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伟 本刊记者/任红禧
老宫那个“操心的命”
□崔伟 本刊记者/任红禧
人物小传:
宫本序,饶河县饶河镇饶河村党支部书记,先后被评为农业开发帮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先进个人、全省农村“百名好支书”。
这是一位连续四届全票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众望所归的背后,他究竟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记者打算一睹风采。
然而,和宫本序的见面过程并不顺利:还未出正月,他便忙个没完,前后约访三次,都被他“放了鸽子”——每次都因他临时有事儿而推迟了采访。终于见了面,宫本序的电话也是不时响起,他尴尬而又无奈地苦笑说:“我现在都有电话恐惧症了。”
此前之所以约访不成,也是因为他正忙着为村里申请水利项目、帮村民担保春耕贷款、发放合作社粮款……“都是着急的事儿,耽误不得”。
我们暗想:忙成这样,想必也是村里数一数二的“致富大户”。然而,事实上,他在村里的富裕程度充其量算个中游。
按村民的说法:“老宫一天忙到晚,操心的事儿太多了。”
按他妻子的说法:“哼,家里的油瓶倒了都不带扶的。”
村民的事儿,老宫总是冲在前面。谁家闹个矛盾纠纷,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调解。因为化解及时,饶河村好多年没有上访和打官司的。早上没事儿时,老宫喜欢在村里“转悠”,溜达到哪儿,看谁家的柴没劈、有啥活没干,他伸手就帮。
老宫为村里做的事儿,大伙儿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而最让村民称道的“大事儿”当属“万亩水田项目”。
时间回溯到2010年,那时全村的13 500亩耕地全是旱田。种了多年黄豆和玉米的老宫看到了水田的发展前景,便率先完成了“旱改水”。在他的示范和动员下,6年后,全村水田面积已扩大到8000亩。2012年,饶河县计划建设“万亩高效有机农业示范园区”,并把示范基地选在了饶河村。然而,建基地首先要建育秧基地,可选谁家的地块谁家都不情愿。老宫知道,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一旦错过便没有下回。于是,他动员亲友拿出200亩土地,保证了工程的如期开工。
之后,老宫打算成立水稻合作社,但要把万余亩土地集中管理,必须200户村民全都同意。为此,老宫同村干部一起到村民家算大账、算长远账。平时的为人和口碑在此时发挥了作用,很多村民说:“宫书记,我们信你的。”
2013年年初,水稻合作社挂牌成立,并与中顺有机农业开发公司签订了16年的生产合同,由中顺公司统一提供农用物资和技术,并按高于市场价格20%的标准统一回收水稻。
然而,2014年、2015年夏天的两场大水却让老宫上了火,万亩水田是全村的命根子,一旦被淹,后果不堪设想。每次涨水,老宫都立即带人去排水,而且走在最前、干在最前。有一回,大水没过了玉米秆,他让其他人远远待着,一个人冒险游过去找排水口。村民吕庆喜感慨:“说实话,咱们排水那是因为自己家的地在里头,可人家老宫的地都租出去了,淹不淹没关系。自私点儿说,人家完全可以不用冒这个险。”
功夫不负有心人,“支部+合作社+企业”的模式让全村的每亩地增收260元,人均增收1660元,这种新型生产模式也成了饶河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品牌工程。
不仅如此,老宫还带领村民创办蔬菜协会,建成拥有58栋日光节能温室、89栋大棚的蔬菜生产基地,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
去年,为了研究新的致富门道,老宫领人上山东、吉林等地考察新型果蔬种植技术,每次出门花销的四五千块钱都由老宫自掏腰包。
忙乎了一年,老宫才意识到,自家的事儿又撂一边了——住了30多年的老房子本要翻修,可拖了一年又一年。家人不免埋怨:“啥时候才能忙点儿自家的事儿呢?”
“既然当了党支部书记,干一天就好好干,要么就别干。”老宫说,自己就是“操心的命”。
问起今后的打算,老宫憨厚一笑:“五十多岁的年纪了,身体也不允许干太久了,但只要大家还需要我,我就会无条件地干下去。”
[编辑:任红禧电子信箱:renhong.x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