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动力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2016-04-18 13:21龚艳
当代旅游 2016年2期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作用机制

龚艳

摘 要:旅游业发展动力是促进旅游业持续、蓬勃发展的关键,旅游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和探讨的重点与热点问题。长三角地区的旅游发展呈现出增长迅速、增长速度波动性、内部城市间差距明显以及上海辐射作用突出等特征。由于长三角地区所包含城市经济基础、区位条件和旅游资源禀赋等条件存在较大差异,旅游发展动力及其作用机制,以及旅游发展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据各动力因素对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促进作用的方式,分析出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的动力系统,其构成主要包括:拉动力、促动力、驱动力、推动力、带动力。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动力;作用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并被国家提升为战略性产业,先后有多个省份将之确定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重点产业,旅游业逐步成为三产的中坚力量[1,2]。寻求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动力所在是促进旅游业持续、蓬勃发展的关键,旅游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和探讨的重点与热点问题[3]。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其旅游业发展程度在我国处于领先水平[4]。2014年5月26日,习近平在上海视察工作时强调要“更好地发挥上海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长三角地区在更高水平上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率先发展不能以加剧长三角地区内部城市差异为代价,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应为整体性发展、一体化发展。所以,探索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动力差异,缩小该地区内部城市之间旅游发展差距,不仅是促进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长三角地区经济率先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对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动力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针对性地提出旅游发展对策,无论对于促进长三角地区内部城市间旅游业的协调发展,还是对于提升该地区整体旅游发展水平和旅游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概况

(一)长三角地区区域界定

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海岸线的中部,因我国第一大河长江常年堆积形成了平原而得名,长江在上海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因此造就了长江三角洲外通大洋、内联腹地的自然区位条件和水陆空并举、四通八达的便捷交通条件。长江三角洲一江、一河、一湖、一湾的空间构架,促进和制约了该区域旅游产业、交通和城镇的发展布局。长三角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政策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长三角地区区域界定有不同的说法。从地理角度来讲,指的是长江入海口处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成的陆地,呈现出近三角形的形状;从工业经济角度来讲,指的是以上海为中心的苏中南、浙东北工业经济带;从城市经济角度来讲,指的是苏浙沪毗邻地区的城市群[5]。1992年,长三角最初只是由14个城市构成,后来随着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不断在加强,2008年国务院首次确认该地区的组织构成,主要包括江苏、浙江、上海的两省一市中的16个城市。到目前为止,该地区的组织构成仍不断地扩充,由原先16个城市扩展到现如今的30个城市,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长三角地区的整体经济收益在逐年增加,每个城市都为该地区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加快了该地区的全面发展。2013年4月,徐州、连云港、宿迁、温州、芜湖、滁州、淮南、丽水等8座城市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至此,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会员城市达30个[6]。

本文为保证研究区域的一致性和研究数据的持续性,选择长三角城市群的16个核心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区域旅游经济动力分析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即上海、南京、泰州、镇江、无锡、苏州、常州、宁波、扬州、南通、湖州、杭州、绍兴、嘉兴、舟山、台州等16市[7]。

(二)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现状

长三角经济圈是全国最大的经济圈,是我国旅游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区域内的16个城市都是优秀旅游城市,各城市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脉相连,旅游资源各具地域特色,且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上海的都市风情、江苏的文化旅游与浙江的自然山水相互映衬,使16个城市间旅游发展强强联手,成效卓然。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16个城市的旅游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接待人次持续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日益提高。2013年长三角16个城市的旅游总收入达14200亿元,占全国旅游收入比重的48.17%,较2012年同比增长率为16.8%。

二、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特征

(一)旅游经济增长迅速

长三角不仅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也是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全球500强企业中400多户在长三角都建有工厂,因而有学者赞之“托起”了“中国制造”。近年来,长三角地区旅游业迅速崛起,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率达16.80%,尤其是受上海世博会影响,2010年全年旅游总收入增长率为24.86%,2012年和2013年增速有所减缓,但仍保持在15%以上;尽管2003年受非典疫情影响,增长速度趋缓,但在2004年迅速恢复(图1)。

长三角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且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所以旅游经济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从长三角地区旅游收入占全国份额来看,旅游总收入比重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1999~2013年虽然略有波动,但总体趋势比较稳定;2013年长三角地区旅游收入占全国比重已接近50%。尽管我国区域发展政策上历经西部开发、振兴东北和中部崛起等过程,但长三角旅游经济发展在全国的领先位置从未动摇过,相反却呈现出愈来愈突出的趋势。

(二)增长速度呈波动性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收入一直呈现增长趋势,但是旅游收入的增长速度呈现明显的波动性。2003年由于非典疫情的蔓延,世界旅游业遭受到严重的打击,其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同时也创下了旅游增速历史最低的记录,尤其是入境旅游受到严重的打击,其发展停滞不前。中国旅游业同样未能幸免,长三角地区虽然旅游收入较2002年还是处于上升阶段,但是旅游收入的增长速度则明显下滑,达到历史最低值9.64%。长三角地区虽然旅游收入较2002年还是处于上升阶段,但是旅游收入的增长速度则明显下滑,达到历史最低值9.64%。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为长三角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其广泛的辐射带动作用不仅体现在对上海旅游业、酒店业、娱乐业、通信业等相关行业的带动上,而且对相邻地区的旅游发展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带动了江浙地区的旅游发展。同时世博会成功举办为长三角地区带来了高达330亿美元的投资,在为期6个月的展期内则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人数达到7000万人次,2010年长三角地区旅游总收入达9851亿元,旅游增长速度创历史新高,达到24.86%。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发展虽然迅速,但是容易受到重大事件的影响,增长速度呈波动性特征。

(三)内部城市间差距明显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以上海为龙头,以江浙发达城市为依托的全国最大的经济圈,也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8]。该区旅游产业发达,虽然该区域的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2.19%,居住人数仅是全国总人口数的5.9%,但该地区近年来所实现的旅游收入仍然持续增长,达到领先的发展水平。

1999~2013年长三角地区旅游收入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虽然期间有所波动,但是各城市的旅游发展水平的位序保持稳定。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城市旅游收入明显高于长三角地区内部的其他城市,2013年上海的旅游收入已达到3229亿元。而南京、苏州和杭州这三个城市的旅游业发展虽然呈现增长的趋势,但是这三个城市的旅游收入还是明显低于上海,而且旅游收入增长速度也较为缓慢。长三角内部的其他城市旅游发展水平与上海、杭州、苏州、南京相比较而言则较低,旅游业增长速度更加缓慢。可见,长三角地区内部城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上海市辐射作用显著

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最大的经济核心城市,在长三角16个城市旅游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保持着稳定上升的势头,且增长速度最快。2013全年上海旅游总收入达到3229亿元,占长三角16个城市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为22.74%。其他城市旅游收入也在逐步增长,但增长幅度低于上海,可看出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上海作为核心城市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其周边城市的发展步伐在不断加快,正在加快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步伐,带动区域旅游全面发展。如上海世博会的旅游效应由世博园区辐射到整个上海乃至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不仅对上海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有带动作用,对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华东地区、全国旅游发展同样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动力因素及系统分析

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及其区域差异的变化,不仅取决于该地区的自身条件,如经济基础、区位条件和旅游资源禀赋等,还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从本质上讲,长三角地区的旅游发展的动力因素在经济基础、旅游资源、市场状况、区位交通、宏观环境、信息技术、制度因素等多种因素和动力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促进长三角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资源的开发、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相关行业的发展共同构成了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的动力系统(图2)。

图2 长三角旅游发展的动力系统

(一)拉动力:区域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进入全面的发展阶段。区域的整体经济实力是由经济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良好的经济基础可以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和服务水平,特别是旅游者的消费能力与之息息相关。同时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了旅游项目的引进和旅游产品的提升以及旅游营销推广的力度,也对区域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旅游市场规模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首先,经济基础好的地区旅游发展潜力大,旅游消费能力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其次,经济基础好的地区,能够用于旅游投资的资金充足,旅游基础设施以及娱乐设施的完善,能够充分地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最后,区域经济基础决定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环境对外来旅游者的活动有很大的包容和承受能力[9]。

(二)促动力: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是区域旅游发展的物质的、辅助的支撑因子,是旅游业发展的硬件,主要涉及到饭店、宾馆、旅行社、休闲设施等,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10]。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在不断地建设与完善,使我国旅游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如今,我国旅游业发展势不可挡,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基础设施的改进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会赢得旅游者的好感。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政府部门需将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改善旅游环境和条件,尽可能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旅游需求,优化旅游市场环境,提升游客满意度。总之,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10]。

(三)驱动力: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产业自身蕴藏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经济潜力,是一直保持上升态势的世界经济牵动力[11]。旅游业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旅游市场多样化需求,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有序开发,通过“技术加工”,将旅游资源转变成旅游产品走向市场。换句话说,旅游资源是实现旅游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观念也有所改变,追求的目标也不同。从而使旅游市场经受了传统观光旅游向观光与度假旅游为主、多种旅游方式并存的多样化旅游市场的转变,形成了观光、度假、商务、会展、养生、等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体系。

(四)推动力:国家政策的支持

长期以来,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与产业空间格局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是旅游业发展的保障,又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早期区域差异形成的主要推动力[12]。

到目前为止,我国制定推出了多项与旅游业相关的法规政策。1997年,我国首次确立了旅游发展的方针,加大力度发展国内旅游。2009年的《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将旅游业提升我国支柱产业的行列中,并且强调了国民旅游的重要地位,不断增进国民在旅游休闲方面的权利与福利。随着我国各项旅游发展政策的提出与实施,政府通过一定的指引,规范我国旅游市场的秩序,建立一个干净、健康的旅游市场环境。同时完善了旅游产业结构,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链。

(五)带动力:相关行业的发展

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带动作用明显。目前,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已超过110个,旅游业对于酒店客房入住率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对其相关行业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比如互联网、饭店业、交通业等。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对其他行业有很强的依赖性,且旅游业的发展也具有低稳定性。因此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其他行业的扶持,比如交通运输业、互联网技术、商品零售业、通信业等行业,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如信息化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为旅游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动力。信息技术对区域旅游的推动作用,还表现在它创新了旅游市场营销方式,提高了宣传效果,使旅游者能及时了解到旅游信息得更替,使经营者能迅速了解市场信息并对项目进行调整。因此,其他相关行业的迅速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助推器。

四、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动力的作用机制

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受区域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资源的开发、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相关行业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通过各自的方式作用于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共同促进长三角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图3)。

(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出游欲望

良好的经济基础为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长三角地区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同时其对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起到了很大的贡献作用。也是中国人均收入水平最高、旅游消费能力最强、居民出游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1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14]。人们生活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就会想要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释放生活的压力,而旅游则会成为人们选择的一个热点。因此长三角地区经济的繁荣,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时也提升该地区居民的消费能力和购买欲望,带动长三角地区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长三角地区以其雄厚的经济基础为各项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资金的保障,如基础设施改善、先进科学技术引进、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产品创新、客源市场开拓等,这一切都是在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下有效进行的。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行业,其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 它不仅为工业、农业等提供巨大的市场,而且还促进金融业、交通业、通信业以及娱乐业等行业的发展,而相关行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

旅游基础设施是目的地旅游发展的基础支撑之一[15]。目前,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较完善的航空、铁路、公路、水路交通网络系统,尤其是对旅游发展具有巨大促动作用的动车组的开启与高速铁路的建设,缩短了长三角地区内部城市间的空间距离,形成一个短途旅游圈。因为便捷的交通增加了地区的交通可进入性,改变着旅游区空间经济联系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区域旅游发展与繁荣,同时还带动沿线旅游带的形成和发展,如环太湖旅游圈。

南京青奥会、上海世博会、杭州西博会等大型活动的成功举办,表明长三角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高,能够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旅游需求,提升了顾客满意度。这足以说明长三角地区整体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水平都处于领先的地位,该地区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体系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三)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创新旅游产品及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以及面临的各种压力导致人们更多的追求舒适放松的旅游方式,其旅游的目的突出表现为休闲、放松,因此,休闲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大众喜爱,而长三角地区则根据旅游市场状况以及旅游者的旅游需求转变,充分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不断丰富完善和创新自身的旅游产品体系和旅游方式,如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购物旅游等旅游方式的兴起。同时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优化了旅游产业结构,有利于长三角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

现如今发展势头较好的农家乐,其作为乡村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扩大了旅游资源的供给,推动旅游业发展。2013年,江苏各类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景点(包括农家乐)数量达4300余个,游客接待量8600万人次,同比增长27.9%,休闲观光农业综合收入超过230亿元,同比增长21.7%。

(四)国家政策的引导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日益发展,1997年推出的黄金周的政策大大促进了我国假日旅游经济的发展,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说明国家政策的制定对行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影响非常深远。2013年“十一”黄金周长三角16个城市旅游总收入达700亿元,旅游接待人数6945万人次,说明假日旅游政策有力地拉动了长三角经济的增长。

2003 年,长三角地区首次提出建设“中国首个跨省市无障碍旅游区”概念,取消旅游壁垒和进入障碍,一体化进程全面启动。2013年《旅游法》的出台,规范了旅游活动和经营的方方面面,在促进发展、统筹管理、资源保护、安全保障和投诉处理等体制机制方面做出了制度性安排,对提升旅游品质和文明旅游也提出了引导性的要求,这些内容对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国家政策的出台对长三角地区的旅游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政府部门通过国家政策的引导,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形成完善的旅游市场管理体系。长三角地区旅游一体化的发展则顺应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增强区域内部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有利于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

(五)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旅游产业具有极强的联动效应,旅游产业本身的发展,必然带动与其相关的餐饮住宿,零售批发和交通运输等服务行业的发展,而围绕旅游景区餐饮住宿,零售批发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又能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同时也间接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16]。例如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崛起,为旅游业与时俱进的发展提供了技术的支持,尤其是长三角地区智慧旅游景区建设通过政府扶持推动,相关企业及部门踊跃参与,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为重点,建立长三角旅游信息库,加快建设资源共享、信息兼容的多载体、多语种、全天候的游客咨询服务系统,完善假日旅游预报制度和旅游警示信息发布制度[17]。这一系列举措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同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有助于加快实现旅游智能化发展的步伐。

五、结论及进一步讨论

(一)结论

本文分析探讨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特征以及其发展的动力因素是如何作用于旅游发展。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的主导动力,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旅游资源的开发是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的辅助动力,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相关行业的发展则是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的次要动力。虽然每个动力因素在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但是这五个动力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因此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的动力作用机制是一个循环的动力系统,每个动力因素在旅游业发展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发展。

(二)进一步讨论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发展的主导动力是随着内外部的环境不断变化而变化的,适时的转换主导驱动力以便促进区域旅游高效快速发展[18]。本文只考虑了相对静止状态下的旅游发展环境,而其本身是一个循环变化的过程,旅游发展的各动力因素是不断在变化的,所起到的作用大小也是变化的,因此本文研究的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具有片面性,但是对长三角旅游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我国其他区域旅游发展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和借鉴意义。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动力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区域内各城市的动力因素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而且占据的地位也不一样。因为地域及旅游资源等方面的差异,每个城市的旅游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不同的,因此各城市的旅游发展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特色和优势,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邵明昭.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以山东省日照市为例[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4,2(12):59-62.

[2]黄雪莹.资源--市场合作驱动下区域旅游发展机制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区域为例[D].北京交通大学,2014.

[3]赵罡,王星,苏雪.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三个理论的研究概述[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10):60-62.

[4]李如友.长三角地区旅游投资环境聚类分析与评价[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2(15):152-154,151.

[5]金太军,张开平.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的构建[J].晋阳学刊,2009,4(18):32-36.

[6]吕国庆.近10年来长三角区域经济职能的演变[D].南京师范大学,2009.

[7]高琳琳.构建中国及长三角地区碳排放的BP神经网络系统及其演化模型[D]. 江苏大学,2012.

[8]顾朝林,张敏,张成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展望[J].地理科学,2007,1(7):1-8.

[9]陈佳平.区域旅游整合条件与整合开发的影响因素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4(9):75-78.

[10]李娟.试论基础设施建设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3,(1):52-54,60.

[11]李娜.推进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2]雷平,施祖麟.我国出境旅游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J].旅游科学,2008,2(23):33-37.

[13]吴巧新.长江三角洲自驾车旅游市场开发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05.

[14]王玲.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9(17):1-2.

[15]方雅芸.试论加快上饶旅游目的地建设[D]. 南昌大学,2009.

[16]张正国,吴光伟.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过程系统分析[J]. 改革与战略,2007,1(51):78-81.

[17]黄文.区域旅游公共服务标准化运作机制研究——以长三角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2.

[18]年四锋,李东和.区域旅游发展动力机制模式研究——以安徽省会经济圈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4(8):382-384.

猜你喜欢
长三角地区作用机制
城市文化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论长三角地区的再城镇化
区域物流业发展对县域经济的影响刍议
疏肝活血方治疗更年期女性皮肤瘙痒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
冠心丹参方及其有效成分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作用机制
上海金融集聚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中国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
长三角地区雾霾长效治理:建立面向绿色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