子买副手套回来!”
父亲走后,母亲抱怨地说:“你爸老了,整天丢三落四的——看着吧,然然这手套他多半是记不得买的。”天很晚了父亲才回来。母亲接过父亲手中的菜篮子左拨拉右拨拉,到底也没找到她要找的东西。
母亲生气地责问父亲道:“手套忘买了吧?”
父亲一拍脑壳说:“瞧这记性!”
母亲于是长一声短一声地叹起气来。我晓得,这是母亲“狂轰滥炸”的前奏。
就在这时,父亲竟变戏法般的从怀里摸出了一副杏黄色的皮手套,他不管母亲惊讶的眼睛瞪得多么大,只管得意地冲我一笑说:“闺女,戴上!”
“错了错了!”母亲叫起来,“是让你给然然买手套,谁让你给娜娜买手套的!”父亲愣了一下,继而说了句让我幸福得几乎晕倒的话:“只说是给孩子买副手套,我哪儿知道是哪个孩子!”
智多星的话
这篇歌颂父母之爱的文章,感情真挚,构思新颖。作者运用“误会曲折”法,把文章写得波澜起伏,摇曳生姿,诱人一读。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哪怕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母亲一见到“我”,就喊“我”的小名,流露出母亲对女儿浓浓的殷殷之爱,也为下文父亲的“误会”做了铺垫。母亲让父亲给孩子(“我”的儿子)买副手套,而父亲却误会了,给“我”买了副手套。“只说是给孩子买副手套,我哪儿知道是哪个孩子!”文章点出这一“误会”,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浓浓的“父爱”便在读者心中弥漫开来。误会是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误会曲折”法是作文中一方对一方产生错误理解,从而引起矛盾,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运用“误会曲折”法能使文章有起伏,有波澜,有吸引力。需要强调的是,运用“误会曲折”法写作的事件必须合情合理,还必须在文章结尾处消除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