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湖畔·
高原学科(Ⅱ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
量子点增强型TiO2纳米管阵列应用于
光电协同污水处理与产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针对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发展规划基础研究领域战略性纳米技术、城市安全重大任务和资源与环境关键科学问题,以及“生态上海”水资源再利用等,紧密结合上海水环境处理重点任务,凝练环境功能材料与应用、区域生态与环境过程、城市地表水修复技术等研究方向,坚持“培育优势,强化特色,重点突破,带动整体”的基本原则,部署科学任务,夯实研究基础,促进群体优势集成与跨领域协作,注重与校内化学、生物学科的协同合作,扎实推进科研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学科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并服务上海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环境科学与工程高原学科总体建设目标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在2~3个特色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组建高水平学术队伍;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研发先进环境污染控制材料并积极建设城市地表水研究基地,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有较高贡献度.
学科建设队伍包括26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国家优青1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名、东方学者2名、曙光学者3名.学科制定了体制和机制创新措施以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包括:凝练学科特色,建设问题导向的课题联合攻关科研机制和科研团队;成立学科建设学术委员会,指导学科发展目标和科研方向;建立流动的管理机制,加强学术队伍建设;鼓励国际合作,提升特色方向水平;促进产学研合作,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加强知识服务体系构筑,提升教学服务水平.
2015年度学科已经在“介孔碳限域金属纳米催化材料用于绿色化学及气体净化”、“量子点增强型TiO2基光电催化材料用于污染物降解和制氢”、“城市化与面源污染”、“紫外辐射及生物耦合有机污染物降解机理”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成果,在包括Environ.Sci.Technol、NanoEnergy、ACSCatal.、Biotechnol. &Bioeng.等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催化、新能源等领域重要SCI期刊上发表论文35篇,引进1名东方学者;研究生获得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奖2项,上海市“科创杯”发明创新二等奖1项.
高原学科(Ⅱ类)—生物学学科
生物学学科是上海师范大学发展迅速、具有特色的一级学科之一.2015年被列入上海高校高原学科建设项目.生物学学科将在未来三年内达到上海市一流学科建设标准,重点发展“植物资源与环境”、“植物基因功能与育种技术”、“昆虫与疾病生物学”三个主要方向.(一)植物资源与环境研究方向.带头人王全喜教授是上海市教学名师、教育部生物科学教指委委员.主要研究孢子植物生物多样性、系统演化、与生态环境等,以及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建设目标是:在该领域,要保持上师大在孢子植物研究领域的优势,申报上海市及国家级科研奖励;在植物天然产物功能、环境与健康领域进入该学科领域国际高引论文(ESI)的排名前列;(二)植物基因功能与育种技术研究方向.带头人杨仲南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模式植物拟南芥和水稻基因功能和代谢调控机制,功能稻米品种选育,绿叶菜种质资源创新与抗逆分子机理等.建设目标是:突破水稻光温敏在雄性不育中的基因调控机制,培育功能稻米品种,发掘新的功能性状基因,建成上海市蔬菜种质资源评估平台;(三)昆虫与细胞免疫方向.带头人李利珍教授是上海市教学名师、教育部大学生物教指委委员.主要研究昆虫生物多样性、造血干细胞的体外扩增等.建设目标是:在隐翅虫研究方面发表论文数和影响力进入国际领先行列,并在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研究方面取得成功.
水稻功能基因与分子育种技术研究
绿叶菜种质资源利用与抗逆分子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