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蔬菜良种增收致富

2016-04-18 05:53刘珅,赵永斌
农业知识 2016年2期
关键词:高唐县中国农业科学院桑园



专注蔬菜良种增收致富

山东高唐县清平镇有个专门搞蔬菜良种繁育的小村庄——桑园村,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从事良种繁育10年,累积助农民增收9000万元。

拥有多年育种史的高唐县清平镇桑园村,几乎家家搞蔬菜育种,收益颇丰。“我们的蔬菜育种,直供中国农业科学院。”村党支部书记于彩洪介绍,桑园村的耕地因盐碱严重产出效益极少,后来通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取得联系,承担起为两个单位繁育蔬菜良种的任务。

良种繁育并非一帆风顺。头一年试种的黄瓜种收获后,农业科学院专家看后摇了摇头,种子品质未达标;接下来的两年,又均因天气条件或技术原因失败:一连吃了三年的“闭门羹”。

“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终于在2006年试种成功,并在2007年迎来了第一次大丰收,白菜种总产1.15万千克,萝卜种总产1万千克,当年制种总收入高达57万元。”于彩洪说。

为将蔬菜良种繁育项目发展成为特色产业,于彩洪登记注册了高唐县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高唐彩虹蔬菜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起步历经挫折。据于彩洪回忆,起初个别农户仗着合作社能保底,就随意放宽种子生产条件,打算瞒天过海,结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他印象比较深的惨痛教训有两次:一次是农户往收获的种子里掺杂假冒种子,造成200多千克种子被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封退回;另一次是农户在种种子的大田旁边种上别的种子,为了保证不串种,合作社处理掉了别的种子,赔偿给农户3.5万元。

“这种现象虽然是少数,但影响却深重。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退货不但让合作社和种植户在经济上受到巨大损失,也因为诚信问题差点影响到与农业科学院的合作。如今农户们逐渐意识到了诚信的重要性,在田间管理上都严格遵照合作社的统一标准,种子质量和产量有了很大提高。”于彩洪说。

标准化促进了合作社日益规范。2012年,合作社建起了450平方米冬暖式大棚,引进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的亲本繁育技术,用人工授粉技术繁育甘蓝亲本;2013年330平方米甘蓝亲本繁育一季收入76000元;2014 年450平方米的大棚一季收入达122000元。2014年以来,合作社改种芥蓝亲本繁育一举成功,赢得专家、群众一致点赞。

蔬菜育种过程中,离不开科学也离不开经验。于彩洪经过调查总结,大胆尝试秋季播种、母根冬储、春季定植,不仅有利于除杂,且壮苗早发,避免了小株采种无法除杂的风险。据测算,改革种植技术后,667平方米产量由原来的75千克跃升到125千克,好的地块达到150千克;种子纯度由80%提高到了98%,得到了专家好评。

合作社完全实现“标准化”流程:合作社先与农业科学院签订合同,直接领取种子,然后再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实行订单生产,产品最后由合作社回收,统一由合作社送到农业科学院验收。这种经营模式,合作社成了“大管家”,解除了村民“种出来卖不出去”的后顾之忧,激发了村民种植积极性。

村里种植蔬菜良种已经有8个品种,达到330多公顷的规模。从产业引进至今,仅蔬菜育种一项累计增加农民收入9000万元。2013年引种的甘蓝种子,目前平均667平方米效益达到了12000元。后辛村村民张玉娥繁育的最贵芥蓝原种,每千克售价高达4000元。

(刘珅 赵永

猜你喜欢
高唐县中国农业科学院桑园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中国农业科学院微信版“养分专家”上线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以科技创新打好“种业翻身仗”——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打通人大代表联系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山东省高唐县“千名人大代表听民声”的创新实践和理论思考
中国农业科学院微信版“养分专家”上线
高唐县:送羊还羔 助贫困户养羊致富
高唐县2016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