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我需求出发

2016-04-18 14:02刘娟
教育界·中旬 2016年3期
关键词:巴士鸽子图画

刘娟

【摘要】“绘本习作起步”课程是借助习作资源——绘本,挖掘并运用其习作上的价值,遵循苏教版教材习作自身的独特逻辑系统,对习作教材进行适度重组,以三年级学生为受众而开发的习作课程,从儿童自我需求这一原点出发,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得以真正地构建课程。以期引领儿童在绘本习作起步中融入“自我”、倾诉“自我”、观察“自我”,让儿童的习作尽显“鲜活的”“个性的”“我的”生命状态。

【关键词】绘本习作起步课程自我需求

绘本的阅读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将五彩的习作资源——绘本引入苏教版习作教材,儿童习作起步路程将处于一种开放的构建状态,不断召唤儿童的生活,从自我出发。潘新和教授说:“习作之途,想学就好。”小学习作教学的主要使命是让每一个儿童热爱习作,乐于表达,笔者试图建构“绘本习作起步”课程,希望借助这样的课程使儿童在习作学步阶段走得更主动,迈得更轻松。

一、 绘本习作起步课程的建构

(一) 点的溯源:生成动力

传统指导课,儿童习作因任务而作,为考试而写,难以有效激发儿童“乐于表达”。

儿童习作要遵循的心理规律是什么?激发自我需求。有了这样的需求,儿童写有动力,才能唤醒儿童激越向上的潜能,为自我需求而写,这是习作原点的回归。

1. 激发读者需求。读者就是那些想了解你的人,他们读了你的习作,要好像见到了你习作的内容:描写人物,要好像见到这个人;描写景物,要想欣赏你看到的景,你要让他们如临其境……有了这样的需求,起步的儿童自然会写有动力:我写的都是读者要听、要看的吗?这句话能不能让读者看懂?在每次习作前,都借助鲜活的绘本情境告诉孩子,本次习作因何发生,为谁表达,将一个具体的读者推到孩子面前。这个读者是真实可感的,是如影随形的倾听者和应答者。

2. 激发作者需求。作者是通过文字表情达意,与别人进行交流的人。根据读者的需求,考虑自己应该选择写什么内容,哪些内容需要具体写。面对不同的读者对象,作者写的内容与方法也会有所变化。考虑内容与写法,这就是习作中的作者意识。有了作者意识的孩子就是身临其境的言语诉求者。

3. 满足交往需求。习作教学是作者和读者之间建立联系,让彼此呼应,使真正的习作随之发生。习作成了一种真实的交往需求。美好的瞬间、难忘的故事、特殊的记忆、独特的感受,都可以诉诸文字,和别人对话、交流,这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基本需要,是鲜明的自我需求。

4. 满足画面需求。面对色彩斑斓的图片,孩子的眼睛是那么闪亮,对图画的反应是出奇的灵敏,他们喜欢在图画中探寻,充满渴求。这就是儿童从视觉到心灵的画面需求。此时,让孩子们看绘本,不仅能让他们的视觉器官和心理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还可以有效地开启他们的观察、想象、创造能力,在视觉的触动下逐渐理解那些未知的情感和生命哲理,悄悄地走进孩子的生命,成为孩子们表达自我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载体。

潘新和教授认为,言语动力缺失是根本性缺失。在自我需求意识形成中习作动力亦已生成。

(二) 线的律动:拓宽空间

绘本习作起步课程旨在寻找与现行教材习作训练主题相匹配的绘本,努力编印一份与教材主题相切合的绘本习作起步训练序列,用“读写互补”的方式,在绘本阅读指导过程中,适当地挖掘其潜藏的写的因子,并进行精心设计,让习作教材中的单元教学这根单线更有律动感,进而让绘本习作起步课程成为一种简单、易操作的语文课程样态。

(三) 面的拓展,形成立体的习作空间

经典的东西,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也是适合不同年龄的人阅读的,我们的绘本习作课程,在自我需求的统整下,联姻绘本,习作教材被重新“打包”,智慧地捕捉绘本当中可以进行“读写互补”的因子,根据不同年级孩子的心智特征和读写基础,划分成连贯有序的训练点,点点相连,由三年级延伸开去,逐渐在四、五、六年级尝试教学,最后交汇成一个整体的训练“面”。这样,一方面拓展习作容量,同时提高习作训练的质量和厚度,为儿童创造一个立体的习作空间;另一方面通过点点落实,层层递进,为儿童的整个习作过程搭建有效的阶梯。

二、 绘本习作起步课程的实施:从自我需求出发

(一) 一个切点:融入“自我”

【我们读】《小老鼠的漫长一夜》

讲述前先角色体验:睡不着的夜晚,你会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对爸妈提些什么要求?爸妈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静静回忆后老师开始讲述,尽量慢些翻动画面,慢到孩子可以一边听,一边回味,甚至试着讲到精彩与转折处,让孩子猜。

慢慢地,那只怎么也睡不着的小老鼠,他的害怕、哭泣、赖皮栩栩如生,一如那些胆小的孩子。而大老鼠那熟悉的鼾声,温暖的被窝,关切的语气,永远是怕黑孩子最温馨的港湾。“那……我能不能到你的床上去睡呢?”这是不敢自己一个人睡觉的孩子的恳求,孩子们在聆听的过程中融入了自我,为“小老鼠”,也为自己的胆小、怕黑会心一笑。

【我们写】三上习作《把看到的、做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会心一笑之余引导孩子:“你们从小老鼠漫长的一夜中知道它们的心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事,自己的想法,你的心事是什么?遇到什么事又会如何想呢?”孩子们写道——

我最害怕那小药丸子,无论是大的还是小的,无论是长的还是圆的,都怕。昨天吃的就是最难咽下去的长药丸。刚开始,小药丸一直在我嘴里打圈圈,一直不愿到我肚子里,嘴里越来越苦,一下子药丸全被吐了出来。妈妈又拿出一颗,这回我左手拿药丸,右手拿水杯,先把药丸放在舌根上,然后猛地喝一口水,头一仰,只听“咕咚”一声,小药丸终于游到肚子里了。

【我思】

《小老鼠的漫长一夜》这类画面简约、故事性强,以情节变化取胜的绘本,尤为适合老师在班级讲述,“图画书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图画表现出来的,这些语言和图画只有成为朗读者自己的感受讲给孩子听,才能被接受。”(日本松居直)

讲述中,对孩子们而言,《小老鼠的漫长一夜》已不仅是“小老鼠的故事”,他们在故事中建构了自己的意义,融入自己,读到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用真实的、属于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热爱的生活,在文字游戏中实现“鲜活的”我的建构。

(二) 一片场域:倾诉“自我”

【我们读】《别让鸽子开巴士》

孩子整体感知故事后,引导他们仔细观察鸽子、看车人的行为、动作、神态,调动孩子各自的生活经验,注意图中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揣摩他们在说什么、想什么,让平面的、静止的画面在孩子心中变得立体起来、鲜活起来。接着同桌进行互动表演。

儿童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把鸽子的俏皮、要强的小性子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扮演看车者则体验着各种方式的“拒绝”。

孩子们完全浸在其中,以当时的体验和感受来思考问题。

【我们写】苏教版三下《习作4》要求儿童写一段对话,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次习作的关键是要找到引起儿童兴趣的对话内容,为孩子创设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交往场。

在本次习作的教学中,先利用例文让儿童掌握写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使用,随后将绘本《别让鸽子开巴士》引入。孩子们完全浸在其中后,指导孩子写,孩子们给角色配上的语言,极富童趣——因为,这就是他们想经历的,或者曾经经历的。

鸽子见我在看车,彬彬有礼地问:“我能开这辆巴士吗?”

“不行!”我摆摆手说。

鸽子恳求道:“求求你了!”

“不行!”我斩钉截铁地说。

“我保证,我会非常小心的啦!”这只鸽子死缠烂打地说,“你放心,我绝对不会把巴士弄坏!”

“不——行!绝对不行!”我故意拖长声音,告诉鸽子没有商量的余地。

“嘟嘟——”鸽子煞有其事地为我表演它的“高超车技”,“看,我多会开巴士啊!”

“不行,不行!别在我面前炫耀!”

鸽子见状,心生一计,它想博得我的同情,垂头丧气地说:“我连开巴士都不行,我真是没用!”

“不行啦!”我的铁石心肠可不会被鸽子的可怜样打动分毫。

“不如我们来玩‘开巴士游戏吧!”鸽子还想拉我下水,盛情地邀请我和它一起开车。

我毫不犹豫地说:“不行!我才不上当呢!”

【我思】说真心话,不说套话,以真情打动人这是一篇好习作必备的特点,也是衡量一篇习作是否有价值的底线。在三年级儿童习作起步阶段,我们借助绘本,给孩子们读文字,看图画,扮演角色,帮助我们在课堂上营造一个真实、安全而又温暖的场域。在这样的场域中,孩子的感官苏醒,四肢舒展,蓄积的情感终化为语言动力。

孩子们在《别让鸽子开巴士》场域中,“鸽子”一心开巴士,“看车人”不停劝说的过程实际上是孩子演练内心冲突的过程,表演的过程是强化心理感受的过程,儿童步入积极的阅读境域,体验思维的活力,流连于文字的神韵之中。

绘本故事成了一个好的习作场域,在轻松平等的境域氛围中,孩子放飞心灵,不吐不快,用“我口诉我情,我手写我心”展现“个性的我”。

(三) 一个核心:观察“自我”

【我们读】《爷爷一定有办法》

课前发一张发现单,走进秋天的大自然,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

课伊始,出示一张蓝色图片(绘本中的一条毯子):“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孩子各抒己见)

今天这个故事中图画也会说话呦!原来这是一块普通的布料,爷爷正用它为刚出生的孙子约瑟缝制一条奇妙的毯子……

这是约瑟的家。爸妈住楼上,爸爸是鞋匠。爷爷奶奶住楼下,爷爷是干什么的呢?仔细看图画是会说话的呦!带着孩子一页一页地看着,图画不慌不忙地显示着文字交代与没交代的细节,文字又推动孩子细致观察图画,和孩子一起找图画里隐藏的秘密。

最终和孩子们一起讲完,孩子们知道图片是会说话的,被少化的文字是可以丰满的,利用绘本图文交融,调动儿童的经验,激发儿童观察、想象和语言潜能,鼓励儿童自主表达,生成绘本新的“第三种故事”,在“第三种故事”中再次观察体验捕捉物象的特征,发现有趣的细节。

【我们写】习作《观察秋天》

阅读《爷爷一定有办法》,儿童获得了观察灵感,孩子们拿出观察记录单交流时观察的欲望与需求再次被激发,引导孩子,再次观察时体验到秋天美,及时用文字记录:

秋姑娘来了,吹黄了银杏树的叶子。我走在金色大道上,踩着银杏树的落叶,发出沙沙的响声,好像踩在柔软的地毯上。我捡了一片,只见纸扇子一样的银杏叶边有点卷,黄黄的,中间还有点绿。一阵风吹来,银杏叶很像黄蝴蝶在空中飞舞,还像金色的小扇落在地上。向远处望去,路两边的银杏树你抱着我,我抱着你,连成金黄的一片,难怪叫黄金大道,难怪有那么多的叔叔、阿姨在这儿拍照。

【我思】2011版“课标”提出第一学段“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第二学段“观察周围的世界”,第三学段“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可见中年级的观察训练在整个小学习作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现行的苏教版习作教材中,很多习作训练也都指向观察要求,努力提高儿童的观察能力,在三年级起步阶段是个重要的训练目标,于是将“培养观察力”作为三年级起点的核心旨归。

翻开绘本,引领孩子知道图画是会说话的;引领孩子知道无论是作者还是绘本中的角色,他们的观察是有自我的;引领孩子深入观察,学习在图画中捕捉细节,进行指向、猜测、想象、求证,渗透有顺序观察、比较观察、不同角度观察、观察时展开联想使“被少化了的语言”丰满起来。孩子在绘本中无痕地进行梯度式的观察训练,从单维到多维,从静态到动态,从局部到整体。将“有为”观察核心目标隐藏在“无为”情境中,引领孩子逐步学会用发现的眼睛去观察身边的静物、人物,与喜爱的小动物亲密接触,充满灵性地去捕捉自然、生活、自己眼中新奇独特的习作素材,用自己的方式行走在路上,逐渐亮出一个真实、独立、完整的“我”。

苏教版教材习作有着自身独特逻辑系统,汇聚着编者的教学意图,绘本的加盟,努力弥补教材中的短板效应,让教材习作“从自我需求出发”多了一条路径,“点的溯源”指向“为什么写”,“线的律动”“面的拓展”指向“写什么”“教什么”,“融入自我”“倾诉自我”“观察自我”指向“如何教”。基于教材习作教学的“绘本习作起步”基本框架体系是属于儿童自己的,是儿童自己的一种需求,是儿童自我生活的一种真实再现,是儿童自我情感的一种自然流露。儿童心中真我之泉汩汩流出,这样的习作教学就有了存在的价值。当然还有更多路径等待我们挖掘。

【参考文献】

[1] 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2] 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南昌:21世纪出版社,2008.

[3] 王林,余治莹.绘本赏析与创意教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4] 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5] 朱萍.绘本:儿童习作创造力的摆渡船[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3(5).

[6] 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

猜你喜欢
巴士鸽子图画
鸽子,飞吧
鸽子高高飞
小鸽子,飞起来
奇客巴士·驿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