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晨
(福州建筑工程职业中专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1)
中职生音乐审美敏感性探析
余晨
(福州建筑工程职业中专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1)
优秀的音乐作品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笔者从美学哲学观点入手,强调个体审美经验的差异性,从而探讨如何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审美敏感性,旨在促进中职校音乐鉴赏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音乐鉴赏;审美敏感性;差异性
“生活”与“生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反应了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人类之所以高级于动物,首先归功于人类所具备的抽象思维能力,它使人类能够保留和积淀思想;其次,人类不断得追求美好的心理。而音乐和艺术,可以说是“人类超越生存之上的思维能力和躁动雄心中最伟大的明证之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分水岭。
中职校的音乐课程较之小学和初中的音乐课,在教学内容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已经没有了教唱课,而是以音乐鉴赏课为主。大多数中职校学生对于音乐鉴赏课一开始存在很大的排斥感,只喜欢通俗音乐,对于专业音乐觉得深奥难懂,且没有兴趣。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中职生处于认识宽约时期。从年龄成长特点来看,初中到高中是各方面认知的一个跨越时期,初中的音乐课还是以教唱课以及一些浅显的音乐欣赏课为主,高中和中职校的音乐鉴赏内容,往往跨越到了新的一个层次,更为抽象,学生存在不适应。
(二)学生审美敏感性的薄弱。学生欣赏音乐存在从众性,身边的同龄人喜欢什么音乐,他们就也会去多关注这些音乐。中职校的学生欣赏音乐的范围较局限,他们往往喜欢一些网络歌曲、水平参差不齐的古风歌曲甚至口水歌等。因此,他们对于优秀音乐作品的审美敏感性十分匮乏,而这将是中职校音乐教师应研究和探讨的重要方面。
从古希腊开始,音乐理论家们都充分肯定了音乐对人的价值。毕达哥拉斯就十分信奉音乐在伦理方面的品质和效应,肯定音乐对人的意志、行为、性格的影响力,在中世纪时期,音乐被列入“四艺”之一,一直到近代,音乐教育研究者们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音乐学习有助于改善学生在学校和生活中的表现。
(一)有助于学科“迁移”。对于中专学校的学生来说,对“文化课”的无力感经常困扰着他们,他们缺乏主动参与学习的体验,而音乐课这样无压力的课程,可以使得他们在主动体验中得到有助于其他学科的“迁移效应”。
(二)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中职学校的学习往往以某个技能专业为主,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可以从音乐体验中培养细腻的情感、专注的感受力以及高尚的品质。这些都有助于为学生将来成为一名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打好基础。
(一)两个值得学习的美学哲学观点
很多人总以为哲学离我们很遥远,而跟教育有关的哲学原理应该是教育研究者们做的工作,普通音乐教师没有必要涉猎,但其实,每个音乐教师所倾向的哲学类型,都直接决定了她的教学方法,无形中给学生们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笔者认为所有的音乐教师都应该熟知与音乐美学有关的哲学原理,从而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调整。
1.所指论。这种理论认为:“音乐的价值在于它对于音乐本身以外事物的所指。”在标题音乐中,这种“所指”的含义非常明显,比如贝多芬的《悲怆》《命运》《田园》等,似乎看到标题就可以知道这几大交响曲分别是什么样的情感主线。而在声乐作品中,更是如此,歌曲的情感都可以从歌词中获得。在这一类教学内容的教学中,显得教学效果更加容易达到,但是却也面临另一个问题:在有具体情感指向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听音乐,学生所专注的,是如何正确的跟着音乐作品的所指内容走,从而弱化了对声音本身的注意,也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想象空间。所以音乐教师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到这一论点所带来的正面及负面作用。
2.表情论。其代表人物朗格认为:“音乐是情感生活的音调类比物”,而人们所体会到的情感是因人而异的,因此,对音乐附加词语描述是多余的,还有可能成为音乐欣赏的障碍。
我们经常会在各种备课教案中看到教师们将某些问题的答案做了预设,尤其是使用一些概括歌曲情绪情感的形容词,如“悲伤的、欢快的、愉悦的”等等,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说出与这些答案接近的词语,才认为是正确答案。例如我们给学生放一段音乐,大多数学生觉得这个曲子是“梦幻的、悲伤的、沉思的”,而有个别学生,听完后却觉得“快乐”,教师们经常会予以纠正,觉得说错了,然而每个个体欣赏音乐的感受都是与自己的过往经验密切结合的,我们不知道他有什么样的经历,而这段音乐正好给了他什么样的感悟,却轻易否定,很容易让学生对自己的判断力产生怀疑,从而失去对欣赏音乐的兴趣与信心,因此是不是应该让很多问题有开放性的答案,是教师们可以借鉴思考的问题。
(二)认识到个体审美经验的差异性
在教学中,教育工作者们一直强调“因材施教”,但是因为班级人数众多,这一点经常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例如笔者教的班级中,有些是电梯专业、水利专业,有些是建筑施工专业;有的是大专班,有的是中专班。很明显的区别是大专班的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力更强,建筑施工专业的学生感受力更弱;在同一个班级中,又有差异,有些同学有吉他、钢琴、古筝特长,那么他的音乐基础就更好;而在普通同学中,因为个人经历、以往音乐课教师的风格、自身性格的不同,又会导致他们的审美各有差异。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这个特征,从而在备课、上课、评价中更为细心和耐心。
(三)如何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审美敏感性
1.选择品质高的音乐。高品质的音乐包含更多值得学习和可探讨的价值。现在教师们习惯将通俗音乐与专业音乐相结合,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但在课堂上使用的通俗音乐,应是经过谨慎挑选的、有专业音乐特质的,而不是一些网络歌曲、口水歌。教师们也应时刻注意提高自己的音乐欣赏品味,这样才能在生活中积累好的音乐,从而推荐给学生。
2.培养学生对音乐要素特征的注意力。在音乐欣赏的前几节课中,往往就是对于音乐的音色、速度、节奏、旋律、配器、和声等音乐要素的学习,但这些纯粹的音乐术语对于学生来说也许觉得枯燥,尤其是中职校的学生,不喜欢去记住这些专业术语。然而,它们对于音乐鉴赏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应使用更为集中和变通的方式来不断加深学生对它们的印象。例如把《拉德斯基进行曲》和《梦幻曲》进行对比,先让学生来自己说一说或者写一写二者的区别,再引出相应的音乐术语,并不断巩固。
3.在引导学生对于音乐进行评价时,尽量养成使用客观术语的习惯。“悲伤的”“愉悦的”等过于主观的词语,除了会产生上文我们说过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之外,还容易让学生产生模糊的印象,而没有仔细感受音乐中细节的变化,从而影响音乐审美敏感性的养成。
[1]〔美国〕哈罗德·艾伯利斯,查理斯·霍弗,罗伯特·克劳特曼.音乐教育原理[M].刘沛,任恺,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2008.
[2]陈姗.浅议音乐要素在音乐欣赏中的重要性[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8).
[3]赵佳.音乐教师教学艺术之我见[J].北方音乐,2014(17).
G710
A
1673-9884(2016)08-0097-02
2016-07-08
余晨(1983-),女,福建宁德人,福州建筑工程职业中专学校助理讲师。